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赞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职业教育是行业企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的本源,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教育类型。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学校实现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有效提高学校社会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前提,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2],这既反映时代要求又顺应未来发展趋势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地位与作用与普通教育同样重要。推进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建设既是顺应职业教育改革新阶段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要求,更是早日将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要求。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量越来越巨大,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3]。在中国乃至世界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牢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4]。时刻要谨记:学校的课堂绝对不是言论发泄的场所,学术自由也不等于没有规范的信口雌黄;时刻要牢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保证是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是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5]。因此必须明确只有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才能做到以治理为核心,以制度为根本,才能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学术管理改革,实现学校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提升的转变,才能真正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各部门、各方面、各环节,用高质量教育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过程中,一些学校已经通过增加招生数量走上了规模扩张的发展之路。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脚步不断加快,对如何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新的要求。目前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展新阶段,面对这个关键期职业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实现由单纯追求在校生数量上的规模扩张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管理质量双提升的内涵发展转变。要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内部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高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将其列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化大学制度的需要。
学校章程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治理理念,是学校管理和改革的根本遵循,是确保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特色突出的基本保障。学校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起码要求是能够依据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在内部治理过程中,章程被忽视、被束之高阁的现象经常出现。通常在章程核准颁布的初期学校都会搞一些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章程治理氛围,但由于宣传教育有时效性,通常持久性不足,因而教职工和学生对章程认知并不完整,了解并不深入,缺乏把章程作为自身行为或岗位工作指南的意识,无法形成依据章程运行的长效化执行文化和依法办学的治理结构。
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系,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运行的保障,是确保学校内涵建设有效提升的基础,是有序推进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的根底。学校实际情况是各种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很多,但常常是为了针对解决某个事情而制定或编制的,既缺乏制度与制度之间横向的关联性,又缺乏制度与制度之间纵向的互补与延伸,难以形成层次分明、规范严谨的制度体系,导致制度执行时会出现相互矛盾、无所适从的现象。例如,为引导树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和贡献导向,科研部门制定科研奖励办法时会力求破除“唯论文”等突出问题,强调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情况,可是人事部门在制定职称评审、聘任办法时还会将论文数、项目数等作为量化指标进行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等倾向仍旧存在。这种矛盾指向不但给教师们带来极大困惑,还影响了制度的公信力。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建设治理体系的基础;有效的制度执行是协调部门与部门关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前提。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制度、办法制定时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希望能够起到约束、激励作用的,可是常常因为监督力度不够、执行力不强,最终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毫无用处,导致管理效率大大降低。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不能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合二为一,而是需要分离开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这个观点对治理体系构建同样适用,因为如果没有执行和监督,就无法保证办法落实落地,无法保证制度实施的有效性,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在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关键期,提升治理能力关键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铭记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辱为国育才的使命。要始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把握好学校发展方向、把控好学校发展大局、落实好学校工作上来,不断增强对全局的控制协调能力、对复杂局面的应变组织能力和依法治校务实理政能力,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依照,是学校自主办学的行为准则。学校要通过不同形式强化章程学习,让教职工与学生了解章程内容、理解章程要义,形成一种“学校章程文化”。要以章程为依据,协调处理好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之间关系[7],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要求,健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特别要加强招生就业、资产财务、人事管理、学术委员会等重要领域的规范管理,增强学校依法治校的综合能力和科学发展的统筹能力。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既可以防范管理的主观性、随意性,还可以规范教职工与学生的行为,是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公平化、有序化、规范化运行的保障。为此学校要以章程为准则,全面梳理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文件:对那些与章程规定的内容不相符、无法在章程中找到有效支撑、与学校未来建设发展实际不匹配的要及时予以修订或者废止;对继续保留的文件要进行系统整合,注重党建、人事、教学、学管、科研等系列制度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章程的顶层设计,又要考虑不同类别制度间的互补与衔接,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权责明确、内容丰富的制度体系,真正将制度优势转换为学校治理效能。
执行力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确保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管理举措、规章制度等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要素。如果执行力不强,那么再科学完善的、再可行可操作的制度文件,也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毫无实际意义。因而面对多层级、多种类的复杂事务,要持续不断地完善高效权威的执行机制,坚决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小动作、小伎俩。要准确把握执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执行“走偏路”“走岔路”;按照“学校→二级院系→专业→课程”构建逐级的治理体系,各层级的治理举措、管理办法必须要纵向上下衔接、横向左右呼应。通过分级逐级管理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保证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实现各方面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学校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监督保障机制,要对学校治理的全过程开展全方位的监督。积极构建巡察监督、纪律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多方联动监督机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推进重大决策公开、规章制度公开、服务标准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充分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自觉自愿地参与学校的治理工作[8]。与此同时,要发挥监督结果的激励作用,做到奖罚分明。对有问题的部门及其责任人要严肃问责,不搞“黑箱”监督、“特权”监督,要有原则、有标准、有力度地处理问题,让监督机制永葆生机与活力,让上级部门及学校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学校要始终与时俱进更新监督理念、优化监督形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引、结果引导,把强化责任担当作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问责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学校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规章制度执行的典范,要强化制度的约束力,树立按制度行事、按规定管人的理性思维,从思想上构筑起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的权威性,不断提升执行力、展现执行力。
学校要注重发挥教职代会和学术委员会职能,形成党委领导、集体决策、依法治校、民主参政、专家治学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使岗位职责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目前我院(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精神状态、校园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招生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校园平安,教学和学生管理秩序良好,办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一是理论武装不断强化。扎实推进理论学习制度化,充分运用校领导讲堂、中层干部论坛、专家学者讲座、直播观影等多种形式抓好政治理论常态化学习,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践行“两个维护”更加坚决[9]。
二是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不断发展。认真贯彻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决策、专家治校、民主参政保持常态。
三是基层党组织不断规范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完善,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落实。近三年笔者所在二级学院或人员多次获“我身边的好支书”“优秀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支部”等荣誉表彰。
学校章程将学校能够做、应当做和正在做的事项均以“基本准则”的形式规定下来,基本能够满足学校现实和长远发展需要。学校章程自发布实施以来,受到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广泛关注。通过多种形式将章程的宣传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校师生对大学章程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使之人人了解[10]。特别将章程解读纳入新生和新教师培训常规内容,通过详细介绍章程的内容让全体师生更好地熟悉章程、了解章程,极大提高了师生员工贯彻章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促进了学校以章程为核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体系依法治校、科学发展的进程。
学校自升入高职专业层次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先后启动了四次制度汇编工作,对学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制度性文件的废、改、立工作。对保留和修订的文件进行系统整合,汇总为《总册》《党建工作分册》《教学教辅工作分册》《学生工作分册》四部分,包含党建、行政、教学教辅、学生、校园安全及后勤保障五大类管理制度。汇编成册的学校规章制度,对确保依法治校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全过程;有效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职能,增强民主监督、民主参政氛围;持续强化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等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依托职教集团、“一企三校”联盟和专业建设理事会,与沈阳局集团公司、中铁九局、沈阳地铁签订合作协议,通过“订单”定向培养、“2+1”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ICT行业创新基地,开展“双主体”办学,“一课双师”混编教学团队作用明显。学校以多方合作形式共建的轨道交通产教融合中心实训基地项目获批列入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完成后将实现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职工岗位技能提升、生产技术创新研发、职业技能鉴定、行业企业技能竞赛、学生创业孵化等“六位一体”功能,有效提升学校竞争优势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牵头成立的辽宁铁道交通职教集团入选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ICT产业学院和轨道交通产业学院获批省级产业学院,学校被确认为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
学校以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坚持轨道交通核心专业特色,不断完善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了以省级及以上示范专业为核心,以铁道交通专业为主体,以装备制造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办学格局。学院现有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示范专业8个,省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2个,牵头组建“三省一区”专业协作体2个。成功获批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院校和4个兴辽卓越专业群建设项目。3个中外办学项目计划2022年招生,国际交流实现历史性突破。
学校推行全天候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组织上强化“主体责任”;管理上建强“七个团队”;内容上突出“四个管好”;保障上做到“三个到位”,形成了“组织优化、队伍精良、保障充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半军事化特色管理体系。构建了思政教育铸魂、养成教育培基、专业教育赋能、劳动教育养德、优秀文化修身、职业生涯引领等贯穿学生成长“6阶12段”的终身学习体系。深度融合“高度集中、大联动、半军事化”,“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的铁路企业文化,有效对接“信念坚定、品德优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军队文化,创建了“1234”半军事化学生管理品牌,是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