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4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也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疫情期间大学生返校,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压力,尤其是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行为表现会有所不同。本文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疫情期间大学生行为表现与性格的积极心理分析。
疫情的发生给大学校园带来了很大影响,大学生原有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被打乱[1],停课、封校、隔离等情况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尤其远离家乡,又是第一次遇到如此严重的疫情,他们很容易出现紧张、悲观、烦躁等不良情绪。而心理出现严重问题又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上的不适。相关调查表明,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很大的心理危机隐患[2]。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课题组对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查,共抽查228人,对其性别、民族、年级、专业、对疫情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对疫情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
在被调查的228人中,大多数学生对疫情是非常关注的,但对病毒的了解却不够,只有21.1%的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知识很了解;而在面对疫情的恐惧心理方面,有42.3%的大学生过度地恐惧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而28.7%的学生因为周围同学抗疫而感染会产生一些紧张的情绪。
首先是性别对于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影响。在被调查的228人中,在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恐怖心理各个方面,男同学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同学,换句话说,女同学面对疫情表现得更加稳定和乐观(如表2所示)。
表2 性别对于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影响(n=228) 单位/%
其次是不同民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在各种心理健康症状中,汉族同学的心理问题占比和少数民族的同学差不多,因此民族对学生的面对疫情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太大影响(如表3所示)。
表3 民族与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影响(n=228) 单位/%
再次是学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在被调查的228人中,大二学生在绝大多数方面比大一新生情绪更稳定,恐惧心理、敌对心理等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较小(如表4所示)。
表4 学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n=228) 单位/%
针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焦虑水平SAS评分进行统计:最低分为20分,最高分为70分,平均分数为(31.45±8.73)分。由于测量时间在疫情期间,高校处于封闭管理的状态,所以大学生的焦虑水平会相较于正常水平要高很多。这也就证实了疫情对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不同性格的大学生面对疫情的焦虑水平有所不同。本文把被试大学生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通过统计发现,外向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积极应对疫情,而内向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消极应对。
情绪稳定性也会影响大学生面对疫情的行为表现。在被试大学生中,情绪稳定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会采取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来抵抗疫情,而情绪稳定性较差的学生在面对疫情时,更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首先,教师要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3]。要引导学生学会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现在的状况是属于在特殊情况下的正常状态。任何一个人,在前所未见的疫情灾难面前,尤其是远离家乡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被隔离的恐惧、被剥夺自由的烦躁、同学之间的安全距离带来的疏离感,在这样的精神压力之下,会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是很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学生不但要尝试接受这些负面情绪,甚至要感谢不良情绪为自己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人类进化了数百万年,为现代人留下这些负面情绪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例如恐惧心理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危险,这种害怕的感觉,让人们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而愤怒或抱怨这样的负面情绪,会帮助我们发泄出心里的不满,防止心理失衡。这些负面情绪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是却在保护我们,这也是所有人类都会拥有的情绪,不必为此感到焦虑或后悔。
其次,除了接受自己,还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要让学生相信,未来总是有好事情发生的,比如阳光依旧灿烂,雪花依旧洁白,不会因为某一件坏事情而改变。还要让学生知道,眼前的坏事是因为某些特定的原因才发生的。教师要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新冠病毒肆虐的原因,让学生知道新冠病毒的正确防疫办法。只要学生在校园里做好防护就不会感染到病毒,不必过分担心,而且目前疫苗研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疫情很快就会过去的。要让学生们知道,现在疫情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非常偶然的,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期待好事发生。学生们要利用这段时间充实好自己,才能更好地迎接疫情后的美好生活。
再次,虽然学校暂时进行了封闭管理,学生们对外出表现出了极强的渴望,但是手机等设备仍然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外界[4]。在心情烦躁或者孤独恐惧时,如果能对家乡的发小倾诉一下,能和各奔前程的儿时同窗聊一会天,就会感觉到心理上非常愉悦和放松,也会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马丁·塞里格曼曾说,人如果拥有一个能在半夜打电话倾诉心事的朋友,他会更加健康。这就说明朋友的支持会在生理方面增强人的免疫力,可以加速排解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如果实在不方便联系朋友,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将陪伴你渡过难熬的过程。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排解负面情绪的方式。例如有的人睡一觉会觉得心情好很多,有的人读书会觉得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但最好的方式就是运动。疫情期间,是人们的活动周期的低谷,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可以很好地提高压力复原力。在运动的过程中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激素,让人心情愉快并且感到放松。一般下午三点左右会是人心情最低落的时间,很容易感到疲倦且想发脾气,这个时候去运动一下,不但可调整心情,还可强健体魄,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除了跑步、骑车、跳绳、瑜伽以外,最近流行的冥想也是不错的运动方式,足不出户而且不会耗费太多体力,是疫情期间最合适的运动方式之一。
除了以上的共性特征,每个学生面对疫情的具体表现情况也会有所差异。首先是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要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对事物有积极的解释。例如,目前的危机可以理解成危险与机遇,大学生受到了这样的概念影响,就会从概念上、心态上重新理解新冠肺炎病毒,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疫情,要把目光放在机遇上,而不是盯着危险不放。例如,学校进行封闭管理,使得外界人员无法进入校园,这让校园变得安静,更有学习的气氛。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没有纷扰的难得时光去总结自己,努力学习积极提高自己。如果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大学生也不要过于悲观,可以把这次疾病当作锻炼自己意志力的考验。通过这次考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打破原有的悲观消极思想。毕竟陷入消极的思想里只会让病情恶化,进而使人更加悲观消极,这是个很可怕的恶性循环。除了看待疾病的心态要好,还要学会帮助自己分散注意力,比如读书、找朋友谈心、适当地运动等等,但是酗酒或者沉迷游戏等逃避现实的分散注意力方式是不可取的。在面对疾病状态时,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消极思想。例如,当学生感冒了,肯定会觉得自己得病了,但是要仔细想一下:我没有外出接触确诊病人,我每天都认真洗手、戴口罩,而且现在正是季节交替时,我感冒了也很正常,感冒的原因有很多,我不能选择最坏的那一个来吓唬自己。带着积极的想法,就会克服恐惧。这确实需要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多进行引导和积极心理干预。
还有很多学生在疫情期间情绪不稳定,非常容易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归因,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易怒是因为什么。例如有些学生会因为身边总是同样的面孔而感到厌倦,还有些同学会因为想念校外的朋友、亲人等感到烦恼。总之,就是不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此刻身边室友和同学。另外还包括有兼职的同学无法继续兼职,或者无法见到外面的世界而感到迷茫,总之是被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影响,又不知道怎样表达心中的不安,所以在不良情绪的压抑下,变得暴躁易怒。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使自己不安的因素并尝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把发泄不出的情感像垃圾一样丢给无辜的室友、同学以及家人,因此,学生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去与身边人沟通。曾经有一位研究积极情绪的研究者提出,任何个人或团队,积极情绪必须高于消极情绪三倍才可以达到欣欣向荣的良好状态。在生活中要真诚、乐观、热心,积极主动地对待家人和朋友,在团队气氛不好时用自己的办法来调节气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乐观阳光的人,其情绪稳定性也比较高。与此同时,除了乐观,还要学会感恩,要经常想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在想发脾气时也会因为感恩而缓解。
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放松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冲突,只有一小部分原因是事件本身,而大部分原因则是当事人双方的情绪没有控制好。人在气头上会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所以,在想发脾气时,给自己几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冥想、正念行走等放松办法,让自己回归到事件本身,找到双方冲突的真正原因,并及时找对方谈心,沟通好彼此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纪,教师要多引导、多劝诫,帮助学生理解克制情绪的重要性,而不要贪图在气头上的一时畅快。
还有一些同学会觉得疫情期间很空虚,很多事情都无法进行。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主要日常活动是玩游戏、上网、追剧等活动[5]。教师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此种教育方法提升了高校的教育目标[6]。学生可以通过性格测试的心理问卷,或者身边朋友认为自己在做哪些事情时状态非常好,找到自己的优势,自己的擅长领域,并追求在擅长领域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7]。例如,有些大学生的优势就是有爱心,那公益活动就是很好的选择;有些大学生的优势就是善于做笔记,那就完全可以将做笔记的技巧和心得在网络上进行分享。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事情并且能帮助别人,就是对自我价值的最大肯定,会让生活变得充实,空虚感也就随之消散了。另外,总在自己的擅长领域游刃有余地做事会很难取得进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定期为自己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虽然过程会有些困难甚至失望或自我怀疑,可是一旦坚持下来完成了挑战,获得的满足感,以及技能上实实在在的提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兴趣里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例如,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玩抖音之类的小视频软件,闲暇时刷刷小视频,有趣又放松。大学生可以把这个兴趣变为能力,如自己拍小视频,其中需要构思、拍摄、剪辑、文案等等环节,这样的尝试也会非常有意义。兴趣+能力+坚持=成就。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带领学生去顺应时代的步伐。
还有一些大学生处于对未来恐惧的状态,这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克服拖延症,培养其自控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把对未来的未知转变成明确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付出努力,而不是没有目标地无所事事,还在担心未来做什么。人类的大脑喜欢明确的任务,否则会让大脑觉得有危险,因此会逃避、懈怠、拖延。由于疫情期间无法知道明确的考试时间,所以大脑会选择逃避学习和复习。如果有一个明确的做事情的时间限定,那么大脑在工作时就会认真积极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激发自我内在动力。例如,每天为自己细化所有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件就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甚至可以制作一个每日计划的小表格,完成一项就画一个笑脸,让自己的努力和自律通过笑脸的形式体现在计划表上,这样就把无形的努力变为了可视化的数值。除了心理上的满足以外,在达成一定的目标后,还可以适当地奖励自己来强化这种成功的喜悦,如一顿丰盛的晚餐、一件心仪很久的大衣等等。除了自我满足和自我奖励,人作为群体动物还是需要社交的。尤其是学生在学不进去或遇到困难的任务时,出现不良的情绪要积极和朋友沟通,及时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水平[8]。另外,在进行自我提升时可以用一些仪式感的行为来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更有坚定的信心来完成任务。
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也有很专业的心理教师,但是国人很少有去看心理医生的想法,所以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很少有学生去咨询。校方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咨询这件事情。同时,心理教师也可以多观察学生们,对于需要帮助的同学可以主动提供帮助。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价值。
除了面对面的心理咨询,高校也可以开展线上的心理咨询服务,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还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而且通过线上咨询,可以充分统计本校学生的心理情况,在日后的教育中也更有针对性。同时,高校还要保证网络畅通,让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安全渡过疫情特殊时期[9]。
总之,疫情给大学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心理影响,也给高校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挑战。铸魂育人,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精神实质[10]。高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观察,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积极心理上的引导;高校也要保证心理咨询室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