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荣,孙迎春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1+X 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简称,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该项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提升职业能力和顺利就业。金融类专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理公司等单位的柜员、大堂经理、客服、营销人员等,专业所面向的金融行业岗位的多样化、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化、金融行业快速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工作岗位的流程性不如理工类和专业服务类工作岗位明显等多方面原因,在教育部前三批1+X 证书试点项目中几乎看不到与金融类专业相关的试点项目,直到第四批试点项目中才出现了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数字化营销、智能投资顾问等金融类1+X 证书项目。金融类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丰富师资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推动1+X 证书项目的实施,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目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二是高校毕业后在金融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来校任教。教师的学历大多为研究生学历,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完备,专业基础扎实,但金融行业一线从业经验有所欠缺。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即使原先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教师,也逐渐与金融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相脱节。
一般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资质认定相对宽泛,只要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中级(或以上)职称证书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甚至只要教师参加过教育部门举办的双师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也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种较为宽泛的双师资质认定,使得学院从表面上看双师率能达到90%以上,但实际上部分双师型教师并不具备真正的岗位实践技能,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
金融类1+X 证书项目对专任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理论方面除了要求校内专任教师掌握基础的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等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教师顺应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掌握大数据分析、数字化营销渠道、数字化营销方案的设计等方面的新知识;在专业实践方面除了传统的金融技能、银行综合柜面业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具备客户需求识别、客户行为分析、客户关系管理、数字化营销方案的实施与优化等实践能力。因此,从目前来看,校内专任教师队伍还不足以支撑金融类1+X证书项目的实施。
1+X证书制度是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而深化校企合作是推动1+X 证书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由于校内专任教师不足以完全适应金融类1+X 证书实训环节的指导,这就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参与到1+X 证书相关课程的实训实践环节。目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类专业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校外师资队伍,虽然学院已从一些金融企业一线从业人员当中聘请了兼职教师,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无法保证授课时数,其承担的实训教学任务无法真正满足需要。此外,专门针对金融类1+X 证书的企业导师更是缺乏。因此,需要与1+X 证书培训机构共建校外师资队伍,以保证1+X 证书项目实施所需的校外指导教师。
1+X证书项目需要专业教师掌握金融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并需要适应金融市场的动态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建立较为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没有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能够覆盖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完备和多样化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1],特别是没有针对1+X证书项目实施要求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无法有效开展与证书相关的课程教学,也无法助力教师做好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利于教师的终生学习和职业成长。
1+X证书项目和校企深度合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校企深度合作会促进1+X 证书项目的有效实施,1+X证书项目实施反过来会深化和促进校企合作。为应对和适应1+X 证书项目实施,应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纽带,选派教师赴企实践来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满足1+X证书项目对教师的相关要求;组织学生赴企实训实习,熟悉真实的工作场景和业务操作,强化和提高实践技能,做到毕业即能上岗。目前,金融企业对1+X 证书的认可度究竟有多高,还需经过市场检验。从目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愿意接受1+X 证书并与学校共同开发证书课程、教材、培训师资的金融企业很少,这就使得校企协同推进1+X 项目的合作基础不牢固、力度不够,导致1+X 证书项目合作推进缓慢。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一套完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2]。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培养、考核机制都是比较模糊的。学校把双证等同于双师,但是具备了职业资格证书和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不一定能解决教师的“两种能力”(即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没有明确的双师培养制度和具体的培训设计,就会使教师培训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考核机制,也会使教师缺乏强化实践能力的动力和积极性。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教师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特别是针对1+X 证书项目的推动,应该明确双证、双能的界定标准。1+X证书师资培训计划缺失或针对性不强,教师考核机制不完善,企业导师的聘用与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客观上造成了学院现有的师资队伍无法支撑1+X 证书项目有效实施的现状。
为有效实施1+X 证书试点项目,高职院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1+X 证书相关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获得证书的积极性。但是,包括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内的部分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以下现象和问题:取得1+X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享受的待遇相同;学校对教师利用寒暑假赴企实践锻炼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不管是否具备双师资格,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实习;教师取得双师证书和1+X 证书,在教师职称评聘和评优选先上并不占优势等。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和获取1+X 证书的积极性,不利于1+X证书项目的推进。
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经济效益、政策方面的制约,金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3]。目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多为第三方机构,他们主要承接的是金融企业劳务外包的岗位,真正正规的金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较少。一方面金融企业无法从校企合作中真正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也无法承接太多的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这就使得校企合作浅尝辄止。此外,金融类1+X 证书仍处于试点阶段,主办培训和发证的机构一般为技术企业或教育机构,真正用人的机构是金融企业,但二者能否互相认证1+X证书尚不确定,这也影响和限制了金融企业参与1+X证书课程改革、培训师资、教材开发和相关实训指导的主动性。
为了有效推进1+X 证书项目,学院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4],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双师型师资库,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学院从1+X 证书培训与发证机构、金融企业、行业协会、往届毕业生中聘请具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和较强岗位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专门负责1+X 证书实训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并根据证书的考核标准和教学与培训的需要,合理安排兼职教师的实训与培训任务、授课时间,保证实训课程的课时数。除了承担实训课程,兼职教师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及培训工作,如介绍金融行业的发展动态、监管要求和相关企业案例等,进一步丰富实战性课程内容。学院建章立制,针对1+X 证书项目实施对教师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实践素质方面的要求,择优认定、选聘校内双师型教师,同时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挖掘专业教师的潜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由于金融类1+X 证书在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实践素质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院针对1+X 证书课程实施的师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鼓励金融专业教师根据1+X 证书课程的要求自主学习、自我实践,不断丰富现有的知识储备,同时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教师接受大数据分析、数字化营销、智能理财等专业知识培训或参加金融行业论坛、研讨会,让教师有机会了解金融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重点培养前瞻性思维、数字化思维和实践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安排1+X 证书培训机构讲师到校专题培训,每年选派3~5名教师到培训机构或金融企业挂职锻炼,重点研习客户行为分析、客户关系管理、数字化营销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等。总之,学院应根据本校师资现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诉求,以及1+X 证书项目实施的要求,科学设计培训模块、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形成比较完备的、适应1+X 证书项目实施的培训体系。
充分利用金融类高职院校深厚的行业背景,依托银行业协会、银保监局、省金融局三个平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1+X 证书项目的实施和双师素质提升。与职教集团成员企业互相认证1+X 证书,条件成熟的话可以与金融企业签订1+X 证书的订单班协议,通过订单定制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师生学习和考证的积极性;通过参与金融行业岗位标准制定和金融岗位工作流程设计,深度参与到金融行业中,使金融类高职院校未来成为金融类1+X 证书的培训和发证机构之一,并加深教师对金融行业岗位实践能力标准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建立金融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产教融合生态圈,教师可以为金融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或者根据企业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特邀1+X 证书培训机构讲师、金融企业人员、校内教师共同开发1+X 证书课程教材,在原有实训与培训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开发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促进1+X 证书的课证融通;通过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同堂授课,打造包含校内专任教师、1+X证书培训机构讲师、金融企业人员的1+X 证书教学团队,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由不同专长的教师共同主导课堂,形成“师师”“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关系[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专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在1+X 证书课程具备了一定基础后,适时组织开发1+X 证书的职教金课和精品在线课程。
为了保证1+X 项目的可持续性,学院人事部门应定期(如每3~5年)对双师型教师(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进行考核,其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是否续聘的参考依据。对于考核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应安排二次培训。在设定考核评价体系时,应针对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分别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适宜的评价方式。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学历标准,注重实践技能考核。规定兼职教师每年应完成若干课时的1+X 证书实训课程或者讲座,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完成1+X 证书的实操任务,并参与制定和修改1+X 证书项目课程的教材、实施方案等。对于校内专业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教师参与1+X 证书师资培训时,以考试通过并取得证书作为评价标准,并且在职称评聘时予以加分;教师到金融企业和1+X 证书培训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境中实习,需要在教务或教师发展中心报备,撰写岗位实践报告或提交金融产品数字化营销方案设计书等材料;如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或企业项目,需提交课题研究报告或项目报告,对于研究成果转换为企业实际生产力或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应予以额外加分和物质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1+X 证书考试,并且通过率达到一定比例(如80%),在考核评价时予以加分或其他奖励等。总之,通过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和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激励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1+X证书的培训和企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有效推进1+X证书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