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中学生德语口语表达能力

2022-03-18 04:45:12王顺华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语口头表达能力

王顺华

中学德语教学在中学外语教学中尚属于小语种,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在我国德语人才需求持续增长的社会环境下,小语种获得了大生机,德语成为高考外语选考科目之一;来自社会需求、高考需求的双重动力,带动中学德语教学进入良性发展态势。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弱,无法流利自如地表达观点,因此本文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分析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口语问题,就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生德语口语输出障碍分析

(一)语法支架错乱

语法有如建筑里的支架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构建起整个语言的认知体系,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语法规则后,结合恰当的足够量的词汇,才能流畅地输出口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观点。而且,德语号称世界上最严谨、语法体系最复杂的语言之一,如名词分为阴阳中三种词性;动词根据不同的人称变位;句法属于框架结构,陈述句中谓语动词位于第二位等。以问句:“你为什么迟到”为例,有些学生会回答:weil ich habe zu spät aufgestanden。这个句子出现了两个错误,错误一:weil 连词引导的句子要倒装,动词要后置,但是此句没有把动词放到句尾;错误二,aufstehen 属于不规则动词,完成时助动词为sein,但是此处用错了常规助动词haben。正确的表达为:weil ich zu spät aufgestanden bin。德语自身语法体系的特点无疑为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增加了难度。因此,学生对德语语法的学习要更为认真,掌握得要更为标准,学生在口语交际时,除了记住相应的德语词汇,还要快速正确反映句子所要求的语法规则,语法支架错乱就一定不能够流畅、准确地表达语义,但语法支架错乱问题确实成为中学生德语口语输出的明显障碍。

(二)词汇生搬硬套

如果把语法比喻成一幢高楼大厦的支架结构,包括钢筋水泥的筑砌,那么词汇就如大厦里的一砖一瓦。一口流利的口语不仅要求句法漂亮,而且还要求用词精准,说法地道,语意通畅。在中学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为了节约时间,常常借助汉德词典查找中文对应的德语表达,而忽略了在具体语境中使用需要领会单词的特指意思,这就造成了有些单词生搬硬套的使用现象。如结婚一词:学生通过词典查到 heiraten,于是就出现了“Meine Eltern haben seit zehn Jahren geheiratet.”这样的句子,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僵硬起来,既不得体,令人难于理解,也很容易引发理解中的歧义。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体系,很难有意思完全对等的词汇,所以一定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地理解其用法,否则机械套用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引起笑话。

(三)逻辑思维不良

当中学德语进入高阶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口语的要求已不再停留于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随之而来的教学要求是:“具备构建和运用具体场景进行话语交际的能力,能以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准确、流畅、连贯地描述和评价有关场景或过程的具体细节”,这是新课标对高中阶段学生口语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高中阶段的学生须会运用复杂的句式,生动翔实地描述细节,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超越日常简易对话达到有内涵的深层次沟通。但是在口语考试中会发现,很多中学生因逻辑思维混乱,无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造成听者理解的障碍,无法引起对方的会意与共鸣,导致口语分数低。

二、课堂内外提升口语策略

(一)丰富课堂话语活动,加强课堂有效输出

1.创设话题情境

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话语活动,将之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实情境的话语活动尤其适合入门阶段的日常话题,如看病话题,教师可以分主题设计某人生病,去医院就医看病的情境,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在德国生病就医一些常规用语。这类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话语活动,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表演的欲望,而且学生通过现学现用,逐渐克服怕开口的胆怯心理,树立起勇于开口说德语的自信心。

2.开展话题讨论

讨论是持不同意见的人就同一问题进行探讨,互相交流信息的方式。在思维方面,话题讨论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客观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拓展高级词汇,习得更多地道的复杂句型,进而提升高级德语表达能力。中学德语教学进入高中阶段,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课文题材丰富,很多单元主题涉及热门社会话题,因此高中阶段的课程活动适合开展此类有深度的开放性对话。课堂讨论的形式分多种:全班式讨论、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设置恰当的讨论方式。

3.坚持话题报告

口头报告指以口头陈述形式,借助课件或其他展示中介,从不同角度深度剖析话题,系统地将知识传递给听众。课堂上的话题报告一般分为个人报告和小组报告两种形式。报告的主题可依据学生语言水平由浅入深,从简单介绍性报告逐步上升至问题解决式报告。无论何种主题的报告,都要求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事实,并以一定的逻辑串联信息,最终以口头形式将研究结果展现出来。解决问题性报告,则要求学生依据事实,以发散性的思维全方位思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话题报告属于自主研究性学习方式,全方位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深刻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课后模仿与复述,全面提升表达力

1.模仿跟读,夯实基本功

一口标准漂亮的发音是口头交际能力的前提,如果发音不标准,就无法精准传达信息,造成理解困难,最终导致交际失败。模仿的方式可以分阶段,分重点进行。在初级阶段,在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词汇,模仿发音,并标出单词的轻重读音节或特殊发音;结束单元教学任务,学生已完成知识输入后,再进行精加工,如逐句跟读,让学生在语境中模仿发音及句调的抑扬顿挫,逐步练成地道的德语口音。

2.文章复述,提高综合力

复述是指在阅读或学习完语篇材料之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语料信息,概述出主要内容。复述有别于机械地模仿跟读,要求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调用复述者本身的语言认知储备,用意思相近的词汇或句型口头改编原文,属于高难度的口语训练方式。在开始复述课文时,学生必会觉得无从下手,没有任何头绪,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设计适合主题的框架练习,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意义相近的短语或句型表达,最终将文章主要内容口头概述出来。

总结

良好的德语口头表达能力是德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但是德语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长久坚持,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新课堂,设计优质的教学活动,在践行核心素养的同时注重引领学生有效输出;课外,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正确的学习技巧操练口语,感悟德语语言思维,如此双管齐下,日积月累,学生一定能切实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德语口头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22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卫拉特研究(2020年0期)2020-01-19 01:21:10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文化交流(2019年1期)2019-01-11 01:34:26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一点通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外语学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4:18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环球时报(2015-02-09)2015-02-09 05: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