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悦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4)
2019 年1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1]。
2021 年6 月4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年6月,我国已有网民数量达10.11 亿,相比2020 年12 月增长了2 175 万,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71.6%。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来看,大学生的使用率偏高,融媒体已经完全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充分发挥融媒体在舆论导向、价值观引领、信息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培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1983 年在他的《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融媒体”这一概念。融媒体是以最前沿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介载体,全面整合宣传、内容、人力等,形成“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 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 年10 月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聚焦媒体融合。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融媒体向纵深发展是提升教育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
由于新兴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已被普遍应用于教育工作中,特别是高职院校,融媒体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形式和载体,同时也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宽阔的理论视角。通过发挥教育融媒体的积极作用,能够加快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和教育主体。
融媒体时代教育手段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以往在固定的、封闭的环境下接受有时限的教育转变为在移动的、开放的环境下随时接受教育。这种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个性化的、开放式的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一言堂”“灌输式”和“滞后性”,开阔了广大高校师生的视野,促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为多样而灵活的方式和手段。
融媒体具有快时效、大容量、易互动、超便捷、感染力强的特点,随时随地可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和典型事例等,而且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提高了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
融媒体时代,学生每天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QQ、直播等媒体接受大量资讯和信息,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为人做事态度。他们不再一味地听从学校、老师的教导和家长的说教,不再只关注书本知识,而更多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的理想,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表现为自负、自满、自私、自由、自我封闭、追求享乐和刺激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视甚至会牺牲精神利益和长远利益。
融媒体时代,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信息内容错综复杂,信息传播途径、速度、范围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使学生价值观也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等多元化并存的状态,这对于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高职学生由于理论功底薄弱、思想不成熟、意志薄弱、缺乏政治经验,再加上这些纷繁复杂的“碎片化”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无从考证,因而会出现“视觉错位”现象,容易被假象所蒙蔽,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缺乏理智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从而出现情感的淡化和萎缩,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异常等极端现象,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信仰是凝聚一个民族力量的源泉和精神纽带。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面对关乎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的角度,客观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并通过微信、微博、QQ、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沟通交流思想,辨别事件真伪。但不可否认的是,融媒体背景下,为了获取热点和流量,一些娱乐新闻、网红人物、恶搞事件风行,社会热点问题的一些负面影响不断放大,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淡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部分大学生在信仰上出现了困惑甚至危机。
融媒体时代主要依托互联网和手机传媒传递信息。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集互联网、无线通信、数字化为一体的教育平台,从而改变传统的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接受,让学校融媒体成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平台。截止到2020 年6 月,全国3 005所高等学校中有30家已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由此可见,教育融媒体的未来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 群等平台[3],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正能量,奏响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精神指引和舆论引导并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接触各种信息时应该具有的选择、分析、评价、批判的能力,创造、制作、传播的能力和利用媒介促进自我更好发展的能力[4]。对于教育者而言,应该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与时俱进,更新工作理念,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媒体发展的新动向,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信息传播内容,准确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接触新媒体的情况,学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与他们进行真诚、平等交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领、示范作用,及时解答学生们关注的问题,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开放自由、瞬息万变的融媒体时代,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善于自我反思、总结、鼓励、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正确鉴别各种网络信息的真伪,客观理性对待各种信息,并积极参与信息制作和传播,营造健康和谐的媒体传播氛围,从而激发内心的道德情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生命力和凝聚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从不同维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沿革、思想内涵、文化底蕴等,并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将古往今来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刻解析、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资源库。在备课、教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环节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取资源库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再次创新,制作成微课、微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变枯燥、呆板的单向说教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把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富有时代感、亲和力强、有温度、接地气的话语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自觉、自发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预期效果。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实践课等各门课程要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教育目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辅导员要以思想育人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易班”为载体,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激励学生从我做起,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并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较强,学校相关部门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研、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5],让学生深入社区、乡村,感知省情、国情,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为社会服务,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方法论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使命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用自己的作为奉献国家和社会。同时,还可以举办知识竞赛、诵读经典、制作微视频、社团活动等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并将他们的作品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平台上展示、评选,引导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融媒体时代教育内容、环境、载体、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6],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为广阔、灵活的时间、空间阵地,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院校应利用融媒体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创新教育方式,开发教育资源,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师德师风的考核与评价、强化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等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功能[7],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里,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