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师工作站的高职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

2022-03-18 06:44,张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师工作站校企

巴 佳 慧 ,张 荣 娟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南京 211200)

高职教育旨在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师资力量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除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外,高职教师还应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而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拓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提升高职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师资融合是关键一环,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共享、共管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的优质师资,有利于真正融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素质提升、生产实践、企业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联动发力。

1 双师工作站的内涵及运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明确了教育教学中师生的关系与定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的方向是调动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主观意识和发展能力。[1]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职业教育,并不是让青年屈服于现今制度的要求和标准,而是要利用科学和社会的因素发展他们的胆识,并且培养他们实际的和执行的智慧”[2]。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3]由此可见,中外教育思想都将学生行动力、执行力等实践技能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为职业教育校企一体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双师工作站的内涵释义

工作室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20 世纪初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当时,机器化大生产追求的是产出规模和数量,产品的创作与品质被忽视。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率先建立艺术作坊,将美术、工艺、技术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培养设计人才。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后,进入艺术作坊继续学业。艺术作坊实施“双导师双轨教学制”,由学校优秀教师和行业艺术大师共同指导学生,可以说是早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学徒在艺术作坊中既学习理论知识,也学习艺术技能,学习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学生作业就是作坊作品。学徒在艺术作坊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相应考核,可以获得“匠师”的职业资格。

我国引入“双导师双轨教学制”后,很多高职院校设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教学,并取得一定的育人实效。以工作室模式开展教学,是个性化育人理念的创新举措,能凸显优质师资的作用。技能大师工作室更是加深了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助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适配度。两类工作室先行先试,教学效果得到社会认可,但彼此的贯通和融合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鉴于此,教学和生产融合、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轨的双师工作站应运而生。[4]双师工作站由高职院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与对口企业的技术能手共同冠名、主持、负责,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显著差异。

1.2 双师工作站的运行机制

双师工作站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之举,其运行机制需要政府引领、学校主导,同时还要重视企业主体地位,实现校企联动。

1) 政府引领,依托职业教育集团进行顶层设计。“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组建行业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双师工作站拟定建设政策,提供组织保障,明晰校企责权利。规范“2+N”(即两名主持人、多名校企成员工作站成员)的工作站组织架构。在职业教育集团内,梳理相对统一的工作站校企经费投入、监管督导、考核评价方案,确保行业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到位,工作站运行规范。

2) 学校主导,构建双师教学团队推进教学改革。确立“职教集团—学校与企业—双师工作站”3 级管理体系。学校与企业主要负责课程教学、具体保障和组织考核。校企成立双师工作站建设领导小组,联动职能部门,对工作站的立项、规划、建设、运行、评价等进行具体指导。工作站依托双师教学团队围绕项目运行开展课程设计,根据岗位流程设置学习情境,通过企业项目培育赛研成果,发挥工作站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培育等方面的功能。[5]

3) 企业牵线,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依托职业教育集团,经企业积极牵线,双师工作站搭建行业内交流与展示平台;通过组织建设工作研讨会、举办行业企业教研活动、召开横向课题科研会、举办成果展示会、组织行业及科技赛事等方式,集聚多方智慧与力量,凝练实用型技术开发方向,扩大成果的行业共享度和影响力,增强行业企业软实力,将教学成果落地为社会生产力。借助企业平台,双师工作站有望进一步拓宽项目渠道,不仅为合作企业提供服务,还可承接更多业务,深化内涵建设,夯实成果外化的基础条件,开阔双师工作站建设的视野。

4) 校企联动,对双师工作站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双师工作站教师团队和学生学徒两方面的考核评价都有着校企特征。学校与企业分别根据现有绩效或业绩考核方案拟定加盟工作站的学校教师与企业人才考核指标,这些指标既在职业教育集团设定的基本框架内,又能反映各工作站成果水平,体现公平公正。考核依据年度任务书开展,团队考核注重考核成果和应用,个人考核关注“教—研—赛—培”平台成果。对学生的考核,以校企共同评价课程学习情况为主,研发、赛事、培训、专利等外拓项目的考核则通过附加分或奖学金等形式进行。根据工作站、教师、学生3 系列的考核结果,对双师工作站给出奖优罚劣、经费增减、项目取舍、冠名调整等决定,并通过汇报会等方式表彰先进,通过限期整改等方式督导后进。

2 旅游类专业双师工作站的实践教学功能

旅游类双师工作站设在校内专业实训室,根据旅游企业工作实境布置实训室学习环境,升级原有设备,为项目化教学营造适宜氛围,承担实践教学、项目开发、教学研究、技能竞赛、服务提升、专利申报等建设任务。[6]

2.1 双师工作站是培养实践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站

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师资重要的教学能力之一,但有充足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往往因学校高学历招聘门槛的限制,不能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高学历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虽有深厚理论功底但缺乏职业历练,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双师工作站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双师工作站是设在校内的教师实践站,教师在校内就有机会与企业人才紧密合作,学习企业项目运行模式,能增强驾驭企业项目的能力,锻炼实战管理思维和全局运作技能。旅游业往往会受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而发生变化,企业人才将行业资讯、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及用人需求带入工作站,有利于教师了解市场导向,并及时调整旅游人才培养方向。教师还可以将企业案例进行教育思维和教学语言的加工处理后转化为课堂案例,工作站的运行与管理为教师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也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

2.2 双师工作站是企业项目研发的人才孵化站

双师工作站也是对口企业的技术研发站,站点设在高职院校内,学校的管理资源、智力资源、师生资源等皆可为企业所用。企业项目进入工作站,企业的管理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也将与学校共享,有助于技能人才孵化。[7]首先,企业运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管理难关的解决路径可在高职院校寻求理论支撑。如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创新、“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产品开发等,可借助学校跨院部、跨专业的工作站群合作探索实施方案。其次,针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痛点和难点,校企导师可带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或技术研发,对数据、案例、服务等进行深度挖掘,并运用企业平台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技术开发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必然得到提升。再次,企业人才以导师身份入驻工作站,承担主持人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可发掘优秀学员,对其开展针对性培训可以为企业储备人力资源,工作站由此成为合作企业的人才储备站和孵化站。

2.3 双师工作站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业务实践站

学校教师与企业人才共同冠名,双主持人、双师教学团队的人员配置使工作站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支撑点,成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业务融通站。借助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项目、岗位流程,校企导师互筑理论和实践基础,共同指导学生。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校教师通过指导企业项目接触一线工作案例,可将工作站的企业项目带入课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有助于课程标准更好地对接生产标准。在此过程中,企业人才跟进指导,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同时也深入课堂教学,参与教学文件的编制,开展针对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内容的项目化、任务化改造。企业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企业业务的开展与推进更有益。在顺利对接合作企业项目的基础上,借助企业搭建的业务拓展平台,双师工作站可承接外拓业务,实现营收。这种运营机制一方面有助于合作企业的业务营销与推广,另一方面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育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2.4 双师工作站是专业赛事的成果创新站

工作站完全打破了旅游类专业模拟软件实训的局限性,企业实际业务项目的进驻、企业人才的跟踪指导能推进专业生产性实训。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是生产过程,学生的实训就是企业工作,可在学习中了解岗位要求,在实训中熟练技能操作。而实践技能的提升、对行业的了解能增强学生参赛的底气与信心。目前,高职旅游类赛事大致包括3 类:①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②行业企业主办的各类职业竞赛;③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及科技赛事。双师工作站各项业务扎根于行业,发端于企业,正是各类赛事技能和项目的天然孵化器。企业人才的加盟使选拔的项目更接地气,更具真实性和应用性。而且,企业人才比之学校教师,对于各类赛事规则的理解更胜一筹,技能指导也更贴近需求。围绕双创类赛事,企业人才选择、预判、推进创业项目,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显而易见。[8]工作站能提供有力的项目和资源支持,提升参赛项目的专家认可度,提高学生参赛获奖率。

3 基于双师工作站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举措

面向旅游市场、旅游行业企业,根据旅游产业链的主要领域,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设置多方向的双师工作站,构建相互联系的教学平台。依托工作站群,培育双师教学团队,校企共建课程并形成专业课程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完成第一学期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知识储备、专业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提出进入工作站的申请,教学单位根据各工作站可接纳学徒规模、工作站共建合作单位的岗位需求和用人数量实施双向选择,最终获批进入工作站的学生可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训练和实践。

3.1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链,推进实践教学的师资培训

双师工作站拥有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有利于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工作站内部,课堂教学内容即企业生产流程,师生即师徒,学生学习即企业生产,学习成果即企业产品。根据旅游企业实际项目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校企双师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基本原则,调整人才培养具体方向。立足教育部对于公共课程开设方案的统一要求,对照旅游类专业教学标准,一般在第一学年设置相对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通用能力、职业基本素养、职业道德修养、专业基础能力、文化艺术涵养、家国情怀与心理调适能力等“立志”基本素质。第二学年,开发与各工作站建设方向衔接的课程群,形成与站点合作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对应的工学结合课程链,学生主要在工作站内接受校企导师共同授课与培训,在企业实战项目中进一步坚定职业信念,深度掌握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职业技能,培养“砺能”综合素养。第三学年,各站点根据研修方向与培养逻辑,向跨站点的学生开设高层互选专业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发展更全面的综合能力。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工作站考核后,将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与优势,对接站点企业具体岗位,进入对应旅游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工作站为学生指派企业指导师傅。此外,学生也可在企业站点统筹安排下,担任工作站导师助教或新学徒的“小师傅”,以朋辈辅导的形式开展顶岗实习,由此,学生“立人”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得到较好落实。

工学结合课程链的构建需要依托企业实际运行项目,将专业隐性知识与实践技能嵌入相应课程。依据行业动态、企业革新、岗位更迭等现实形势,动态调整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链带动的课程标准、教学文件、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吸纳产业前沿资讯、最新服务案例、先进管理经验等。[9]如此,企业生产与实践教学才能达到有效统一。依托双师工作站,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旅游类专业课程链建设,可使高职教育最为关键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根本改善。

3.2 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方案,孵化企业项目的研发人才

各工作站的实际业务项目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载体,校企导师在设计时必须将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融合其中并进行合作授课,共同指导业务项目推进。通过前期项目的指导与推进,校企导师可逐步实施项目执行的放管服,由学生主导承担相关项目任务。校企导师更侧重于项目运行设计、项目内容开发等,将知识点与技能点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知识迁移、主动思考、自主创新、协调组织、协助管理、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主持或参与项目运行及研修,学生对自我优劣势将有清晰的认知,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与阶段,增强专业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一般课程内容多依据前厅工作部门开展教学设计,如前厅部概述、前厅环境、客房预订、礼宾服务、前台接待、问询服务、总机服务、商务中心服务、收银服务等。这类内容的设计看似完整,却割裂了业务流程的整体性,呈现为知识、技能碎片,学生仍然难以掌握宾客预订、到店、离店过程中的全局业务。基于双师工作站的实际业务项目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就是将知识点与技能点融于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设置散客服务、团队服务、VIP 服务等业务情境,按照客房预订—入住接待—住店服务—离店服务—客户关系维护的标准流程,为每个独立的学习情境设置重复但完整的业务过程。学生通过反复学习与训练,逐步养成汇集信息、分析决策、周密计划、科学实施、过程检查、合理评价的专业基本技能,这类普适性、系统化的技能训练增强了学生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变化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3.3 教学做合一,达成产教深度融合的业务实践

工学结合课程链开发及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符合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课程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意味着实践教学场景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成为职业性、开放性的业务现场。站点就是实训室,项目就是实训内容。进站点即入企业,软件模拟实训被真实企业业务取代。借助企业交流平台、行业沟通背景及工作站承接的外拓业务,工作站将课堂延伸至旅游市场、会展中心、跨行业单位、文博旅游资源及在线旅游电子商务产品中。课程突破了单线属性,成为对应双师工作站群的课程链,依据完整工作流程对学科体系知识与模块化技能进行重组,促成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连贯输出,课程学习与企业工作相统一。课程教学对接企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工作站运行中始终处于一个自由的训练空间,能够结合自身专长集中开展专项学习,施展个人才华,整合专业理论,实践专业知识,塑造专业格局。

3.4 课程教学、企业生产、竞赛研究同步,创新实训技能赛事成果

双师工作站依托企业项目磨砺学生实践技能,能更好地对接职业技能大赛,而赛事又是技能培育的重要途径。[10]校企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教育领域、行业领域的职业竞赛,全面展现了工作站的实践教学成效,竞赛作品就是教学成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化了对专业领域的理解和认同,提高了设计和展示水平,锻炼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拓宽了专业视野和学习领域。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依托双师工作站的赛事成果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工作站围绕企业管理、一线服务、营销拓展、业务开发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开展服务于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以生产为导向,依特长实施分工,兼顾企业现实需求和学校发展指标。校企导师在技术开发和项目研发中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研究成果可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为创新创业大赛以及科技赛事夯实项目基础,实现赛研成果的互融互通。

4 结语

双师工作站实施双主体教学,将真实业务项目引入学校,使工作站成为企业的员工培训站、技术研发站、人才孵化站。双师工作站的建设与运行,创新了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依托双师教学团队,围绕产业发展规划,旅游类专业可动态调整育人方向,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师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双师工作站校企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建立工作站 力促杂志健康发展
——《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