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帆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000
在信息化发展到全球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网络特别是智能化手机的出现,几乎影响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信息化教学平台已经超越了时空、地域的限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前,随着层出不穷的开放性在线教育平台,特别是国际性“慕课”的兴起[1],以及以短视频为形式的“微课”的出现,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得到老师的讲义、电子书,还可以进行在线讨论、测试,完成作业,原本传统的在固定教室接受老师现场讲授的场面变成了师生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和互动,这些都给普通高校的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断升高,信息的瞬时传播和互动已成为一种常态。多样的传播媒介、具有发散性的传播形式,实现了人人都是传播者、都是接收者的零距离交互式沟通学习。这种随时随地交换、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式在当前已十分普遍。
信息网络在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是大家表现自我、输出自身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不同的观点、理念,为博眼球、搏出位而各种标新立异、匪夷所思的言论观点,也是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党和政府的一些攻击言论等等:这些都给身体和心智还处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甄别学习内容,进行在线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高校在校大学生普遍被“功利和实用主义”思想所左右[2],凡事均以是否有利于就业为出发点,只注重专业课学习,而对思政课以及人文课程则提不起兴趣。一方面,部分学校在教学安排中,只是按要求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并安排了相应的课时,而对于课程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课外理论实践等思政课教学需求则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不认真上课、甚至逃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这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当前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要求备课,对于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国际局势风云多变、内容更新快等时效性问题,不能及时加入到自己的课程中;教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全面了解掌握内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丰富完善教学手段。这些都势必会造成学习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育,背离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认知水平以及理解国家最新大政方针及建设发展成果的初衷。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测评多数还是采取学期末组织考试、撰写调查报告或提交专题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为了考试过关用尽了多种招式,多数是根据老师给定的范围进行复习和记忆,根据网上查找的资料进行简单修改编辑;更有学生为了应付老师,采取照搬照抄或请别人捉刀代笔等方式,只为了取得相应的学分。这就使高校的教学目标无法全面达成,验收考核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任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来源广泛,大多来自于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教师,特别是非师范类教师大多缺乏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知识储备量有限,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的后天的学习和摸索,也很难达到应有的专业水准。此外,作为师资队伍的有力补充,虽然高校兼职教师中思政专业兼职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受限于工作性质和工作时间,他们无法将主要精力投入思政课教育之中,工作责任感、主动性普遍欠缺。
部分高校还是只以就业、招生为首要任务,学校教学工作均围绕这两项工作展开,功利主义色彩十分浓重,而忽略了立德树人这一学校教育的初衷和根本出发点。有的学校总是认为思想学习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专业课来得实在,课程学习目标模糊,内容不固定,考试方法单一。且媒体网络充斥着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及国情国策分析的资料,学生们随便上上网就能够有一定了解,再辅以课程教学引导即可,不必再为此大费周章[3],因此课程的教学运转等方面均得不到充分保证。课程管理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交由思政部、宣传部、马列主义学院等部门管理等各种情况,缺乏统一的规定。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对教师要求很高的课程,如果没有广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乃至通今博古、学兼中外的知识面,则难以很好地驾驭这门课程。同时,面对当前网络媒体在学习灵活性、内容多样性、方式趣味性上的冲击,如何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也是任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简单化的说教,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有的教师还不安于治学,怕苦怕累,课前不备课,本着拿来主义的观点找一些现成的课件充数,离了课件就茫然无措,这就难免让课堂变得更加沉闷,进一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时代,网络信息已经无孔不入,无论是教师还是课程都必须要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老师课堂讲—学生听—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的传统模式业已不适合当前的需要。当前发达的信息网络除了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眼界,愉悦了他们的身心之外,也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这种本身就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课程,如何改变单纯说教的模式,引入交互式、启发式及引导自学等灵活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这是国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初衷。而受到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老师和学生对此却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的课堂授课偏离了主题,变成了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内容的大杂烩或报告会,却没有涉及党的理论,导致学生上课像是听故事,而没有达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自身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的最终目标。
在很多学生们看来形势与政策课无非是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升级版本,是一大堆枯燥并与现实脱节的理论、党史国情、行为规范的集合,只要平时划一划重点,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突击背诵几天就可通过考试,按部就班地列计划、抄笔记、做练习都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对学生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考评体系,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检查,很难让学生们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更是成为一句空谈。
课程的改革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各高校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精神,从思想认识、人财物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教研室为单位,明确工作责任,统筹做好教学计划、制度的制定、授课方案的编制等改革任务[4],并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针,在科学做好试点情况评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同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完善并严格落实教学计划、教学方案、集体备课会、教师聘用制度等,严格从实践角度出发保证课程的高效运转[5]。要切实强化教师的管理,明确各项管理办法,细化对任课教师,特别是外聘教师的管理要求,严格听课、督导、学生评价、教学检查及工作评价制度,充分利用各级领导、同行的听课评价、督导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严格教师的请销假等管理制度,避免随意调课、代课等现象的发生,坚持执行上课、会议等考勤制度。
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要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要多观察,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利用各种APP平台,多去发现身边和社会上发生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些事件的观察、分析和讨论,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投入情感,引发共鸣。在具体形式上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以及博主大V、国家主流媒体发表的某个专题,可以采取线上讨论、视频会议交流点评,以及推动教师、学生解读小视频等线上学习方式[6];而课堂上可以对线上的学习进行延伸,通过深挖背景资料,组织分组研讨、辩论,进行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另外,可以将PPT课件、案例分析、讲义、推荐的相关电子书目等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发布,方便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在线学习。课后作业也可以通过采取网上布置、网上验收、在线问答的方式进行,提高学习的灵活性、时效性。
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在授课教师,教师思想政治水平、教学执行力和参与意识都关系到课改的成败[7]。首先,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素质培养。教师只有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毫不动摇的政治信仰,才能做好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因此,要充分依托院系党支部,组织教师开展外出学习培训活动,举办教师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其次,着力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的时效性问题,在不同进度的授课班级授课时,很多数据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专题的内容,做到真正地反映当下的国际国内时事和政策的内容[8]。各高校要发挥保障作用,帮助思政课教师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投入教学工作之中。再次,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如要求专兼职教师必须参加每周五的周末大讲堂及国家、省内的各种培训活动,在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夯实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开展教学改革,鼓励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等,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师挖掘教学案例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性较强,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案例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晦涩的理论讲透,让学生产生认同感、获得感,真正地做到“进头脑”。比如,在讲祖国统一专题时,要讲清楚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是大势所趋,也要进一步讲清楚“台独”的本质与危害。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收集整理台湾民进党当局造谣有术、欺骗民众的实例,并发在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将手机变成课堂上“抬头的利器”。通过信息化整合的课堂内容更容易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坚定学生共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制度、政策的认同感。面对丰富的网络虚拟世界,教师还要积极帮助学生把关定向,及时甄别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负面信息,回答他们的疑问,引导学生提高鉴赏和分辨能力,对网络上的一些立场和观点进行批判地吸收,打赢网络舆论战。
课程的考核验收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成果的最终检验,仅靠一篇论文、一次验收考试是很难做到全面检验的[9],也会给学生造成以分数论英雄、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忽视日常学习的错误认识,甚至会引起论文造假、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也完全背离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初衷。为解决一考定胜负和唯论文论的问题,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的需要,打消学生混日子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加强课堂考核,严格日常考勤,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如可以借助优学院等平台的课程签到功能,或者授课过程中,使用雨课堂小程序随机点名的功能抽查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其次,课前在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形成成绩,再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在线上课程讨论区学习交流等情况进行总结,并通过教学平台随时进行公布,解答了学生的疑问,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又提高学生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同时将成绩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再次,强化作业考核。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主题,拓展学习范围[10],安排一部分网络慕课、在线课程等内容,并让学生通过录制小视频等灵活方式完成在线作业。最后,综合几方面考核结果,按比例整合,从而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打破单一模式,增加考核的客观性、趣味性。
信息化的发展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时事信息,因而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应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成绩考核过程中,将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无法替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