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向东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甘肃 兰州 730060)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师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中小学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举措。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也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依据与风向标。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未来,素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思维品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践,语文课堂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授之以趣,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力图将每一堂语文课处理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将学生吸引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素养,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师。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艺术家,应当像高明的心理师一样,时时点亮学生学习兴趣的心灯。
例如,在给学生补充选讲魏学洢的文章《核舟记》这一课时,当讲到课文第三四段的时候,笔者先要学生仔细读课文,随后,请几名同学分别扮演课文中所写的人物,指出他们的具体位置,摆出他们的特有姿势,表现出他们的神态表情。这样一来,许多同学兴趣盎然,都在认真看书、思考、研究、议论。平时几天都看不了一篇短文,而这时在几分钟内有些学生却能将这两段大致看出。接下来,笔者就将讲台作为“小舟”,叫了三名同学表现“船头坐三人”,两名同学表现“舟尾舟子各一人”。他们上讲台表演十分投入,而且极力地表现出苏东坡、黄鲁直“如有所语”的那种文人学士的态势及佛印和尚“矫首昂视”的飘逸神态。两个“小舟子”也认真地做出了“若啸呼状”,自得其乐,“若听茶声然”,似心神焦急的情态。下面的同学不断地指点他们。当然,表演的一切依据都是来自课文。虽然表演不十分到位,但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这样,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从直接的形象感受中学生既掌握了古汉语的阅读、翻译,又加深了对说明文的深刻理解,一只不满一寸的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将人物雕刻得如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而在说明这些特征时,又是如此清楚、明白、生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对这些说明的技巧由衷地叹服。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高度智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古人云:“蝴蝶好看凭针绣,欲把金针度于人。”教师要把绣花的金针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绣出美丽的图案。所以,教师除常规方法指导外,针对高二年级开选修课的实际情况,要着重交给学生学习策略,如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方法,在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时候,要求学生要自觉加强诵读,深入分析,深刻体会,深度感悟,充分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再如鉴赏小说的方法、技巧、思路、规律让学生主动思考、感受、反思、总结,笔者在讲授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时,就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桥边老人身上人性的光辉。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笔者在2011 年接受兰州市教师发展学校语文组的安排,2011 年在兰州二十七中承担一节观摩研讨课《伶官传序》时,就十分注重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有效讨论,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享受学习乐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效果比较显著。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一定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同学,针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效果良好。这是一个理科普通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自信心不足,因此,教师注重激活学生,唤醒学生,在这种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培育了学生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心态、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学生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状态下被真正唤醒,激发起了他们创造的热情,促使他们释放出了巨大的学习潜能,成绩不断提高,令人欣喜不已。
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感染润泽学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欣赏美、展示美等一系列能力与水平。
例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笔者让学生先看兰州著名旅游景点兴隆山、白塔山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进行赏析它究竟美在哪里?接下来思考故都的秋味之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思维活跃,列举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槐树落叶以及秋雨后闲人的对话等等,极富情趣,把故都的秋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浮想联翩,享受到无限的秋的乐趣,充分感受了故都秋的美,效果十分明显。
例如,在讲授何为的《第二次考试》这一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陈伊玲是一位外表美和心灵美相结合的优秀青年。她不仅外表美、歌声美,而且还有一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美好心灵。通过这样来使学生们自觉进入美的境地,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自觉向先进模范人物陈伊玲学习。
还例如,在讲授著名作家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时,笔者重点让学生们掌握白杨树的内在美。笔者对学生们说:“注意课文的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它既标出了写这篇抒情散文的目的,又赞颂和讴歌了白杨树的内在美。”然后从三个方面给学生们讲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白杨树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在黑板上板书“景美→形美→神美”,这样,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树的美。行文中,虽然不见作者以“美”字直说,但学生们都感受到了白杨树的美,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行了一次审美教育,增强了语文能力。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授课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主动创设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这是十分必要的。古人云:“学贵质疑。”授课教师要点燃学生学习的火炬,要求学生全面高效参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演员,要放飞学生自主学习的风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夯实语文素养,结出自主学习的累累硕果。
学习情境的设置不能仅仅受限于知识内容,应该主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是获取知识的土壤。授课教师要在学生生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方面的有关学习资源。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搭建好互通的学习立交桥,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件或相关场景等,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活力,荡起他们学习的双桨,让学生徜徉在学习情境的知识海洋中,效果就会很好。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针对现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动性不太强的实际问题,要下功夫多给学生创设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情境,结合具体的作品和人物讲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文言文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教师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文言文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如《二十四史》等),还鼓励学生写一些阅读经典文言文的感受和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号角已经吹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确立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助力学生发展素养。从所周知,语文因生命而灵动,生命因语文而愉悦,语文与生命共生、共融、共发展。生命化的语文对培养学生的素养至关重要,生命语文和生命本身有着相同的目标:使受教育者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和谐融洽,共同进步,逐渐变成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也就是心内和心外统一和谐,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授课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奏响生命的乐章,点亮学生生命教育的心灯,让语文课堂高扬生命的风帆,全力打造生命课堂,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笔者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核心素养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2013 年,笔者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去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支教。在那段时间里,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打造生命课堂与热爱学生的重要作用。当时,高三年级共有二十个班级,由于这批学生是遭受了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袭击的灾区孩子,由于多种因素使他们的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习成绩总体情况不尽人意。
那时,在笔者任教的高三一班有一名男生叫杨亮,最初一段时间笔者发现该生性格比较内向,平时话语不多,上课不太爱发言,综合成绩在班上比较靠后,属于不显山露水的人物。但是,笔者从开学初班级参加的一次学校征文比赛发现该生字迹工整,文笔不错,这让笔者眼前一亮,感觉这孩子语文上有点才华,笔者要点亮他不断前进的心灯。一种教师的责任感使笔者开始特别关注他、进而赏识他。于是,笔者在写作课上结合高考作文从赏识该生文笔不错的角度特别表扬他,在课堂上读该生写的随笔代表作,让他谈自己在写作上的经验和体会。在下课时间笔者经常主动找该生交谈,笔者与他进行做人与学习方面的交流。笔者对他的赏识,体现在对其的关怀、理解、信任和帮助上;体现在笔者与其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尊重他的人格上。笔者向他奉献一颗真诚的爱心,做到“爱之深,知之备,导之以微,喻之以理”。
不久,笔者就欣喜地感到生命教育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杨亮同学的心田,他在笔者面前变得开朗了、话讲得也多了,气氛融洽了,在师生之间产生了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的良好效果,时间不长,该生就迸发出来了锐意进取的学习热情,令人欣慰。他一般一下课就跑到办公室问我语文方面的有关问题,还给笔者讲他在诗歌鉴赏方面的一些独到见解和方法,他讲得眉飞色舞,笔者听得兴趣盎然,甚至有时给笔者来一段表演式的诗歌朗诵,表现真是棒极了!后来,他上课也特别爱提问题、特别爱发言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也爱提问题、爱发言了,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语文成绩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当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他第一个给笔者打电话报成绩:语文考了101 分,虽然不太高,但他在不断进步,放下手机的笔者这时已是暖风拂面,惬意畅快,这就是笔者在教育的生命课堂里釆撷到了成功的花朵。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就能做到传授知识、技能时注重能力、素养的培养,就可以跳出课内“满堂灌”、课外“题山题海”的误区,就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就能让学生插上发展的翅膀,在素质的天空翱翔,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核心素养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它也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战场”。抓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开掘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衷心希望每一位教师都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呈现出“一庭翠绿盈生,满园桃李争春”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