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雪 纯 ,陈 振 凤
(济南大学商学院,济南 250002)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公司治理和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公司的正常运作起着重要作用,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合理保证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的质量,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盈余错报和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1]进而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有时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减少纳税或者达到某些自利目的,职业经理人可能会采取一些操控手段去对公司的盈余进行管理,从而使得公司最终披露的财务报表失真,而这一切都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悖。盈余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1]较高的盈余管理程度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负面影响,[2]而盈余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重点关注的信息,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3]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非意味着高盈余质量,[4]因此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内部控制贯穿于公司内部的方方面面,上至股东大会,下至普通员工。内部控制通过实行目标管理、战略管理等措施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对董事会的行为、决策等活动予以规范和限制,对有悖于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活动予以制止,使得董事会的行为不得有损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公司决策的质量。[5]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以及内部控制的工具,其发挥作用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质量。[6-7]董事会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中间人,主要负责公司的经营决策和人员的选择与聘用等活动,同时还负责监管公司编制的相关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5]然而,董事会有时也会出于自利目的而与经理层合谋粉饰财务报告,从而损害公司的盈余质量。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最终负责机构,在公司内部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8]因此,当董事会治理失效时,便会引发内部控制的失效。[9]除此之外,组织结构自身的差异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也会导致董事会成为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10]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内部控制的质量会影响公司的盈余质量,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将会影响内部控制的质量,那么董事会特征是否会影响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呢?基于此,本文选取2012—2018 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就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董事会特征在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为了检验董事会特征在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调节效应,本文构建了理论模型,该模型结构示意图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结构示意图
本文研究价值主要有以下方面:①从董事会特征的维度探讨其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丰富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②验证董事会特征在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拓展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影响的研究。③为优化董事会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无论是管理者或会计人员由于专业能力不够或工作疏忽造成的无意操纵行为,还是职业经理人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自利目的而改变公司的会计盈余在各期分布的有意操纵行为,均会对公司的盈余质量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11-12]内部控制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内部控制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和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13],上市公司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对公司的规划、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加以规范和控制,既能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又能保证公司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3]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报告的出具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14]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对公司所有人的行为予以规范,对有损于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规避,同时避免管理层的“短视行为”,降低公司中存在的盈余操纵行为,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3-4]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1: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质量越高。
对经理层进行监督是董事会的主要职能之一,而监督职能的发挥建立在“集体决策”的基础之上,但董事会的规模越大,组织的决策能力越弱,[15]这是因为在集体决策中,每个董事会成员都有自己认为的最优决策,而个人的决策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因而会造成董事会决策效率和决策能力的降低,[16]从而对董事会的监督功能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董事会规模越大,越可能会存在董事会成员懒散的情况,有些成员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认为董事会的规模大,总有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去履行职责。[17]因此,董事会规模过大可能会造成内部控制的失效,[18]公司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就无法得到抑制,因此本文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会减弱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2a:董事会规模过大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独立董事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制衡机制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制约经理层做出有损于外部股东利益的行为,[19]独立董事由于不在公司内部担任职务,因而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且独立董事往往都是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与知识,因而具有较强的胜任能力。[20]此外,董事会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独立董事比例反映出来的,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越能够发挥独立董事的专业作用,越有助于董事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公司中存在的有损于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行为予以制止,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确保公司的盈余质量。因此,本文认为独立董事比例高会增强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2b:独立董事比例高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根据两权分离理论可知,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会造成“自己人考核自己人,自己人监督自己人”的局面,严重削弱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职能,公司的监督机制就可能形同虚设,[6][21-22]进而加强经理层的决策权力,[20]这就为经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温床,经理层可能会出于自利目的而对公司的会计盈余进行操纵,做出与公司目标相违背的事情,内部控制也无法正常地发挥作用,即对盈余管理起不到抑制的作用,从而导致公司盈余质量降低。因此本文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会削弱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2c: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董事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董事会会议,董事的勤勉程度主要通过董事会会议次数来反映,董事会召开会议的次数越多,越能体现董事会行使监督职能的积极性。[23-26]董事会除了召开定期会议以外,还会根据公司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召开临时会议,董事会无论召开定期会议还是临时会议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公司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伴随着董事会会议的召开,公司中存在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27-28]内部控制也就越能发挥作用,从而越能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公司的盈余质量也就得到保证。因此本文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越大。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2d:董事会会议次数多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董事薪酬通常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当公司的经营状况较好时,董事薪酬也会随之增多,反之减少。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董事薪酬由股东大会决定,[29]但由于股东无法对董事的日常活动进行直接监督,因此股东往往通过公司的盈余信息来评价董事的工作效果,也据此来决定董事的薪酬,[30]这就使得董事可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公司的盈余进行操纵以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31]而不是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而且,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固有的缺陷,即使提高董事薪酬也无法使董事认真履行自己监督管理层的职责,不能对损害公司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制止,[31-32]从而损害公司的盈余质量。因此本文认为董事成员的人均报酬高会削弱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2e:董事人均报酬高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董事会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被委托人,代表所有者对经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董事会持股是一种通过赋予董事剩余索取权来激励董事的激励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董事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保持一致,[33]使得董事会在做决策时以公司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对有损于公司利益的行为予以制止,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除此之外,董事会持股还可以避免董事会的短视行为,确保董事会所做的决策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34]保障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进而可以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因此,本文认为董事会持股比例越多,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越大。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2f:董事会持股比例高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2012 年1 月1 日起我国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开始执行《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也进入强制执行内部控制的阶段。到2018 年,我国上市公司基本普及强制实施内部控制。[35]因此本文选取2012—2018 年的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 ST(Special Treatment,简称 ST)或*ST 类上市公司、金融类上市公司及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筛选得到15 675 个观测值。其中内部控制数据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DIB),其他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本文运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 EXCEL 和 STATA16.0。
1) 被解释变量:应计盈余管理。盈余质量的衡量方法有多种,本文参照学者们的做法,以根据修正的Jones 模型计算得出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变量。由于本文不对盈余管理的方向进行研究,因此再对上述替代变量取绝对值得到最终的指标,该指标的值越大,就意味着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盈余质量越低。
2) 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本文采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该指数相比于其他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而言,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 调节变量。董事会对于财务报告的质量负有主要的监管责任,对于公司的盈余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关系会因董事会自身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36]以往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董事会特征进行了定义,通常包括董事会规模[37-39]、独立董事比例[38][40-41]、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42-43]、董事会会议次数[44]等,本文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选取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人均报酬和董事会持股比例6 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董事会特征的替代变量,具体含义及衡量方式见表1。
4) 控制变量。本文参考其他学者关于盈余质量的研究,主要设置了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规模(ASSET)、营业周期(CYCLE)、总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负债率(LEV)、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净利润增长率(GROWTH)、监事会总人数(TNS)、行业虚拟变量(IND)和年份虚拟变量(Year)。具体的变量定义如表1 所示。
表1 相关变量定义表
为了检验上文中的假设H1,本文构建了模型(1),见式(1)。在此基础之上引入董事会特征并将中心化后的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指数的交乘项加入其中,构建模型(2),见式(2)。模型(2)用于对董事会特征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即检验假设H2a 至假设H2f。
式(1)、式(2)中 DAi,t表示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ICi,t为内部控制指数;BOARDi,t表示董事会特征,包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人均报酬、董事会持股比例;interacti,t为中心化后的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包括上述6 个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下标i,t 表示第i 个公司第t 年的指标值;εi,t为模型的随机扰动项,表示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为更可靠地检验不同董事会特征的替代变量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参照姚宏[45]的做法,在实证中分别将董事会特征的6 个替代变量及其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代入上述模型(2)进行验证。
对变量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如表2 所示。应计盈余管理的均值为0.077,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盈余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且最大值为6.224,最小值为0,说明有的公司内存在严重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而有的公司内则不存在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内部控制指数的均值为6.355,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6.894 和0,说明我国不同的上市公司之间内部控制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水平较高。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人均报酬和董事会持股比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距较大,说明这5 个董事会特征在不同的上市公司中存在较大差异。7 个控制变量各自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说明对这7 个变量进行控制对于本文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为确定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在进行多元回归之前,本文通过皮尔逊检验(Pearson test)对各变量进行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 所示。由表3 可知,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内部控制的质量越高,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越低,盈余质量越高,初步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应计盈余管理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初步说明董事会的这3 个特征会对公司的盈余质量有所影响。董事人均报酬与应计盈余管理是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董事会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都是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初步说明董事会的这两个特征对于公司的盈余质量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此外,通过VIF 检验后发现,各变量间的平均方差膨胀因子均不超过10,表明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 相关系数矩阵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4 所示。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盈余质量越高,即内部控制对于公司内存在的有损于公司盈余质量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证明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会提高盈余质量,假设H1 得到验证。公司规模、总资产收益率与应计盈余管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监事会总人数与应计盈余管理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总资产收益率的提高、监事会总人数的增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会降低,即相较于规模小、总资产收益率低、监事会总人数少的公司来说,规模大、总资产收益率高、监事会总人数多的公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要更显著,因而对盈余质量的保障程度更高。营业周期、资产负债率与应计盈余管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较长的营业周期和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更容易使公司内存在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导致公司的盈余质量降低。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由于董事会特征不同,内部控制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作用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本文通过构造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来检验董事会特征在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之间是否具有调节作用以及调节作用的效果。回归结果见表5 所示。
表5 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回归结果1 到6 分别为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人均报酬、董事会持股比例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其中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而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人均报酬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分别在1%、10%、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人均报酬的提高,内部控制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会减弱,即会减弱内部控制对于盈余质量的促进作用,假设H2a、H2c、H2e均得到验证。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够增强内部控制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即越能够增强内部控制对于盈余质量的促进作用,假设H2b 得到了验证;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董事会会议次数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内部控制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假设H2d 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尽管召开董事会会议可以解决公司内存在的问题,但对于一些隐藏较深的盈余操纵行为可能无法通过召开董事会会议被发现和解决;董事会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说明董事会持股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内部控制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即会减弱内部控制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假设H2f 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尽管董事会持股比例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董事的利益与公司的总体利益保持一致,但出于人性的角度考虑,无法避免公司内产生董事会与经理层共谋的风险问题,因而也就无法完全保证公司的盈余质量。
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结果的稳健性进行检验:①上文中的董事人均报酬是通过对前3 名董事报酬取对数得到的,在本部分,本文直接选用前3 名董事人均报酬进行调节作用分析,所得结果与上文一致。②用营业收入增长率替换上文中的净利润增长率,重新进行回归分析与调节分析后,所得实证结果与上文一致,说明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的质量越高,越能够抑制公司中存在的应计盈余管理,越能够提高盈余质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董事会特征在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具有调节效应,但调节效应的显著性因董事会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①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人均报酬的增多均会削弱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即会减弱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②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会增强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即会增强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③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董事会持股比例在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优化董事会结构具有以下借鉴意义:①将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人均报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防“物极则反,器满则倾”,同时要避免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情况的存在,充分发挥董事长对总经理的监督作用,防止内部人监督内部人情况的存在;②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健全独立董事的组织机构,为独立董事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与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要注意增强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与义务意识;③努力探索董事会会议的最佳召开频率和最优的董事会持股比例,最大限度地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优势与作用,促进公司盈余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