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广凤
(福建省邵武市水北中心小学,福建 邵武 354000)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承担着夯实基础和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素养的作用,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启蒙教育时期。而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科普说明文则担负着普及科学知识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重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开展科普说明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进而可以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上进行创新和优化,除了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科普说明文了解科学知识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爱上科学的同时,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自主探究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中涉及多种类型的文章,说明文是与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等并列的一种主要文体,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最具备基础性和实用性的文章之一。因为说明文的特征就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人们传达有关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对事物进行介绍说明和解释为主。而科普说明文则是一种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说明事物,都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文章,在说明中往往会兼用文艺性的写作风格阐述科学道理,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科普说明文的形式都较简短,内容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知识性,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一般都不会刻意追求文学性和趣味性,其语言内容主要以准确、通俗和朴实为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新课标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是根据课程的核心特征和教学目标提出的。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来说,其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的,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最基础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性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表达美的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创造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之上,这两者之间起着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最后,文化传承与理解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民族精神,能够有效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科普说明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有着关键意义。首先,通过阅读和学习科普说明文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标一再强调,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语文素养实际上包括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两部分,而科学素养也属于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将科普说明文当作单一的说明文章进行授课,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学习兴趣,挖掘课文内容中涵盖的科学内涵,进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和奥秘,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科普说明文中的科学知识和人文内涵。同时也相当于为学生埋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科学,并且可以热爱上科学。
以往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以教为主,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也没有体现出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往往是极低的。一般来说,教师在教授其他类型的文章时,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不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审美修养,所以总是会一味地将教学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就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对于语文课程教学丧失兴趣,甚至还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科普说明文本身的科教性特征,所以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质疑、发现和探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自发地探究科学的奥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集体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友好互动与交流,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学生接触到的科学知识也应当是丰富且多样的。不过当前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过于依赖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都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运用固化的传统教育理念开展“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也仅限于课本知识。但是,科普说明文的渗透教学则可以改善这一现象,因为相比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科学知识可谓是发展更新速度最快的领域了。所以,要想开展有效的科普知识教学活动,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知识外的拓展延伸,教师必须要成为新型的学习者,积极学习和汲取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而能够丰富课堂知识,试着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科学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科学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和奇妙魅力。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虽然许多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都会制定教学设计,也都会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内容进行规划。但是多数教师都会将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传输给学生科学知识,这也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基础知识教学,对于科普说明文中的科教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入,所以学生对于科普说明文的学习也是十分浅显。另一方面,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科普说明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语文素养,但是有时候也会因此忽视了课文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虽然每一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侧重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提炼重点,明确每一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课文的特殊性。
当前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科普说明文时,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单方面的说教式,有些只是偶尔会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大多都迫于有限的教学时间而流于形式,所以导致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效率难以提升。总是依靠这种单一低效的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出科普说明文的最大教育效用,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错过学生的最佳科普启蒙教育时期。另一方面,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很少在科普说明文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想方设法地激发起学生对于科普说明文的阅读兴趣。而且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总是放任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并没有做好前期的提示和指导工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也没有给予学生适当地引导和关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普文很多,其中科普说明文这一类型由于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所以教师往往会将其教学内容简单地肢解为基础知识,再加上科普说明文的语言一般叙述较简洁,缺乏一些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解说,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总是会中规中矩地按部就班进行讲解。久而久之,也会逐渐忽视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在教学中渗透了科学精神,可是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还是会将教学内容集中在科学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中,却很少会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索科学,并没有挖掘出科普说明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所以学生也很难会深刻地领会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钻研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时,需要将内容聚焦到科学精神的领悟和科学思想的培养上。
要想开展有效的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教学,就需要遵循以下几种教学原则。首先,从任课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可以说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要素,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教师很容易被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困住,所以他们总是会单纯地认为教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就行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秉承着素质教育理念,进而可以发挥科普说明文的最大效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心。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最佳源动力,所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与教师的教学形式有关,在调动起学生对于科学探索热情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知识和能力,这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科普说明文时,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科普说明文的科教性特点。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要全面考虑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创新教学过程与方法,进而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和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科学精神和思想。例如,教师在教授《恐龙》这一篇文章时,就要理清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以外,还要借助网络资源和课文图片,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恐龙的种类、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授课之前让学生自主谈论一下对于恐龙的认知,进而激发起学生对于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学习科普说明文,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知晓文章中说明的事物是怎么样,还需要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家在获取精准数据背后付出的艰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伟大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也就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于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提升凝练,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和认知系统。例如,教师在执教《航天飞机》一课时,就可以运用由浅入深的教学节奏,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飞机巧妙地代入到航天飞机上,以此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就可以向学生讲解专业的航空知识,并配以一些航天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航空事业的崇敬和探索欲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较小,认知思维能力也处在发展阶段,所以让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并不难,可是要想引导学生能够就一科学问题自主探究就有点困难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和认知水平,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创设一些生活化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和分析研究。例如,教师在执教《鲸》一课时,就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询问学生:“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随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举手作答,进而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思维。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鲸”的图片或者是视频画面,并让学生自主提出疑问,从而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除了运用课上的科普说明文教学时间以外,教师还需要积极拓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脱离教材和课堂去探索和发现,进而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科学眼界。有效的科普说明文课堂追求的是开放和生成,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就罢了。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促使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以及思想方法,感知科学的奥秘所在。例如,教师在执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就可以在教导学生明白大自然的语言之后,选取合适的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当中寻找大自然的声音,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从而强化学生的科学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意识到科普说明文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进而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思维,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科技内涵,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和科学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科学素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科普说明文教学时,要注重突出课程的科教性,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入手,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精神,进行自主科学探究,让学生可以热爱科学、感知科学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