刘卫国
摘要: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这些课堂必然会出现种种教学“意外”。这些“意外”是课堂教学中的珍贵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意外”的珍贵资源,巧妙运用,将它变为文本知识的生成点,变为感悟文本的探路石,变为践行文本的源动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资源 意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能产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这样课堂中就可能会有一些生成点,这些生成点就是课堂教学的“意外”。这种“意外”是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的,是瞬间蹦出的、出乎意料的课堂教学生成点。面对这种“意外”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机会并灵活地重构自己的课堂教学,千万不要再教条式地死抱着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不放。
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书本虽是固定的,但是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悟,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老师无法预设的,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挑战所在。
一、变“意外”为知识生成
生成性的课堂必然会出现教学意外。这种“意外”往往是有助于教师突破文本理解的转机,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的引擎。这种“意外”是转瞬即逝的,抓住了就是机会,错过了只能惋惜。因此课堂中一些“意外”的出现往往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教师要学会捕捉这种“意外”,并结合学生实际,让文本“意外”变为知识生成。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学生都能被萨沙一家自觉保护弱小者的行为和精神所熏陶、感染。但是,也有学生在让雨衣这件事上很替托利亚鸣不平:妈妈为什么在下“滂沱大雨”时把雨衣直接给了弟弟萨沙,这不是重男轻女吗?这不是太不把托利亚放在眼里吗?托利亚也是孩子,而且还是个女孩子,难道她不需要父母的保护吗?至少应该征求一下她的意见吧。这要换成是我,我肯定很生气!
学生在课堂上能有这样的“意外”想法,我很高兴:她能将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融入文本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吗?班级有她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少,这和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学生在家都是家长心中的宝贝,过于自我是他们这代人的特点。这个“意外”,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料想到的,而且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自觉保护比自己弱小者”的道理。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让他们结合文本内容,再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时我特别留意我们班有弟弟或妹妹的同学,让他们多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让文本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更有说服力,也更真实可信,从而使全班同学与文本内容产生共鸣,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课堂上的“意外”生成教学,是要为文本内容教学服务的。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意外”,才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珍贵教学资源。学生也能在这种教学“意外”中,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对话题的讨论中,最终不自觉地将文本知识内化。至于那些游离于文本内容教育之外的“意外”,才是真正的意外。
二、变“意外”为探究
“意外”是预设外的“意外”,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时的缺漏,并不是学生对知识点生成的“意外”。教师要能沉着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意外”。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学习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考,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文本内容,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个性感悟或疑惑。这既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挑战,也是一种宝贵资源。这种资源运用得好,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一文中讲到,竺可桢爷爷郑重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时就有同学表示怀疑:“老师,第一朵杏花不是清明节开的。我家就有杏树,现在都开了不少了,可清明节还没到呢?老师,这书上写的是不是假的?”此话一出,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而且这一问把我也问懵了,我一时不能给予解答。鉴于对于学生的疑惑教师不能搪塞或敷衍了事,于是我主动承认自己知识的匮乏,建议同学们和我一起找答案,看谁能先解决。同学们听到老师也有不会的,而且还一起寻找答案,进行比赛,一下子来了兴趣,他们都想感受一下赢老师是什么滋味,个个生怕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落后。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的教学效果很好,尤其是这个过程很让我感到意外,很让我惊喜。最终我们都在网上找到相同的答案。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同学们既感受到了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更激发了对文本知识的探究精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种“意外”的生成和解决过程,不仅让学生更加敬佩文本中的主人翁,还培养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质疑精神,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种“意外”是远超于文本本身的知识要求,是在探究文本内容过程中的“意外”收获,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意外”培养。
三、变“意外”为行动
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并能及时联系文本知识进行有效引导、延伸,让文本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让学生切身感受文本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将文本知识活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借“意外”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时,学生们深感环境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有个学生说:“老师,为什么人人都知道环境对于生活的影响很重要,都想住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可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人每天都在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为什么我们学校门前的化工厂浓烟滚滚,污水排到兆河来,却没有一个人问、没有一个人管,更没有一个人制止?为什么环卫工人辛勤地劳动换来的却是更多、无止境的生活垃圾呢?老师你有没有也在破坏环境?”这一连串的问题,深深触动我的神经。
是呀,好好想想自己每天有没有在干破坏环境的事,比如扔塑料袋、废旧电池等。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污染呢?老师怎么能光将环保挂在嘴边,说一套做一套甚至不作为?于是,我跟学生共同制定一份“环保我承诺”的协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环保承诺。在践行过程中,学生能更直接地接触到污染物,更直接地看到环境被污染、被破坏,更切身地感受到环境破坏对我们健康的影响,从而更愿意从小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也更加领悟到“云雀的心愿”,感悟“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包含的深刻意义。
总之,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是一个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意外”,既是学生个性的展示,也是学生个性感悟的具体体现,更是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火花。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感悟的同时,善于抓住課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这种教学 “意外”。
让我们正视“意外”,巧对“意外”,静待一份“意外”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何朝荣.教育教学百人智慧:温州瓯海名师名校长培训论集:小学(学前)卷[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
[2]《小学语文字词句段篇手册》编写组.小学语文字词句段篇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高璇.谈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读与写,2019(9).
责任编辑:黄大灿
307150058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