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雷艳妮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国家民主形象建构的基本内容,国家民主形象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成功实践的基本标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构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个人价值尊严感和幸福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制度和权利可以全方位提升国家的民主形象。深入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民主形象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学家博尔丁较早就提出了“国家形象”的概念,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1)K.E.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 national System.Journal of Con f ict Resolution,1959(3).。学术界普遍认为,国家形象是“自塑”“他塑”和“合塑”合力建构的结果(2)刘小燕:《 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形象是“自塑”的结果。国家形象的“自塑”也可以称为国家认同,即“如何看待自己、对国家历史的感知、关于国家意图和利益的观念, 以及关于国家权力及其局限性的观点”(3)王海洲:《“国家形象”研究的知识图谱及其政治学转向》,《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3期。,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组成是“自己”、历史感知、观念和国家权力。强调认识“自己”是前提,有了“自己”才有了感知、观念、权力。也就是说,国家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自己”建构的。国家形象的“自塑”首先从生活于国家之中的个体和群体开始。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个体接触和选择的信息不同,其内在生成的国家形象就有所不同。
第二,国家形象是“他塑”的结果。“他塑”的核心元素是身份认同。在身份认同的视域下,个人和群体对他国的印象,缺少个人感知,基本上是通过接触或选择的信息完成对他国形象的建构,易于形成对他国的“刻板印象”。身份表现和身份认同往往是基于对个体与群体尊严的承认,世界各国人民都具有国家公民的身份,但身份认同既与国家形象有关,也可能与国家形象无关。
第三,国家形象是“合塑”的结果。“国家形象是外部公众及内部公众对某国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4)汤光鸿:《论国家形象》,《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这一概念对国内外民众的认知进行了理想化、专业化的前提预设,把每一个公众都视为具有通识性的专家。实际上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可能只通过信息偏好就建构出一个国家的形象,比如通过苹果手机就可以建构起美国科技形象,然而通过一件事对一个国家进行总体判断难免会失之偏颇。
同时,国家形象是一个结构性系统。国家形象的系统观点主要是从心理学视角来定义的,心理学把国家形象视为态度、观点、情感三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强调了心理学对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作用。国家形象的构建要素概括为:公众心理偏好、信息选择、感性认知、理性认知、身份认同等五个方面,国家形象是这五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国家形象不但具有主观性,还具有客观性,即国家形象还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质是人的建构,人有具体性、历史性、国别性的特点,因此建构国家形象具有具体性、历史性和国别性,国家形象的构建虽然是构建在人的基础之上,但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认知传统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基于历史文化演进逻辑和文化秩序的特殊性积淀而形成的。国家形象是通过人的主观认知而形成的表征,具有主观性,国家形象又是主观作用于客观而生成的结果,是客观在主观上的反映,具有交互性。国家形象是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得以塑造的,具有媒介性。建构国家形象,首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形成对“自己”的情感认知和理性认知表征。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建构国家民主形象提供了新的契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容与形式是人民民主对国家形象构建的基础。国家民主形象是基于国家内部与外部的信息选择、感性认知、理性认知、身份认同、公众心理偏好所建构的。国家价值形象是个体与群体的信息选择、感性认知、理性认知、身份认同、公众心理偏好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一元素单一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通过个体的信息偏好建构国家民主形象,也可以通过群体的心理偏好建构国家民主形象。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形象的逻辑链条是:个体与群体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息先进行选择,对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实践形成感性认知,进而形成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性认知,产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心理偏好,以建构起对国家形象的民主认知。但从特殊的意义上来说,逻辑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生成国家民主形象。国家民主形象是“自塑”“他塑”“合塑”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自塑”国家的民主价值形象、国家民主制度形象、国家民主权利形象。另一方面,国家民主形象充满着动态性、丰富性和多维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形象是通过信息选择、感性认知、理性认知、身份认同、公众心理偏好等要素的一体综合完成建构。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过程中,主流话语在建构国家民主价值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理性认知成为国家民主价值建构的核心要素,通过民主价值的理性认知带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息传递、形成大众的感性认知、身份认同和公众心理偏好。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性认知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只有价值理性没有工具价值,理性价值难以实现。只有应然没有实然,就会陷入至善论和乌托邦。没有实然的理想,就会陷入理想主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共同构建国家的民主价值形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共同价值的组成部分,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构建了具有普遍性的国家民主形象。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价值建构特色的中国国家民主形象。国家民主形象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国家民主形象的普遍性寓于国家民主特殊形象之中,国家民主的特殊形象是国家民主普遍性新形态的升华。
第一,折射国家民主普遍的价值形象。国家民主形象是民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共同建构的结果,只有人类共同的民主价值理性认知才能建构国家民主形象,只有通过人类共同的民主工具理性才能完成国家民主形象的建构。只有民主的价值理性,只能建构国家民主形象想象中的“民主政治共同体”,只有民主的工具理性,没有民主的价值理性,建构国家的民主价值形象,就会适得其反。任何国家的民主价值形象都是“合塑”的结果,国家民主形象符合本国人民的认知想象,也符合他国人民的认知想象。如果国家民主价值形象是“自塑”的结果,而不是“合塑”的结果,那么国家民主形象在他国就有可能变成非民主的国家形象。与此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是“自塑”的结果,“自塑”的基本目的就是获得他国对中国的民主价值形象的承认,中国的民主价值形象并没有离开人类民主政治文明发展的轨道,而是人类民主政治文明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政治发展史和政治实践表明,人天生是政治动物,政治社会迫切需要通过政治价值来规范人类的政治活动,民主社会需要民主价值来规范。政治价值是“对现实政治社会进行的价值追问和应然性判断,对现实政治生活正当性与否进行学理解析和理性评判”(5)王岩:《政治哲学论纲》,《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在现代文明社会,民主价值是人类政治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类共同价值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了追求政治之善、民主之善,使人类不但要过上优良的政治生活,而且要过上优良的民主政治生活,“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6页。。民主之善的核心就是对民主的信仰,“在民主观念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的酝酿,人们便产生对民主的信仰。这种信仰作为一种非理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对民主的理论和观念在起着巩固作用的,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并在社会生活中深深地扎下根来”(7)李景鹏:《民主的逻辑与民主的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在现代社会,民主的价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且具有相互吸纳的典型特征,即“民主的基本价值就是体现和实现民主本质要求的内在规定性和普遍认可的原则, 如主权在民、人民统治、多数决定、平等权利等”(8)张献生:《试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价值》,《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 4期。。民主价值就是人类追求的方向,就是国家民主形象建构的材质。没有人类的民主共同价值,就不能建构国家的民主价值形象。
第二,彰显国家民主特色的价值形象。任何国家形象都具有其自身的典型特征,没有自身典型特征的国家形象是不存在的。完全建立在普遍性基础之上的国家形象失去了本国的根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的国家民主价值形象,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形象。中国特色的民主价值形象就是旗帜引领,“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85页。。中国特色民主国家形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同塑造的国家形象,“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特色价值,一方面体现在目的、应然和理想层面,另一方面体现在手段、实然和现实层面。从目的、应然和理想层面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身就是目的,要不断确立、巩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仰和信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和校正,避免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反面。从工具价值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推动政治发展进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民主价值形象,既体现了国家的民主价值理性,又体现了国家的民主工具理性。
第三,捍卫民主价值的国家形象。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捍卫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既需要人类共同体的共同捍卫,也需要中国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主体的自我捍卫。人类的共同民主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经常会受到挑战。人类的共同民主价值会受到来自民主价值之内和民主价值之外的挑战。民主价值之内的挑战从西方来说主要是来自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族群主义、女权主义等方面的挑战,导致西方民主价值出现危机甚至衰败。民主价值之外的挑战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其他非民主价值观的挑战,即所谓的“文明”冲突,表现为军人政治和威权政治、宗教政治等。对人类民主共同价值的挑战不仅意味着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挑战,这就使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构建受阻,“这就是中国的困境:它越努力示好,看起来就越可疑;它越努力和世界接触、想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它看起来就越具威胁性”(11)董军:《提升国家形象建构的“自塑”能力》,《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3日。。捍卫人类民主的价值,能够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民主价值形象,捍卫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彰显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形象。
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民主制度形象同样也是由理性认知带动的。从制度主义的视角来说,制度具有决定性,决定着人们的信息选择、感性认知、身份认同,造就人们的心理偏好。通过理性认知带动和传输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信息,形成人民群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感性认知、民主制度之下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偏好。
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国家民主形象的基本标志。民主制度稳定,就会形成稳定的国家民主制度形象。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形象,在每一个国家都能体现出来。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制是西方民主的普遍形象,各个国家制度的特点不同,因此也显示出不同国家的特殊民主形象。比如议会制是英国民主形象,总统制是美国民主形象,半总统制是法国民主形象。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都代表着中国民主的复合制度形象。
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方面是“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12)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另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利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共十九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6页。。全过程人民民主既体现了国家民主的静态形象,也体现了国家民主的动态形象。国家民主形象是静态和动态相统一的形象。只有制度自信,才能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形象的稳定性,没有制度自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形象就会摇摆不定。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象。如果西方民主体现的是议会制形象,那么中国体现的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象(14)艾昆鹏;《政治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及实践优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具有不同于议会制的特征,还具有不同于议会制的功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特有的工具属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15)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个人与群体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情感认知、理性认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民主的核心形象。国家民主形象对内来说就是国家民主认同,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实践,形成了对人民代表大会良好的民主态度、民主情感、民主感知,就会生成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高度认同。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立法、决策、审议等方面都充分吸取了人民群众的意见,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具体诉求都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回应和解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感和心理偏好期待。
第二,协商民主制度形象。如果说西方的民主体现的是选举民主形象,那么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协商民主形象。协商民主形象在国体、政体的制度设计当中都有所体现,即“在中国不同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中,都体现着协商政治或者协商民主的制度属性”(16)杨光斌:《初步成型的中国民主话语体系与制度化吸纳》,《东方学刊》,2018年第8期。。协商民主制度是国家民主形象的基本标志,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协商民主形象,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高度认同必然是符合人们传统习惯的认同,因为传统形成了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心理依赖,形成了情感认知的文化源头以及文化身份认同。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国土壤、彰显了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了人类的政治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17)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民主制度方面不断强调协商制度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政党协商和人民政治协商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协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这些都凸显了协商民主的全过程和特色优势,“从票决民主走向协商民主,表明人们在持续关注民主的真实性,关注公民对政治过程的真实参与”(18)陈家刚:《中国协商民主的比较优势》,《新视野》,2014年第1期。。协商民主根植于传统,转换于传统,创造于传统,建构起真实的国家协商民主形象。
第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象。西方的民主具有精英民主形象,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群众民主形象。西方普通大众选举形象从选举开始至选举结束便终结,大众选举也进入了休眠期。西方民主选举形象是周期性的,而不是全过程的。西方的精英民主理论一直强调精英的重要性,普选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政治精英,“普选的方式产生最高决策者是民主的实质”(19)萨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7页。。精英民主理论的特点是普选产生精英之后,就由精英做决策,“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做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 在这种安排中, 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做决定的权力”(20)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 也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选举民主就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央人大工作会议时就对西方民主形象的虚伪性进行了批判,认为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上,具体落实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上,通过人民群众自治展示了大众参与的真实民主形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象是国家民主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党坚持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有效防止了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22)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群众自治使人民群众具有了经验感知、理性认知和价值认同,从基层和社会培养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高度认同,自觉建构了国家民主形象。
第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象。民族国家有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民族制度同样体现着国家形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只有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使各个民族对国家高度认同,生成国家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民主形象,这需要在各民族内部生成民族区域的情感认知、理性认知和价值认知,并自觉认同和遵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23)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保障了各个民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使各个民族成为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就是外部国家民主形象的确立,以及对内部国家的民主认同,“中华各民族也正是在深度认同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国家政治共同体”(24)张会龙,朱碧波:《中华国家范式: 民族国家理论的省思与突破》,《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2期。。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实行少数民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从而形成了国家民族区域的民主自治形象。
全过程人民民主“自塑”国家制度形象,是人民群众充分感知的形象,是不断形塑人民群众心理偏好的形象。国家民主制度形象既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形象,也是使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尊严感的国内民主形象。
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就是不断落实和实现公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国家民主权利形象就是在落实和实现民主权利的过程中不断确立的。只有落实和实现公民民主权利,才会形成良好的国际民主形象,也会强化公民对国家民主形象的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人民群众的权利是真实的,具有充分的个体性,国家民主权利形象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制度落实到个体的真实形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价值可以内化为每一个人的具体权利,保障每一个人的具体权利。人民群众具体权利的保障,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息选择、情感认知、身份认同以及心理偏好落到实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权力形象使国家民主形象真实而又具体。
第一,捍卫共同权利形象。民主是共同权利,捍卫人类共同的权利,就会形成国家民主权利形象。“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25)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捍卫民主权利,就是捍卫国家民主权利形象,破坏民主权利,就是破坏国家民主权利形象,现代文明国家,都以捍卫民主权利为己任,不能以任何理由破坏民主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是世界各国必须遵守的承诺,也是世界各国必须遵守的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将人权和民主权利具体化,是中国捍卫宪法并落实民主权利的表现。
第二,保障民主人权形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是保障人权的全过程,保障人权的全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形象的全过程。人权形象是国家民主形象的组成部分,国家人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民主形象的好坏。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权保障、政党制度的人权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人权保障、基层民主制度的人权保障。国家充分保障人权,就会充分确立国家人权形象。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具有价值理性,从目标确立上保障人权。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2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中国特色的工具理性,确立了宪法是手段,要通过宪法和法治保障人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27)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宪法的功能是保障人权,使人权不受任何权力、组织和社会的侵犯。全过程保障人权的过程,也是不断落实宪法保障人民权益的全过程,“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切实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8)习近平:《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浙江人大》,2002年第12期。。唯有保障人权的全过程,才能不断确立国家人权形象。可见,全过程的国家人权形象,是通过中国人民“自塑”来完成,并通过“自塑”的国家人权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第三,国权大于人权形象。人权是一个国家内的人权,任何国家和组织都不能干涉他国的人权,干涉人权即干涉内政。不能通过指责别国破坏人权进而破坏他国国家民主形象。令人失望的是,西方一些国家往往用抽象人权标准来评价中国的现实人权,尤其将自由视为人权的核心标准,进而指责中国没有人权,通过自由的标准要求评价中国,诋毁中国的人权形象。消除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形象的错误认知,要不断强调生存权与发展权依然是中国的首要人权,而且是国内的个人特权(29)《关于发展权的决议》,联合国大会第34/46号决议,1979年。。没有生存权与发展权,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其他权利和人的基本自由的实现。而人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人权,任何国家发展人权都有一个过程。人权随着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才能逐渐实现。国权大于人权的形象是一个国家内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内部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排斥人权的普遍性,而是强调人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国家民主形象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没有静态的国家民主形象,动态的国家民主形象就会失去根基。没有动态的国家民主形象,静态的国家民主形象就会失去活力。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主形象都在随着实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增加国家民主形象的适应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民主形象,是伴随中国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国家民主形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建构了鲜活的国家民主动态形象。
第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民主形象建构的动态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动态性决定了国家形象建构的动态性。无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还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都体现了广泛的参与。广泛参与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动态性,不断建构国家形象的过程性、阶段性、动态性,以全面确立民族国家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形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象、社会主义国家全过程人民民主形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内容、重点不同,国家民主形象建构的重点和内容也不同。如独立自主大国、改革开放大国、负责任大国、东方大国等。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塑造下,又提升和加强民主大国的形象。
第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民主形象建构的丰富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性决定国家形态建构的丰富性。从价值理性来说,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是不断吸收人类共同民主价值的过程,而人类共同民主价值不是单一人民的权利这一价值,而是具有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随着观念和实际的需要,将不断吸取新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具有高度的复合性。从工具理性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国家形象因此会随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生成与推进丰富国家民主价值形象。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与广泛参与形式来说,任何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参与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创新,都会推进国家民主制度形象的建构。
第三,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民主形象建构的多维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制度、权利三个基本层面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域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场域建构了国家民主形象的多维性。由于个体和群体选择以及接受民主信息,通过民主信息建构国家民主的维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对国家的认同度不同,以及建构国家民主的形象维度不同。“中国有着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官方的社会主义民主话语占据主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西方自由民主话语的了解也越来越多。”(30)胡鹏:《引入政治文化情境: 民主认知测量的新思路》,《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12期。人民群众都是个体化的人,都是处于不同政治文化情境的个体,接触了多样化情境文化的个体情感认知、理性认知和价值认知不同,也因此形成了国家民主形象的多维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个体与群体具备了新的信息选择,加强了民众的情感认知、理性认知、价值认知和身份认知,形成了新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心理偏好,重新建构了中国的民主价值形象、民主制度形象、民主人权形象。三个维度的国家民主形象具有交融和互构的特点。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国家民主形象是中国迫切需要建构的形象,也是迫切需要向世界各国展示的形象。国家民主形象的建构及世界各国的逐渐认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基本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