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试论

2022-03-18 04:14李小金
读写算(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师应解题数学

李小金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小南沟乡九年制学校,甘肃 庆阳 745716)

逻辑思维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这也是学好数学课程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我国也提出关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改革,因此教师应合理规划与设计,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制定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目前逻辑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准确来说这是一种高阶思维形式,对于学生的分析、推理以及判断能力会有很大影响,能够促使学生时刻保持思维活跃。另外在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条件下,学生往往会更加谨慎,通过教师指导完成举一反三,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一、小学数学课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一)课堂教学合作交流有误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来说,不仅仅是分组讨论那么简单,教师必须提出实质性问题,并对学生展开适当引导,由于很多教师对于合作交流的错误认知,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效果差。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之间的逻辑思维不同,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表达,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但实际上教师忽略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只是表面上开展合作环节,或者在课堂中过度追求合作讨论,导致仅存在于形式,完全没有发挥出教育价值,学生的逻辑思维自然难以提高。尤其是合作学习任务选择,只有在讨论有价值的问题时,才不会浪费学生时间、课堂时间,真正促进学生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启发性不足

启发性一般与教师的语言运用有关,启发性语言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过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度重视讲授,并没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以缺乏启发性的课堂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成长造成限制。这个问题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按照自己设计、制作的流程讲解,课程必然会失去启发性,在缺少生机的条件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思维。由此可见学生是否能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与教师的引导、启发息息相关,如果课堂过于缺少启发性,就会显得教学不够充分。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限制

目前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状态下,教师忽略学生自身成长需求,没有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讲授和简单问答为主,学生根本无法获得充分思考,因此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造成限制。其次教学方法的运用过于固定、单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逻辑思维也会随之固定,无法利用其他思路分析、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内容相对公式化,很多问题不够深入,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劣势明显。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看待问题,所以在解题时会有多种多样的思路,通过不断尝试最终获得准确结论,因此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数学是非常深奥的课程之一,在步入初中、高中后,学习难度也会逐渐递增,接触更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必然会影响后续学习。因此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学生是否具备逻辑思维会影响学习进程,尤其是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必须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同时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实现更多进步。

(二)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虽然拥有较强的好奇心、探究欲望,但是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并且学生的耐心不够充足,如果问题难度过高无法持续投入,这也是比较显著的问题。因此很多教师会从逻辑思维能力入手,通过逻辑思维的有效培养,让学生能够轻松解答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解题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改善缺乏生活经验的不足。由此可见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只有提高逻辑思维才会在数学课程中越走越远。

(三)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逻辑思维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这会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会有利于课堂教学,甚至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比如小学数学课程知识往往存在较强的联系,两个不同章节可能较类似,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发现这一点并做到融会贯通。课堂教学时只需要稍微引导,学生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仅为教师减轻教学压力,也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如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磕磕绊绊地解答,不仅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最后只能依靠教师讲授,而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收获。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提高探究兴趣的作用,因此教学情境其实代表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学生会因此形成主动性,在课堂中积极拓展思维。情境教学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运用语言、教学工具,打造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内容,从而有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往往缺乏兴趣,在其他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无所事事,不愿意主动思考,而情境创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学数学统编版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概念,教师通过故事的形式创设出教学情境:在一个动物园王国中,狮子国王要给其他10 只动物分水果,狮子国王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10 小堆,这样每只动物就能分到一堆苹果,但是小兔子却说太少了,狮子国王无奈又重新分配,把这堆苹果平均分成20 小堆,每只动物两堆,没想到小动物还是不满意,最后狮子国王将苹果分成50 小堆,每只动物都能分到5 小堆,小动物们看到后高兴到手舞足蹈。听完故事教师趁机提问:小动物们分到的苹果多了吗?为什么?通过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很容易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也为其提供了分析、推理的机会,并在拓展逻辑思维的同时掌握分数基本性质。

(二)体验探究过程形成逻辑思维

探究是学生动脑的重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探究,并体验整个解题过程,通过自主操作、分析、推理,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小学数学本身就属于思维活跃的课程之一,而很多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但实际上学生大脑是否处于运转状态,往往会决定最终的探究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锻炼学生的反应与思考能力,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有效解决。例如在小学数学统编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中,教师带领学生思考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在梯形概念讲授完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纸张制作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并通过旋转进行拼接,提问学生会获得什么图形?是否有其他方法能够对梯形的面积展开计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辅助线将梯形分割,从而获得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最终获得完整的梯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种深入体验探究过程的方法,相比教师的讲授往往更加直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分析和思考,并且整个过程印象深刻,能够将知识理解得深入、透彻。

(三)借助小组合作启发逻辑思维

小组合作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不同,在碰撞后能够产生不一样的火花,或形成另一种解题思路,对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显著作用。传统讲授教学的缺陷,就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并且会产生一定枯燥情绪,长期坚持下更不愿意主动思考,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以此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在课堂中要展开均衡的分组,确保小组成员能力平均,同时提出具有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要注意控制好题目的难度系数,避免过难或过于简单,局限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例如在小学数学统编版三年级《制作活动日历》中,这时学生已经掌握《年、月、日》知识内容,教师提出为父母制作节日日历和生日日历,通过制作日历表记住重要节日和父母的生日,让父母感到开心、快乐!在小组制作完成后,可以派小组长展示、陈述,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与纠正,以此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每位学生分配任务和表达想法的机会,这样才能有利于拓展逻辑思维,真正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己。

(四)适当引导学会转换逻辑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在思考问题时过于固定,并不会转换思维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抓住学生的培养契机,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转换思维会让学生将复杂问题转变成直观化、简单化的问题,从而轻松获得正确答案,所以教师应采取针对性指导和帮助,促使学生在解题时积极转换思维。例如在小学数学统编版一年级《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2+3+4+5+6+7+8+9,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肯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是最基础的方法,往往会消耗大量时间,如果学生能够转变逻辑思维,必然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只要把问题转化为1+9+2+8+3+7+4+6+5,就会获得四个10+5,最终快速获得正确答案。其实这比较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若学生敏锐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无论递增还是递减,都可以通过规律转换问题形式,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养成善于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习题,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的逻辑思维模式,有效细化数学问题结构。

(五)开展课堂活动加大培养力度

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至关重要,是否具备清晰的解题思路,能够独自分析、探究问题,全都要得益于强大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利用好数学课堂这个主要阵地,抓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契机。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能够加以引导,就会充分提高逻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应借助不同的活动,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效果。例如课堂提问作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在效果上无疑十分显著,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问答过程中实现逻辑思维拓展。除此之外举办一些小型课堂竞答活动,如快问快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应给予获胜学生小奖励、为失败的同学加油鼓劲,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回答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形成逻辑思维。其次,游戏活动、小组活动都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把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活动中,学生就会获得更多参与感、成就感。

(六)多角度思考培养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需要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这是形成逻辑思维的基础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能够基于不同角度看待数学问题,这样就能获得更多解题思路,运用不同方式解答相关问题,并且从其他角度分析,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另外教师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区别和比较,在增强学生辨析能力的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教师提出两个不同问题:1.桌子上有两根绳子,其中一根绳子有120m,比另一根短1/3,求另一根绳子的具体长度。2.桌子上有两根绳子,其中一根绳子有120m,另外一根比其短1/3,求另一根绳子的具体长度。两个问题看起来比较相似,甚至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想要获得答案必须运用逻辑思维,让学生找到问题中的异同点,这样就能获得准确结论。除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外,学生可以更好地区别、比较,朝着正确的方向计算。

(七)提高问题深度拓展逻辑思维

虽然数学问题能够起到提高逻辑思维的效果,但问题过于简单反而会限制学生成长,所以在课堂中引入数学问题,要把控好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才能发挥出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效用。另外针对稍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获得答案时会产生成就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这种自信心不断驱使下,能够养成自主分析、思考的习惯,会更有利于逻辑思维的提高。例如在小学数学统编版二年级《表内乘法》中教师提出问题:有一辆轿车想要从北京市区开到顺义区,共行驶150km并花费3h,在同样的速度下行驶10h进入河北省,求北京市区到河北省的距离。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难度,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在根据题目中已有的条件分析、判断,最后学生能够列出比例式获得答案,充分提高了逻辑思维。在数学课程中有很多知识过于抽象,虽然这些知识难度高,但却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深度、广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中,教师应发挥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能够针对每个问题深入挖掘、延伸以及拓展,通过不断思考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逻辑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会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数学课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逐渐养成自主思考、自我探索的良好习惯。不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需要长期坚持,由教师制定长期培养计划,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加以指导,必然能够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猜你喜欢
教师应解题数学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解题勿忘我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