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文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一轮全面、彻底、深入的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而课程改革将是本轮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恢复高考40 多年来,教育改革不断进行,其中,最主要的是课标改革,经历了1978 年的“双基”目标,到2001 年的“三维”目标,再到2017 年版本的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凸显了由重知识到重能力、由重教书到重育人的实质性转变。笔者认为,任何一场伟大的教育改革的实现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根本依托,我们的课堂“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孩子想知道、想学习的意愿”[1]。
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我们目前仍面临诸多困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内化于教师的心灵,教学行为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很多弊端。
第一,尚未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关注教大于关注学的教学观念仍牵绊课堂,填鸭式、讲授式、一言堂的教学行为仍然存在。
第二,尚未实现以学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本位,以完成知识点的教学为目标的现象依然存在;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明显不足,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深度学习很难发生。
第三,尚未实现以学定教。一些老师学情分析不到位、教育情感投入不足,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欠缺,导致课堂教学起点模糊,因材施教的策略难以实行,学生厌学,教学低效。
第四,尚未营造最优教学氛围。有的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师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教学缺少节奏感,未能营造和谐友爱的课堂氛围。
第五,学科育人意识不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现实中很多学科教师只关注教书,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内在联系,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拼搏精神教育不足。
如何助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路清、易操作、可“量”化,扎实建构高效课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深耕探索,尤其是为了真正用好用对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笔者总结出“六有”课堂教学策略,指导常规课堂教学。
首先是课程导入,着眼于上课之初。在课堂教学之初,就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内生出学习的理想和信念,产生发展的动机和“由内而外”的动力。可灵活有效采取情境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直接导入法等,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是引导。教学从一个环节转入另一个环节,或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时,教师要充分引导,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另外,要有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发。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关注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评价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表现、存在问题的及时关注、恰当鼓励、指导或批评,它能有效调控课堂节奏和氛围,使学生全神贯注投入课堂。教师的评价如何组织语言,从什么角度切入,这都是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展现。
结论性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教师要立足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适当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等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交流。
总之,教学评价是激活学生内在学习动能的重要手段,教师须不断提升对评价的认识,提高评价的水平,把握科学评价的方法,搭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结构。
“结”包括“课中结”“课末结”和“课后结”。
“课中结”,即课堂中,要注重知识生成,避免死记硬背,每完成一个知识模块或例题,都要有总结,要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和问题的实质,总结客观规律,注重逻辑与过程的推演,升华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记住结论的方法和过程。
“课末结”即传统教育理论中所说的“课堂小结”。小结时,教师要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强化思想方法,使学生更清晰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进而锤炼学生学科思维和素养。
“课后结”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做了有效延伸,强调重点在课后,师生都要反思,形成“教”“学”反思,记录课堂中令人深思或者有遗憾的地方,实现教学相长。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动脑、动心、动手、动口,深度参与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要有让学生动起来的意识,要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给学生以充足的“动”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教师需要精研教学设计,要设计出互动、研讨、辩论等环节,要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要设计出练习和检测的环节,要设计出展示学生思维活动的环节等,确保设计的每一环节能落地、可操作、有实效,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静心静思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能“静”的能力和会“静”的习惯。教师讲课时,学生要静静地听、静静地思考;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和老师也要静静地听,静静地思考;同样,全体同学做练习时,也需要安静的环境,让每名学生都能不受干扰,全身心地投入练习中。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动”和“静”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动静不是孤立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教师要不断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创造出能动能静、动静结合、动静互换的有活力、有张力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境场。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既依赖于教师的智慧,更依赖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有情怀、有热情、有激情,要用“情”对待课堂,对待学生,关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要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与学生建立默契的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既可以使师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积极互动,也能使教学充满创造力和生成力,让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境下,学生会有不同的情绪表达,教师必须适时予以情感应答:当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时,教师要使他们兴奋起来;当学生过度兴奋时,教师要使他们平静下来;当学生毫无办法一筹莫展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学生;当学生失去信心欲放弃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这样的课堂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教师的情感投入,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会使课堂焕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不仅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新一轮课程改革向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2]这一现实弊端进行挑战,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以有“导”、有“评”、有“结”、有“动”、有“静”、有“情”为基本架构的“六有”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构建起情感化的生本课堂,使课堂在“动静情”的氛围中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以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