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本土教学遇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以“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为例

2022-03-18 05:40刘克南
读写算(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自学平行四边形教学法

刘克南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中堡镇初级中学,甘肃 兰州 730301)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最初是由我国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于1978 年提出、创立并主持实验研究的,已经取得了成功,成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它最根本的思想和实质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情定教法,坚持教学相长、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的理念。随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农村地区学校的一步步推广和应用,以中青年教师为改革主力军,实践——总结——再实践,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认真钻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

而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老教师比例比较大的学校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上,很多时候是无法适应“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的要求的,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学科最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教材预留给了教师很大的重构教材的空间,但是不少年龄大一点的教师对新教材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吃不准,在课堂中无法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和要求,无法对教材进行重构和整合,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教法,穿新鞋走老路,这严重阻碍了新教育的推广应用,影响了新形势下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在形式上有“自学·议论·引导”的样子,但是教学中仍然讲得多,替学生做得多,自问自答得多,学生的活动时间仍然有限,许多知识点没有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水平。设计的问答还是老一套的填空式问答,“满堂灌”“满堂问”,不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也发现不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有的教师把教学混同于简单灌输和强化,看起来像是探究,有小组合作,有汇报整合,可实际上是学生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没有任何提升,“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环节不完整。第三,教案中的教学设计与实际课堂中生成的教学环节脱节,课堂教学过程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总体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策划,让每一个环节都适应新课程、新理念,处处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出发点,本文以乡村本土学情为基础,对教材进行重构,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其中的“自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发地合作探究,自觉地完成检测,并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检。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能包办代替,必须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摆脱对教师的学习依赖。

(二)辅助学生开展有效讨论

首先,教师必须尽力转变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只听教师讲课的学习观念,积极参与同桌及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参与学习小组范围的讨论,合作学习,慢慢接受新教育提倡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讨论,最终养成主动交流的好习惯。其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讨论习惯,即“自学·议论·引导”中的“议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议论”学习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知识储备基础及数学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浅显的议论,由浅入深。并将议论能力的培养分解成问答式、讨论式、议论式三个阶段,步步深入,逐步引导,最终让学生开展议论、引出议题。再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议论条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在议论开始时教师要及时把握好议论的时机、议论的主题及内容,确保议论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能够在最近区域解决的,保证议论容易展开深入。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引导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但也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的重要一环。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课堂互动导航,帮助学生找到铺平探究道路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四)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教育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比以前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学生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只是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构建健康的学习心态,不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

(五)教师还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要始终坚持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观点,坚持以学定教,并将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辩证地统一起来;坚持教学相长的观点,避免以教为主的倾向;教师在主张学生自学的同时要精心组织、合理引导,要明确“教是为学服务”的观点,树立起服务者的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案例设计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共用一周五课时完成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初识平行四边形

笔者给每个学生发两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他们观察、折叠、剪裁、对比,把可能成立的线段的等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以及角的等量关系找出来,用语言加以描述,并把全班学生的发现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是怎么样画出平行四边形裁剪后发给同学们的,并把全班同学的发现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们基本上找出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并且能够看着图形复述这些观点。

第二课时:论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寻找答案:(1)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2)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4)怎么得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选一个问题解答,并交流思考过程和解答过程。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学生们最后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和做法:(1)平行四边形是由全等三角形拼成的,所以相关结论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2)平行四边形通过旋转180°能够完全重合,这样也能说明边、角、对角线的数量关系。

第三课时:论证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笔者课前准备好两长两短、分别相等的四根筷子。课前给予提示:“上节课我们已经发现并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是平行四边形不同于任意四边形的特征。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能够利用这些结论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呢?(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摆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摆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摆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果能摆成平行四边形,那么思考如何把这些条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确认他们的正确性?

这些问题有了结论以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1)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2)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最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和做法:(1)由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区别于一般四边形的特性,它们反过来确实可以构造平行四边形;(2)这些定理的证明都是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完成的,定义既是判断条件,反之也是重要的性质。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这节课笔者重新筛选了平行四边形的六个证明或计算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让学生们体会前三节课探究的定理的灵活应用技巧,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复述使用的定理,做到有理有据、紧扣结论。

第五课时:延伸拓展

这节课笔者进行了课程内容拓展,说道:“平行四边形应用价值远不止于我们了解的这些方面,在数学研究的很多领域都有很多的用武之地,很多数学问题都能通过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解决。今天我们一起来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我们把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的连线叫作中位线,同学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和一条中位线,观察中位线与第三边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小组合作讨论论证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半节课后各小组汇报了各自发现的结论,并交流了如何构造平行四边形论证结论的正确性,而且能够自己解答教材上的例题。

“自学”,即学生独立地开展自我探究的学习活动。“自学”环节的核心思想是保证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但是绝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一放了之。教师要设定好每一节课让学生独立探索哪些知识、小组合作解决哪些问题,教师帮助攻克哪些难关,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以保证自学效果的真正实现。学习的核心要素是思维和方法,学习思维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老教师习惯了的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活动中,学生永远是被动的,难以发挥发展创造性和积极性,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自学活动。

在“自学”课堂教学环节中有三种层次的自学活动:初级层次是“主动接受性”的自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教辅资料等主动习得知识,如第二课时“论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级层次是“探究生成性”的自学活动,就是在探究知识本质特点的过程中,完全自主地建构新知识体系,如第一课时“初识平行四边形”和第三课时“论证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高级层次是“自主创新性”的自学活动,即由方法的灵活多变习得新知识,如第五课时“延伸拓展”。

“议论”,即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的小组合作讨论。议论是新教育理念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做表面功夫,重“合作的形式”而轻“学习的实质”,核心活动还是“议论”。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议论”,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基本上要经历三个“议论”能力的培养阶段:第一,起步阶段采用问答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议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从书本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里寻找结论,还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演绎推理或准确计算寻找问题答案,必须做到有问有答。第二,发展阶段要采用讨论式。这个阶段学生不仅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能对问的内容和答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拓展,从而产生新的问题,找到新的答案。第三,升华阶段则要使用议论式。这个阶段教师可设置一个较大的、条件更丰富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发表解决思路和方法,相互启发、促进,甚至于展开激烈的争辩,引起全班师生的“连锁反应”。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议论”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精耕细作:第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有没有进行议论需要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甚至于学生的学习品质等因素。第二,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必须把握好时机。如果学生还没有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主动学习的愿望还不够强烈,求知的热情不够高涨,就需要教师给予相互激励;如果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解决问题,就需要教师帮助或点拨;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课题范围广、难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就需要借助于合作探究方能研究得深透;或者当个人探究的成果需要得到教师或小组评价交流时,就需要通过小组展开合作学习。第三,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议论内容的难度,必须注意议论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议论主题的设计上一般以课本内容为主,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才能适当拓展,而且拓展运用活动应具有适用性。整个的议论活动要能议得开,议得深,议得有兴致,议得有收益。第四,教师要为议论创造一个平等的、严肃的、互助的良好气氛,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有机会交流思想、探求真理。第五,教师要掌握引导的才智和方法,灵活机敏,得心应手,因材施教,因人施策,通过适时点拨、关键解惑、温馨提示、手势导引、机灵眼神以及丰富表情等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引导”,即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择机引导。教师可以进行启发性引导,使学生得到借鉴;也可以进行直观性描述,使学生打开眼界;还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发生错误的习题,让大家当一回啄木鸟,找出问题所在,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有些老教师在这方面的功课做得还很不够,他们很多时候用“自问自答”或“暗示答案”代替引导,“是不是”“对不对”“会了吗”是常用口头语,这样的问题没有引发学生兴趣,更无法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结语

总而言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这三个环节是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自学”是学习活动的基础,“议论”是探索活动的枢纽,“引导”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三个环节融为一体、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动态发展。教学的真正价值是让学生会学、善学、创造性地学,在“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发展”的核心理念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坚持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这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最根本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实质。

本土教学必须坚持不走极端,必须重视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统一落到实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统一、教为学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发展能力,让“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农村学校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自学平行四边形教学法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