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新疆南疆地区部分产业女职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3-18 05:29:39张少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南疆女职工

张少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 和田 848000)

一、问题提出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首次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此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都提到“工匠精神”。在世界经济不断下滑的背景下,中国产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产业转型,由过去的中低端产品制造,向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转变,这需要培育一大批精益求精、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时代。

“工匠精神”,目前学界从专注、标准、精准、创新、完美、人本等六个维度加以界定,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关键,标准是“工匠精神”的基石,精准是“工匠精神”的宗旨,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境界,人本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2]。概括起来即“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3]。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新疆“桥头堡”作用更加明显,一方面给新疆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也给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即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不断打造“新疆品牌”,才能跟上全国经济大发展的步伐。所以,在新疆地区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对新疆产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女职工是新疆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各族产业女职工中弘扬“工匠精神”更具时代价值。一是弘扬女性“工匠精神”,展示新疆各民族女性的风采。过去一个时期,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男尊女卑思想干扰新疆各族妇女前进的步伐,在新疆女性中弘扬“工匠精神”,让她们走下“灶台”走进工厂,做现代化产业工人,实现经济独立,摆脱男性的束缚,移风易俗,改革不利于现代女性的旧思想、旧习惯,不断张扬个性,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时代女性价值观,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绘画出人生靓丽的风景;二是在南疆妇女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妇女坚持务实重行、敢于担当,立足各自领域和各自岗位施展才华,以灵敏的思维去谋划工作,以缜密的作风去开拓事业,以执着的精神去实干进取,以善良的形象去凝聚人心,在新时代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三是在妇女中弘扬“工匠精神”,是争做新时代有道德修养、有聪明才智女性的新要求,她们承载着培育社会公德、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来自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多重责任。弘扬女性“工匠精神”,不是要追求一时的美丽,更要追求一世的魅力。女性魅力不仅仅是自我装扮、天生丽质,更多的是科技文化方面的自身修养。勤学习善思考、勤实践勇创新,做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女性”;育大气,即心胸开阔、容人容事,推动营造心齐气顺、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做构筑社会和谐的“大度女性”;再次是要养静气,即恬静气定、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抓工作、干事业,做踏实干事成事的“执着女性”。

二、当前新疆南疆地区部分产业女职工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

近年来,新疆南疆地区在对口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援下,产业、企业发展迅猛,一大批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走上工作岗位。为了满足援疆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南疆地区各县市开办农牧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旨在培育符合援疆企业要求的工人队伍。在农牧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对口援疆省市不断追加教育资金,不断派遣优秀的师资队伍到学校来,充实职业技术学校软硬件建设,力求培养出一大批支撑新疆南疆地区产业发展的“工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弘扬“工匠精神”视阈下,南疆地区产业工人特别是部分女职工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工匠精神”内涵要求,不利于南疆地区未来产业、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部分产业女职工劳动纪律相对较差

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要求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忠于职守,严格岗位责任制,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谁失其责,当加追究。南疆地区大部分女职工能够遵守劳动纪律,各司其职,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也有少部分女职工漠视劳动纪律和工作流程,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课题组调研时了解到:Y县工业园区一家密集型产业,生产线需要几十名技术熟练的女工协同操作,才能完成产品加工任务,如果缺少一个人都有可能导致停工停产。这家企业入驻后,因可以解决当地近百名农牧民就业问题,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在企业招聘前,提前强化了备选青年的普通话、法律常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企业建成后,企业主在备选青年中招聘近百名产业工人,其中有40多位一线女职工,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劳动纪律教育和工作业务培训。进工厂后,内地省份来的老员工又传帮带,手把手传授机械操作技术。企业主预想,半年后,这批女职工可逐步顶替内地省份老职工的岗位,最终实现全员本土化。但是由于女职工请假较多、无故旷工较多、迟到早退的较多,劳动过程中经常忽视或忘记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不断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失误,致使企业主不敢放手让当地女职工单独操作。至今三年了内地省份女职工比例仍然占50%左右,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没有达到企业主最初所愿。调查组查阅了请销假记录,略作统计,大约每天因各种原因请假的女职工占10%左右,无故旷工女职工占1.2%左右,迟到现象普遍存在。

南疆地区村级“加工车间”已经遍地开花,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意愿。这些“加工车间”大部分是原料加工作坊,一般没有复杂的技术,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完成产品加工任务。在C县L村一家村“加工车间”,调查组进入工厂内,13名女工正在加工车间工作,其中8名女工携带1名以上幼儿在工厂内玩耍,有三部手机播放着当地的音乐,大家在说笑中工作。没有意识到现代化工厂所需要的严格的劳动纪律。

(二)部分女职工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加工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也必然要求产业工人有过硬技术,精益求精才能保证产品质量。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南疆地区女职工多的企业是纺织厂、丝绸厂,这些企业大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扶持或地方的国有企业,甚至一些企业曾受到过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参观访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些企业大部分倒闭,访谈部分女职工,企业倒闭企业原因都表示,企业倒闭主要原因是技术不行,产品质量上不去,管理混乱造成了企业倒闭。目前南疆地区大部分企业是内地兄弟省市援疆项目,一般是密集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企业,高端产业屈指可数,探寻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当地没有尖端技术人才,技术含量高的企业生存空间狭小。即使密集型企业,产品质量也令人担忧。如H县工业园产区生产校服的一家企业,有几十名女职工,同时该企业主在内地省份也有同样的一家企业,对比两个工厂生产的校服,做工质量差距甚大,内地省份的企业校服缝纫线的密度高且均匀。W县工业园区生产休闲鞋的企业,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即使把当地女职工派到内地省份自己的企业学习工作一段时间,产品质量仍达不到内地省份企业生产质量要求,且差距明显。这表明,新疆南疆地区女职工生产技术、熟练程度远远低于内地省份女职工水平。

A绸是南疆地区著名品牌,从审美视角体现着南疆地区民族风情,也是南疆地区一张亮丽的名片,南疆地区很多女性视穿A绸裙子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到此旅游的游客也大都购买一件A绸作为纪念品。但是A绸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严重缩水,直到目前不管企业主或是纺织女工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改进意识。而内地省份一家企业敏感意识到这个问题,攻克缩水的技术难关,仿制A绸,且价格便宜,抢占了南疆地区部分A绸市场,反映出即使当地传统企业也缺乏技术过硬的产业女工人,不思进取,缺少改革的精神,更谈不上“工匠精神”。

(三)部分女职工缺乏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

“工匠精神”要求工匠需要专注一个产品,打造出近乎完美的“作品”。南疆地区产业工人缺乏这种精神,所制造出来的产品也相应缺乏市场竞争力。即使“拳头产品”,企业主、一线产业工人都没有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如南疆地区H县、J乡被视为A绸发源地,许多家庭从事该产品的制造,作为传统的家庭作坊,应该认识到产品的质量决定着家庭收入的厚薄和自家作坊的名誉。调查组走访了31家A绸家庭作坊,访谈了58名女工(基本上都是家庭成员),都认识到自己家的产品有缩水现象,不能用水洗,其中有49人认为是上辈人传下来的手艺,没有想过要改革创新,只有9人(一个家族的四个家庭)曾经试验过如何防止缩水现象,但都没有成功,以后就再没有试验过。当问到是否到过内地(苏州、杭州)丝织厂学习参观过,均告知没有想过向他们学习,有意思的是南疆地区用于纺织A绸的丝线原产地均来自苏州、杭州等纺织业发达地区。

南疆地区另一个传统产业,地毯制造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四年前课题调研组访谈一家用机器制造挂毯的企业,当时正值几个女工纺织品牌W挂毯。调查走访时发现所织出来的W挂毯的字是反向的,仔细观察发现挂毯图案也是反向的,反映给老板后,工厂立即停止了纺织。查其原因是一名女设计员在网络上选择该图案时,因文化知识贫乏选择了反向图案。纺织了近一年的W挂毯,竟没有发现图案是错误的,而这件产品已经织出近千条,销售到南疆地区大部分地毯市场,目前南疆部分地毯市场仍然还可以看到这批错误图案的挂毯。如果仅仅用粗心来解释这种现象也说得通,但是用“工匠精神”解读,就会发现,即使仿造一个产品都会出现严重的错误,说明工人们缺乏精益求精的专注和一丝不苟的认真。而从市场方面看,至今没有收回错误图案的商品,任其在市场上流通,更是自毁品牌的错误行为。在各县工业园区女职工流动性最大,影响了技术娴熟的女职工的形成,更缺乏精益求精专注女工的培养,这直接影响当地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新疆南疆地区部分女职工缺乏“工匠精神”的成因

南疆地区部分产业女职工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影响了南疆地区产业品牌的形成,追溯存在问题的根源,有历史因素,现实的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一)南疆地区现代工业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充分发育

解放前,南疆地区是封建庄园制社会形态,几乎没有近代工业体系,更缺乏高素质的近代产业工人,虽然也有一些民族资本家创办了一些“企业”和女子职业技术学校,但用现代企业理念分析,这些企业仅仅算是“家庭作坊”,所谓的女子职业技术学校也是传统意义上“学徒制”。即使这样,也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绝大多数妇女就业问题。新疆和平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疆地区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了一大批国营企业,也出现了几十万的产业大军,其中包括十几万妇女产业工人。改革开放后,由于设备陈旧、技术滞后等诸多因素影响,国营企业倒闭,产业工人逐渐减少,甚至低于改革开放前。所以,南疆地区缺少一系列规范化企业管理培训机制,现代化企业理念发育不充分,很多人特别是部分产业女职工,仍停留在“家庭作坊”生产管理理念上,对现代化产业园区管理制度不适应或不想适应,必然就造成了在现代企业里不遵守劳动纪律、缺乏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等问题。

(二)南疆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工匠精神”的培育

近五年,新疆各级政府“持之以恒抓好脱贫攻坚和促进就业两件大事”[4],南疆地区县市在对口援疆省市大力支持下,举办中等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地州还创办了大专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但是从职业技术院校开设课程看,“工匠精神”培育方面仍然缺少。特别是女职工的培训,仍然是织地毯、美容美发、茶艺等低层次的手艺培训,在高精技术岗位培训上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即使如汽修专业,妇女参与学习的人数也微乎其微。

各职业技术学校、学院一般把“工匠精神”培育放在职业道德课中讲解。为了扩大就业,大部分职业学校高度重视技术技能课,轻视职业道德课,甚至视为可有可无的一门课。职业道德课教师很少有专业教师授课,大部分都是兼职授课,一般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堪忧,缺少有针对性诸如严格劳动纪律、爱岗敬业、在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对产品质量一丝不苟、打造精品的职业道德课程培训。职工的素养培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劳动公德课,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将逐步显现出来不足,其损失远大于看得见的产品制造。

南疆地区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观也影响了妇女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部分女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就业岗位是公务员岗和教师岗,很少有人选择到企业做一线产业工作。这些高素质人才队伍没有进入产业工人队伍也是影响南疆地区优秀女技术人员产生的重要因素,也影响“工匠精神”在南疆地区的开展。南疆地区部分女技术人员在北疆地区各职业技术学院、内地省份各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过高精技术,但是受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不愿意离开家乡工作,回家乡后又无用武之地,所以,南疆地区也缺少给女性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三)南疆地区女职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流畅影响了对技术的掌握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南疆地区对口援疆省市大量从本省市引资到南疆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密集型产业,有过去“输血”改为“造血”,扶持南疆地区产业发展。当然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来自内地省份,在传授技术技能的过程中,都使用普通话和规范的汉字。由于南疆地区大部分就业人员包括妇女就业人员不能流畅地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影响了他们对技术技能的有效掌握,虽然延长培训时间,但效果仍然不明显。

受传统小农经济文化的影响,南疆地区部分妇女不愿意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仍然以小农经济管理的思维模式应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缺乏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规则意识。从这个视角看,文化润疆工作仍任重道远,要实现南疆地区现代企业快速发展,首先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转变南疆地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思维模式,思想发生改变,才能跟上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的步伐。

由于产业女职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流畅,甚至局部地区没有使用语言的环境,且女职工缺少自学技术技能的平台,大大影响了其对工作技能的改进和提升。调查组走访60多位产业女职工,均没有与自己职业相关的技术书籍或学习的笔记材料,所有技术技能均来自工作岗位培训,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不经常操练、温习,较短时间将会忘记培训内容。

四、培育南疆地区产业女职工“工匠精神”的几点对策

弘扬“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东南经济发达地区,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弯道超车”,也必须在思想上有超前的意识,把弘扬“工匠精神”作为经济振兴的起点,从一开始拔高企业职工的高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职工,才能打造“新疆品牌”,随一带一路建设,把自己的优质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沿线国家。

(一)以“工匠精神”为契机,南疆地区各级政府站在政治的高度,锻造一批女工匠

南疆地区受传统的落后的思想影响,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与内地兄弟省市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在新疆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中,妇女工作做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女技术人员,是依法治疆的基础,团结稳疆的延伸,文化润疆重要环节,富民兴疆的实际推进,长期建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南疆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发展,将迎来大发展时期,一大批也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企业工人走进各类企业、工厂,成为支撑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妇女技术培训工作,拔高培训的高度、力度,以弘扬“工匠精神”为契机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女工匠。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5]。在南疆地区传统文化里并没有女工匠产生的土壤,从古至今也没有产生过“女工匠”,新时代南疆地区培养大批的女工匠,其实质是对女性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创新力的尊重,也是标志南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

(二)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列入南疆地区职业技术院校的重点课程

目前,南疆地区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为保证就业率不断攀升,针对南疆地区就业短板开设了专业技术课、法律常识课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等三大门类课程,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放在法律常识课之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轻视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与引导,致使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缺乏现代产业工人应有的职业素养。所以,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工匠,除了技术技能专业化培训外,还要加大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力度,为培养优秀的工匠打下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在培育技术过硬的女性企业职工上,需要有耐心和精力。职业技术学校应该极其重视女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重视女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品格的塑造,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革新旧的观念,移风易俗形成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以“工匠精神”为指导,首先教育女职工树立团队合作精神,了解现代工业化体系建设,把遵守劳动纪律放在第一位,明白团队合作精神是“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根本。其次是敬业教育,教育女职工工作中从身边小事做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才能传递“工匠精神”和价值,也只有对每一件产品怀抱浓厚的兴趣去做,才能出精品,出品牌,实现产品价值和人生价值双赢。

(三)以“工匠精神”为动力,广大女职工自觉地把自己锻造成技术能手、优秀工匠

南疆地区产业女职工要成为“女工匠”,必须做到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点。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新疆桥头堡作用明显,东南发达地区制造业为节省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有投资方来新疆开办企业,特别是新型产业也将不断涌现,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女职工。在此背景下,南疆地区妇女特别是年轻的女大学生,需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加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自己技术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满足入疆企业的人才需求。

南疆妇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放眼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南疆地区密集型产业也将转型,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变,单一性技能向复合型技能转变,这就要求女性企业职工需重视技能学习,自觉参加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适应能力,做新时代复合型女工匠。

结语

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指引,铸造南疆地区一批技术精湛的女工匠,首先,广大妇女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拼劲,干一行钻一行的韧劲;其次,需要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以及全社会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环境,再次,南疆地区各职业院校要重视对大国工匠的教育和研究,把“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工匠精神”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多环节、全方位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南疆女职工
中铁六局女职工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13 12:15:32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13 12:14:02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工友(2022年12期)2022-02-10 18:38:41
南疆木棉红似火
歌海(2021年6期)2021-02-01 11:27:18
南疆最美是春天
艺术家(2020年6期)2020-08-10 08:35:28
产业工人新时代
青年歌声(2020年2期)2020-02-27 05:28:52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1-03 15:05:47
做好转型发展中的基层女职工工作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筑梦南疆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0
创新思路,做好女职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