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融入高校“移动课堂”研究

2022-03-18 09:00刘心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堂

龚 曦,刘心雨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并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高校作为深化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教育教学全环节、全过程的重要意义。如何结合各教育载体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育人指南,以融入促教育创新、促理解感悟、促立德树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是其关键。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2]湖南大学龙兵教授打造富有亲和力的“移动”思政课堂,不仅在课堂上,还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得到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引起众多师生的热烈反响。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对这一课堂形式予以高度肯定,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3]。目前,已有文献对“移动课堂”研究较少且普遍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部分、研学课程的实践延伸或作为引入移动终端开展的网络智慧课堂。如华中师范大学开通云教学平台手机客户端,共享课件、图片、教学视频,学生在线发帖讨论、提交作业、视频互动,APP记录学习时长等,在“网络课堂”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移动课堂”[4]。笔者以为,在大力倡导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移动课堂”外延范围更广,本文探讨阐述的“移动课堂”旨在突破时间、空间、主体、效能等四个维度,立足思政课主渠道,协同专业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网络思政”)等教育载体,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实现网络文化价值引领等一体化功能的立体化育人形式,以强化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一、新时代高校“移动课堂”的构建意义

思政课的“高质量”体现为学生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信得真,使学生掌握理论、自觉运用确立价值、坚定信仰,赋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生命力,“移动课堂”的建设与运用有着其显著的优势与时代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移动课堂”立足于思政课主渠道理论阐述,协同专业课课程思政引领、网络思政价值观培育等,有利于思政课与专业课、网络思政等协同发力,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移动课堂”有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独特优势,能增进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利于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而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工作,激励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斗志。

(二)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形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形成的“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为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百年党史蕴含着伟大成就的丰富内涵,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教育部已明确表明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欲望和热情。“移动课堂”能有效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优化传播途径,运用好动态视频展映、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党的百年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领悟于心、实践于行。

(三)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

近年来,思政课教学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还有一段距离,思想引导的力度、深度和效度还存在一定差距”[5]。究其原因,其中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疏离、与学生关注点相错位、与学生个性相脱节是重要方面。“移动课堂”从学生角度进行价值考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一是取材广泛真实、故事性强,具有一定吸引力;二是联动多学科、多平台,以互动形式讲述知识,以实践形式促进内容吸收,避免教学理论语言僵化,更易让学生产生知识认同和情感升华;三是注重挖掘课程美育价值与审美功能,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了解理论背后蕴含的精神,从而使学习内容能够“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二、新时代高校“移动课堂”的构建要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思政课建设有着新的要求。新时代高校“移动课堂”应围绕时政热点、教学地点、教学方式创新点、学生困惑点等四个要点,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效能维度逐个突破,打造具备“两性一度”的特色金课。

(一)融入时政热点,注重更新教材内容,突出时代价值

脱离现实、照本宣科的课程一定是空洞乏味的,高校开展移动课堂时应突破时间维度,不仅综合考量历史发展的纵向、横向脉络,运用好历史故事、革命事迹,更要将时政热点融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中去,客观、全面地引入社会热点,理性、准确地分析问题,利用主流媒体权威与即时的特征解决教材所具有的滞后问题,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最新的改革实践与发展成就[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1]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尤其要运用好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伟大成就,作为“移动课程”的重要资源。如近些年,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哈尔滨工业大学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眼观看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组织前往威海参观新体制雷达站、贵州“中国天眼”工程现场等,激励广大学子砥砺奋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勠力同心、顽强斗争,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移动课堂”要利用好疫情时期涌现出的一批批优秀医务人员、志愿者事迹,将其作为教学扩展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抗疫精神,勇担时代责任。如作为抗疫的主要战场,湖北省教育厅已联合武汉大学开展省级本科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伟大抗疫精神”,采取“线下授课+同步直播”的形式创新讲述抗疫精神,在大学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7]。

(二)精选教学地点,注重运用“红色地标”,联动校内校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知识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提高教学质量应从突破空间维度入手,通过眼观耳识补其不足。因此,“移动课堂”的开展要选好教学地点,实现校内校外“移动”联合,通过“红色地标”的重大党史事件梳理出我们党的主要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不断走近党史,知党、爱党。一是要利用好学校周边红色景点、革命老区等得天独厚的革命文物资源,注重把革命文物“串起来”,设计教学活动,重走先辈们的革命足迹,在红色遗迹中身临其境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植红色记忆,让同学们充分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新民学会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等为现场教学点,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二是带领学生前往革命圣地、革命历史场馆、党史文化场馆、美术馆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把课堂搬到场馆内部,沉浸式体验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内涵。如从设计到建成各个环节均贯穿创新、绿色、高质量等理念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如今也成为各个高校师生学习打卡的红色新地标。三是建设好注入校本文化精神的校园内博物馆、陈列馆、红色展馆等,协同开展移动课堂教学。如浙江大学打造了“红船精神主题展”“浙江大学党建工作主题展”等文化展馆,相关专业课程、形势政策课等教育教学活动在馆内开展[8]。

(三)破解学生困惑点,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强化政治认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以及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等多方面冲突,少部分甚至对社会主义国家认同观念产生了偏离,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将教学主体转化为学生本身,以学生的困惑点为出发点,着力增强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提高青年学子的政治自觉。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案例讨论方式,把争议观点带进课堂,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与最大优势。同时,还需要强化朋辈榜样在认同培养上的重大作用,及时树立先进典型,宣传青年立志报国的伟大事迹,让青年学子在事迹中深入思考,完成思想动态的有力转变。

(四)找准方式创新点,注重引入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共鸣

党的百年历史蕴含丰富的思想理论、政治智慧、实践经验、发展规律和精神财富[9],讲深讲透、融会贯通并非易事。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结合,能够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新突破,从而提高课堂效能。如江西省教育厅开展的“红色走读”活动,打造数字展馆线上平台,实现“云阅读”红色故事、“云打卡”红色足迹,通过线上展馆的搭建,让同学们感受到红色故事与足迹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提高其红色文化教育的亲和力、趣味性[10]。湘潭大学推出的“恰同学少年”精品思政课,通过声光电等技术,开发配套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高度还原革命历史情景,讲述好毛泽东等革命家求学故事,将历史讲述变得更有吸引力,减少了课程的抽象化和空洞化,做到与时代接轨、与学生共鸣、与教材同步[11]。

三、新时代高校“移动课堂”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移动课堂”的实施要融会贯通思政课、专业课与网络思政三个载体,要依托思政课主渠道,阐述好理论前沿、讲话精神内涵,切实让理论“活”起来;要挖掘好专业课思政元素,善用专业课移动式教学模式,确保实践“用”起来;要运用好网络思政数字移动、新兴传播技术优势,做到让课堂“热”起来,从而形成一体化育人的立体场域。

(一)紧扣学理哲理,运用“移动课堂”增强思政课理论阐释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是要把握准、理解透、讲述好党的百年历史经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运用好2021年版最新修订教材,做到集体备课,积极运用“移动课堂”形式,采取体验式教学,用活用好红色故事、红色人物,进而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准确把握党的历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二是要融得自然、融得深入、融得全面。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党建的重要论述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理论成果相融合,阐述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断增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广度、效度,让学生真正有获得感。三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发挥好移动课堂教学情景演绎、说理论证、启发诱导、讨论辨析等方法,增强说服力,提高学生认同感。如以红色故事或历史片段为背景,鼓励同学们创作情景剧、短剧等加以演绎,让其在角色扮演中厚植家国情怀,从而发自内心地对其产生认同和接受,检验和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使其自觉担当新时代青年的使命。

(二)紧扣自信自强,运用“移动课堂”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向世界发出了四个“庄严宣告”,这是我们党向人民群众交出的时代答卷,呈现的是一幅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伟画卷。当前,中国经济腾飞正是中国共产党改变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生动写照,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学科本身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强化专业课教师对本学科、本专业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挖掘好专业课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一是发挥好专业课实践教学优势,生动、形象地而非晦涩、深奥地将讲话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真正利用“移动课堂”讲新讲活,确保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以科学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让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交叉互补型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全面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实践成果转化理想信念、转化为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鲜活内容,做到“产、学、研”一体推进,共建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库”,用丰富的教学案例、身边的励志典型,尤其从张桂梅、黄大年、钟扬等一批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国家功勋、时代楷模身上阐述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这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调动起大学生真正立志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前沿问题,破解“卡脖子”难题。三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殷切希望,探索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好“移动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创活动,将高校的智力、技术、文化资源与乡镇老区、西部地区精准对接,运用所学所能在科研报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三)紧扣提质增效,运用“移动课堂”强化网络思政价值引领

随着5G、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抖音、B站等智能互动媒介备受大学生青睐,网络新兴媒介成为高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高校“移动课堂”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贯通网络思政课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专业课线上教学、社会实践线下课堂、智慧党建工作等,充分发挥数字移动技术优势,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生态建设共同发力,不仅仅完成“面对面”到“键对键”的场景转换,更是协同网络思政,建立起“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数字文化育人生态,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新时代青年学子需求。一是加强“移动课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播与应用。加快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平台的建设,搭建起课程创建、课程展示、课程备课等移动交流在线平台,推动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移动互助课堂交流互鉴;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优势,加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二是整合校内与校外媒体资源、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资源,建设移动课堂融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好直播、短视频、元宇宙等移动式传播方式,让青年学子在网络课堂的充分浸润下掌握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同时,近年来《战狼2》《觉醒年代》《长津湖》《山海情》等一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圈粉大量青年学子。可以看到,影视文化对于青年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教育部、中宣部已明确要求“把影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因此,移动课堂要善于选取网络影视文化作品,以媒体语言激活教材语言,把教材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做好融媒体时代的理论可视化、形象化探索,辅助青年学生完成社会认同与身份编码的转变,潜移默化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移动课堂要把牢网络舆情方向,课程内容讲授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1]。同时,高校要协同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依托数字马院建设好“教管服”一体化智慧移动思政平台,创造“可亲可信、可知可感的思想空间和精神家园”[12],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底线,全力构建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到大中小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