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22-03-18 07:17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双创

宋 超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是高职院校热点话题,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显现出缺乏科学权威的法律法规保障、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合理完善的实践平台等诸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绿色健康发展。2018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体系定位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双重要求,加快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全新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不仅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更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一、“专创融合”的思考

(一)“专创融合”的内涵

“专创融合”是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教育模式由原来单一型学科转向融合后多元化学科,目的是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专创融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进行系统性课程设计,重在改变授课教师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授课方法等,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发设计跨学科、跨专业的立体交叉融合课程、完善提升实践平台等方式,促使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从而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推动经济长足发展。“专创融合”核心内涵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各取所长、相得益彰,实现人才培养教育目标,达到最佳融合育人效果”[1]。

(二)“专创融合”必要性

1.国家层面:“专创融合”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科学合理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系统的教育新模式,实现既可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又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目标,循序渐进地输出复合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供重要保障。

2.高校层面:“专创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改革,构建“专创融合”育人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学习形成专业知识框架,通过创新意识、创业项目的联合驱动,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可行性,深化对专业知识框架的分析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考、分析与决策能力,让其实现由知识学习到能力兼备的过程转化,实现对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发展能力升级强化的目标[2]。

3.学生层面:“专创融合”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单一专业教育理论课程,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作实际需求,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关系,才能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斗志动力,进而培养出专业创新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二、“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正处于不断深化改革阶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备受重视,专业课程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简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层面,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创新理念,促使“专创融合”教育日益深化,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目标。但当前“专创融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准确,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升级,未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优化课程体系;只是对实践能力培养更加重视,未从创新精神等方向实施全方位的培养;只是简单地建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并未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创新驱动发展、多元化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现急需夯实“广双创”+“小专业”+“大产业”的培养目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

目前,现有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问题,正严重阻碍专业型创新创业的发展。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虽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通识课程,但多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缺少“专创融合”教育模式下实践平台的支撑,致使难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共享的实践平台,最终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二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创客中心、创业产业园等实践平台,很少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相结合。同时,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一种补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高效的融合起来。现在来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以及实践平台之间还未实现有机衔接、融合发展,仍处于一种剥离的状态,很难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更难以达到创新创业预期效果[3]。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随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升级,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问题凸显。一是师资来源单一。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严重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经历、投资经验或者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校外兼职教师。现有的师资绝大多数均为专业型教师,仅具备日常的学校工作背景,没有实战经历,缺少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不高;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权威系统的模式体系,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讲解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创新创业很难做到全方位的指导与风险评估,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效果。二是师资结构不平衡。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调研结果表明,30 周岁上下的专任教师占比将近一半,中年骨干教师“断层”尤为明显。其次是师资配备比例亦有缺陷,缺少“双师型”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专家、科研骨干层级的专业带头人才。

(四)评价体系制定不规范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评价指标不系统、评价方法简单化。只注重将结果作为核心参数,进行静态评价,很少探究创新创业大赛一系列过程的评估;不重视发展性的动态评价,忽视培养过程中学生理论学习的进步性、实践训练的实操性、教育教学的互动性等方面。第二,缺少课程考核评价支撑。不能直接呈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水平与地位,对其教学工作的约束与激励力度不到位,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专心不够、积极性不高,投入教研教改时间与精力有限。第三,学生发展追踪评价不到位。追踪评价是一个持续过程长、时间久的系统性工程,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监管,致使不能精准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价与管理第一手资料。

三、“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定位需求清晰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以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前,其内涵已从高素质技能人才拓展为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深度开展调研,并以行业、学生两个维度的调研数据为依据,科学分析、梳理确定行业、社会人才需求与学生的发展诉求,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出“专创融合”“一二三课堂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及时学习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在方法途径、优势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4],引进、消化、创新,实现科学引导、推动人才优质发展。

(二)搭建多功能共享性实践平台

第一课堂的专业实训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双创实践教育是实现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与强化素养的两种方式,二者的教育平台急需深度融合。一方面要以双创类别为依据,将双创实践教育平台运营项目、优秀创业者、先进设施设备引进到专业教育实训室,面向学生进行项目展示、实践指导,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与热情。另一方面要以专业实训教育课堂为依据,推荐学习成绩好的优秀学生和价值高、意义大的科研项目加入到相应的双创实践教育平台。通过平台的双向互动,促使双创实践教育平台的创新创业实践功能与专业实训教育平台的教学实训功能有机结合,形成科技型、创新型、教学型的实践平台。

(三)建设多方联动的师资队伍

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离不开优秀指导老师的专业教育与实践引导,优化整合、共培共享现有的导师资源,建设多方联动的师资队伍,是“专创融合”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高职院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吸引导师积极参与,提升其双创能力、更新其知识体系,建设“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二是需要不断拓展导师资源,既要邀请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专家教师,也要选拔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年轻教师,还要聘任创新能力强、创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校内导师团队,丰富“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尝试引入企业行业人才、风险投资人等作为校外导师,开阔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强化“专创融合”师资队伍[5]。

(四)制定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助力双创教育顺利开展。首先,要明确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可考核检验的统一标准。其次,要将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最后,要积极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方式,让教师、家长、校外合作单位也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努力形成以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等构成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双创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