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敬
小学生课后作业布置与批改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并讨论的热点话题,相关争议也是此起彼伏。尤其是近来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行,很多人提出了完全取消课后作业的主张。那么作为小学主要学科的数学,到底应不应该留作业?留什么样的作业?留多少作业?作业布置后如何检查?如何批阅作业?关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基于此目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讲了很多原理、方法,也会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但是仅仅靠课堂的讲解和训练不能保证学生把原理吃透、把方法用熟、把例子结合实际加以变式应用。课后作业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可以及时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把很多停留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原理、方法转化为生活中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会学到很多方法和策略,但是因为课上时间短、训练少,在学生头脑中留存下来的多是一种感性印象,而要真正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智慧、思维,还需要课下较为系统的训练和巩固。譬如课上讲了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课后作业就可以布置一些这个公式的变式练习。通过原理相同、算式不同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提升学生能力。
学生学习不能总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完全受控于他人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有效率、有意义、有发展前途的学习是学生的自学。自学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检测力、自我调整力。课后作业作为学生自学的重要方式,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非常重要。不能因为学生不乐于接受、家长不善于指导、教师无暇批阅就取消课后作业。没有课后作业压力,培养出的孩子只追求生活的快乐,不堪承受生命的重荷,将来也难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要和当天的授课内容相关,从而实现知识巩固和能力提高的目的。如果课堂讲的是十以内的加减法,课后作业却要求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就会让课后作业失去复习的意义。如果课堂上讲的是十以内的加减法,课后却布置二十以内的数字加减,就会增加作业的难度,降低作业的有效度,也让学生对作业望而却步,失去做作业的乐趣。
不同的学生,生活经验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相同。同样的课后作业,有的同学完成起来易如反掌,有的同学完成起来则难若登山。“因材施教”正是基于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的思维水平而提出的正确的教学原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内容的课后作业,从而让不同这生“吃饱”“吃好”。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首先,设计基础作业,如概念抄写、基础运算等,难度等同于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其次,设计稍有变化的作业,如变式运算、公式变换等,难度等同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要求大部分学生完成。最后,设计一些稍难的课后作业,如公式的生活运用、计算题的变式推演或检验等,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要体现巩固复习功能。即能够及时全面地把学生当堂所学内容在课下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学生的课后作业表现可以及时反馈出学生的听课状况。教师也要根据学生课后作业的反馈,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知识补救。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利用课后作业,查摆自身的问题所在,并及时同老师沟通,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听课质量。
2.要体现能力提升功能。课堂四十分钟,往往没有太多的训练时间,学生得到的往往是原理,是方法,但是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实践训练。学生课后时间比较充裕,能够运用一定的时间对某些专项问题进行集中训练,从而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训练中,形成能力。
3.要体现思维培养功能。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原理和方法要被学生吸收并成为一种思维习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接触和训练,否则很难成为学生行动中的一种自动化反应。这里要注意避免为了提升能力、训练思维,就忽视了作业的基础性。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可能是全新的,新的学习内容应该附着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才能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倘若所有的内容都是新知识,学生缺乏旧知识去理解、去消化,新知识就很容易被遗忘。为此课后作业的拔高要适度,要重视有基础的拔高,重视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很多人主张不留课后作业,或者一周仅留一两次课后作业,笔者认为这都是不科学的。既然是当天有所教,就要有所练,所以每节课都要有课后作业,除非这节课没有新的教学内容。但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每天的课后作业量。每天数学作业不要超过15 分钟,各学科综合下来,每天也能保证不超过一小时的作业限量了。现在许多小学校要求学生在校内完成当天的作业,这对于每天都有自习课的小学阶段是可行的。
知识要有所延展,才会保证学生总是有所发展。课后作业要体现合作性,要布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合作交流的作业。譬如让学生在课后共同商量构建某一部分的数学知识框架图。这个任务需要多个学生共同来完成,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还要多布置些开放性的作业。譬如让学生制作数字卡片、数自己上学的步数,制作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这些作业更容易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时候也可以留一些预习作业。譬如教师可以针对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布置些相关作业,让同学自学新教材、查找相关资料等。这样的作业既能保证学生在下一节课学习时听得更明白,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提高课后作业的实效性,作业批改和反馈也是重要的项目。教师要根据课后作业内容和学生数量确定批改形式。倘若班额不大,教师要争取实现作业的全批全改。全批全改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状况和学生思维发展状况,从而在作业讲解和课堂教学中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促进先进,督促落后,让学生共同进步。面批面改是应该广为提倡的批改形式。它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分别处理,最大化地发挥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的个性化教学优势。但面批面改需要教师能够长时间待在班级,有充分的时间和学生交谈,比较适合于班主任教师。
但是现在的班额都比较大,教师很难做到全批全改和面批面改。这时可采用抽样批改、轮流批改、学生助批等形式。抽样批改就是无规律地抽取部分学生批改,从而以点窥面,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也可以把学生按照成绩、男女、性格等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中抽取一两名同学批阅。轮流批改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后,每次批阅其中的一个组或多个组。学生助批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它可以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完成批阅任务。在部分学生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帮助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时间深入研究教材,上好每一节课。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后作业的效用,把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作业布置时要讲究科学,要考虑到作业的相关性、分层性、灵活性和延展性。作业批改要认真、全面,要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切实发挥出作业对教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