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
【关键词】学习社群;专业发展;二次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4-0000-02
对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仰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的中学时期。那时,我们班上很多优秀的同学都是毕业于这所学校,每每看到他们谈起母校时那种骄傲的神情,我都会羡慕不已。因此,当我真正以教师的身份走进这所学校时,内心就如同圆了儿时的梦想一般,激动不已。
正如中学同学们讨论的那样,这所学校的名师太多了,可以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也非常多,我几乎每天都能在阶梯教室看到上公开课的各学科教师的身影。记得有一次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上课,听课老师的板凳已经排到教室外面楼梯拐角处,自然,我是挤不进去的。当时我就想:哇,原来,老师也可以成为“大明星”啊!当然,因为学科的原因,我没能得到徐特的指导,但是每当看到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教师们举办各种教学活动、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时,我的心里都会悄悄埋下理想的种子: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教师呢?
迷茫的初成长
2003年,于我而言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那年,在区教研室刘春华主任和学校领导、教研组同事的帮助下,我经历了从教以来的第一次磨课——参加区评优课。那次赛课,让我克服了初上讲台的胆怯心理,能够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趁热打铁,次年,学校推荐我参加市级教学观摩课,还是上这节课。我吸取了上次赛课的经验教训,再次修改了教学设计,最终那堂课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两次赛课,不仅锻炼了我的胆量,更提升了我对教材的理解力和对课堂的把控力。有了两次赛课一等奖的好成绩,我自信地以为自己已经步入了优秀教师的行列。不料,现实给了我重重一击。
2013年,在参加了省优质课评比后,学校推荐我参加市级“青蓝工程”骨干教师评选。在大家的印象中,我经常在各种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和观摩课,也算是学科教学中的一把好手了。但是,对照选拔条件一看,我傻眼了——没有文章发表,没有课题研究,教科研方面几乎是空白!一瞬间,原本斗志昂扬的我犹如瘪了气的气球,信心全无。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十年间所有的忙碌,大到省级比赛课,小到校级展示课,哪个不是学校“逼”着我完成的?我一直以为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比赛任务、获得几张荣誉证书就算实现个人成长了,其实,那都是在外因驱动下的“被动”成长,缺少对教学的深层反思和本质性理解。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从青年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上几节公开课那么简单,要有主动发展的愿望,更要有充满思考的行动。
明晰的再成长
彼时,恰逢学校“博雅读书社”成员重组,重组后这个团队更名为“博雅·学习社群”,学习内容也从原来的只读古诗文到引导各学科骨干教师阅读各种专业类、原理性书籍,以解决教学中不能深入本质的问题。这个改变来得太及时!从那开始,每周四下午,我和“博雅·学习社群”的众多小伙伴一起,共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教学设计原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等理论书籍。说实话,一开始读这些理论书籍真的有种“啃书”的感觉,晦涩难懂的原理性知识总是让我们望而生畏。为提升社群成员们的学习热情,帮助更多教师找到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请来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正因如此,我曾有幸和德高望重的张庆先生“对话”,听到智者之声;也曾在徐州市教科所郑飞所长“如何阅读原理性书籍”的知识导读中幡然顿悟,看到自身的不足;更曾欣赏到薛法根、华应龙等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感悟到教学的魅力……心有所向,行路有方,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下,社群内各学科骨干教师汇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大家共同制定规约,定期完成读书心得、教学反思。慢慢地,在团队的带领和浸润下,我有了自己的“三年成长规划”,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开始自己的第一个课题研究,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沙龙论坛……就如同“博雅·学习社群”招募令里所说的:“只要你有拔节生长的勇气,我们还你春暖花开。”很庆幸,我是这个社群的一员,它让我明晰了自己的成长节奏。
智慧的乐成长
真正带给我转变的是学校的省前瞻项目“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建设”的推进和实施。身为博雅团队的成员之一,我责无旁贷地成为数学学科课程群建设的骨干力量。犹记得2017年6月,学校邀请几位专家对項目实施进行论证指导。我在会上进行了以“圆,妙不可言”为主题的单元设计展示,清晰自如的表达、生动形象的阐述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现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代建军副院长说:“我是一个不太懂数学学科教学的人,但是今天宋老师的讲述让我对《圆》这个单元有了清晰的了解,我觉得你们的课程设计有思考、有深度。”会后,有与会老师找到我,表示想要我讲座的课件,她说道:“你讲的有关‘起跑线’的教学设计太有趣了,我想拿回家讲给儿子听,他一定喜欢!”专家的赞许、同行们的肯定让我意外,给了我惊喜,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在我看来,这些褒奖,比任何奖状、证书都更有温度,也更有价值。
自那之后,我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我的数学课程意识不断增强了,它促使我不断提升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时的我,上课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反思梳理完成教育写作的“源头活水”。近三年时间里,我先后进行了生活数学绘本实践课、单元整合课、延展活动课等创新型课程实践,也随之完成了多篇论文,并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带着这样的积累,我收获了“徐州市青年良师”的荣誉称号。
回顾23年的教育生涯,我深深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是它让我走出迷茫,实现自己的二次成长,圆了职初的梦想。如今,我在学校教科室分管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工作,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接下来,我会带着更多的老师,在追寻理想的路上,继续前行……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379550190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