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从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业务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而目前人才供给滞后与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成为企业界和教育界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调研与访谈基础上,研究分析“3+2”分段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组集中课题组成员智慧,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运行体系等层面,提出“3+2”分段制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以期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2”分段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中职和高职两个教育主体,联合招收初中毕业生,共同制定五年人才培养方案,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学习,期满后参加转段考核,合格者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后两年的学习任务,最终获得大专文凭的人才培养方式[1]。该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实践形式,也是保障技能人才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2],可以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的早期培养、长期培养和贯通培养,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有机系统,由学生、教师、运行、评价、保障等多种元素相互作用而成,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针对这些具有多样性、差别性、不确定性的因素,人才培养主体需加强工作体系建设,夯实培养体系基础,在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等政策上不断突破,才能确保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1.复合型人才
跨境电商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对外贸易,这一过程需平台运营人员、营销推广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美工人员、客服人员等共同完成。不同岗位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和技能要求,但整体而言,各岗位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在侧重某一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熟悉国贸、电商、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2.中级型人才
阿里研究院研究发现: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具有实战经验、能够入职即上岗的技能型人才,占比高达68.4%,而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和仅掌握基础操作的低级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17.8%和13.8%[3]。跨境电商企业对于招聘人才的学历没有设置过高的门槛,而是亟需聘用能够胜任岗位需求的中级复合型人才。
什么样的跨境电商人才是企业所真正需要的?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致使企业与毕业生的供需要求不匹配。为了推进跨境电商岗位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系统化和标准化,各跨境电商综试区进行了有益尝试:国内首个“跨境电商人才标准体系”由杭州综试区于2016年12月发布[4]。2020年9月,全球(郑州)跨境电商研究院汇集政府、电商企业、行业协会、院校等多方专家,就该领域从业人员的岗位划分与等级评定制定出台规范文件。其中,根据从事的岗位区分为技术、运营、管理和产品经理四类人员,每类人员可划分为初、中、高三个技能等级,并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从业人员申请资格、评定方式、评定程序及具体要求进行了明确界定。2020年12月,长沙综试区发布了“跨境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及评价规范”,该规范通过制定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训课程标准和等级评价衡量标准,使得该专业人才培训与评价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更加完善。
2019年国家教育部在中高职院校设置了跨境电商专业,以匹配企业人才需求,缓解跨境电商人才供需矛盾。2020年,人社部组织开展了技工院校的专业目录增补工作,研究确定跨境电子商务为新增专业方向之一。该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数据分析、客户服务、视觉营销、平台运营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长期贯通培养,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跨境电商行业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的现象较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是影响跨境电商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因素。据商务部统计,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高达1800多亿元,增长率近40%[5]。但同时,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已超610万,并呈逐年增长态势,尤其缺乏数据化运营、选品分析和营销推广类人才[6]。近年来,由于各院校开设对口专业少、教学课程与实际相脱节、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人才跳槽外流、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致使人才供需失衡,就业情况不甚乐观。
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极大程度上依靠社会教育力量,尤其是国家全力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后,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大型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考虑,也成立企业培训机构。跨境电商技术新、变化快,目前我院教学偏理论、轻实践,难以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只有少数职业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引进跨境电商培训机构,或者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
生态圈是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各利益主体秉承合作共享原则,共同构建的一个价值平台。生态圈各主体之间根据业务构成,合理确定分工,共创价值,共享利益。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生态圈应以学校为主导,政府为桥梁,充分发挥行业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有效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就业岗位,形成四位一体的闭环结构。目前,多数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初步的对接合作关系,但多层次、多元化的跨境电商人才梯队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生态圈内各利益主体在深度融合方面仍需加强,人才培养生态圈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以产业链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以系统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生态圈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成为熟悉跨境电商平台业务操作,掌握业务流程基础知识,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实施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选择,对教育教学成效有直接影响[7],因此,职业院校亟需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作措施、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方能培养出契合岗位需求的专业跨境电商人才。现代学徒制是在企业“师带徒”“老带新”基础上融合职业学校这一主体所形成的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充分参与是其成功的前提。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对此模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现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
我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我院与沈阳中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3+2”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协议,凭借多年深厚的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经验,以中睿教育、正邦物流等深度校企合作为支撑,推行学徒制人才培养。利用社会各界的跨境电商资源,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培养基地,将学生的课堂搬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学生在完成真实岗位任务的同时,实现快速掌握跨境平台操作技能的目的,逐渐成长为企业需要的实战型技术人才。
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及模块构成
我院围绕核心专业,整合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各项资源,以专业群为管理单位,构建“共性”平台课程,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设置专业课程。跨境电商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模块构成[8]。公共基础课又可区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公共基础课可参照国家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执行;专业课根据课程性质和地位不同,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课等类型。其开发建设应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挖掘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流程设计教学任务,进而形成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框架
实践中,可通过整合院系相关专业资源,重新优化和设置课程体系,完成课程模块的选择与重组,具体可参照图1执行。
图1 跨境电商“3+2”分段制课程体系
跨境电商人才职业能力可分解为英语能力、国际贸易能力和电子商务能力。在中职3年阶段主要培养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高职2年则以拓展能力培养为主。职业岗位适应训练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通过企业岗位再现,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完成职业技能实践,深化理论认知。良好的人文素养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只是简单的工作态度,还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在规范自身的同时,还能够使自己在企业内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是职业规划的关键一环。
从课程结构来看,支持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成长需要深化基础课程内涵,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技能结构,拓展和优化选修课程体系。首先,强化基础课程的“可体验性”,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导向。其次,解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专业课程设置,按照岗位任务转化学习任务的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的需求。再次,要提供广视角和深层次相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系。
1.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保障机制
“双师双能型”教师供给离不开制度保障,解决跨境电商人才紧缺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师资供给模式,科学探索教师培养制度。首先,“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高效运行依赖于我院层面精准顶层设计,具体体现为政策的出台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其次,要正确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将“双师双能”作为基本指标纳入到评先评优、骨干申报和绩效考核中,并逐步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晋升、培训、奖惩提供基本依据的同时,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9]。再次,建立常态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长效机制,制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专业教师队伍走进企业,了解市场现状,获取实操经验。最后,校企共建跨境电商学院,制订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专家名师工作室实施意见,为教师实践训练搭建平台,强化专业技能和知识理解,形成立体化实践培训体系。
2.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素质能力
第一,实施导师帮扶指导计划。充分发挥老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跨境电商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改进实践教学工作。
第二,实施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我院采取选派与个人申报相结合的办法,周期性安排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参加企业实践活动,通过企业顶岗,培养“一专多能”型专业骨干教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第三,实施教师技能达标考核计划。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每年组织开展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达标考核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
第四,实施技能大赛驱动计划。鼓励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和优质课评比,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提升创新能力。
3.吸引汇集“双师双能型”高层次人才
将企业经历和行业背景作为重要选择依据,兼容并包引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积极聘用企业实战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建立校企专兼职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强化政策推动力和人员流动意愿。完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建立产业导师库,依托导师资源,秉承工匠精神,广泛开展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技能传承工作。
1.搭建实践平台
中高职贯通培养更加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完善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10]。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校企合作成为常态。跨境电商专业欲形成独立体系,还需与企业进行合作。我们遴选优质项目,校企共建校内实战运营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通过植入外贸知识、平台运营、订单操作等企业真实运营项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2.引入真实项目案例
传统教学和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以分数为标准,教学活动多为单向灌输和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故而难以培养出合格人才[11]。通过引入跨境电商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可以亲手操作、亲身感受,通过在校期间的多次项目实训经历,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就能直接参与到跨境电商项目的运作中,增强了人才供给的契合度。
3.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切实保证了人才发展的后劲。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需贴近岗位实践,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阶段性的方案策划书、市场调研报告、创业项目策划等成果予以鼓励和引导,创设成果转化环境,发掘成功案例,凸显学生个体创新创业特质,为实现学生成才梦想打下基础。
1.更新评价观念
“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及时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是实施评价改革的先导。开展评价工作时要避免形式主义和结果主义,秉持“多元、协同、赋能”的科学评价理念,突出过程性评价,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理念,强化评价结果的服务性,使其真正达到促进教学改进的目的。
2.改变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单一的“纸笔评价”范式,在评价标准上由理论知识考核转向素质技能考核。以评价技能为手段,整合多种过程性数据为基础,从学生学习过程性的数据开展评价,将评价过程和最终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到学生个人、家长、任课教师及学院领导,以促进后续教学、管理和评价的进一步改革。
3.引入企业评价
企业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其评价理应纳入日常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企业督导员也应在教学督导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听课、评课,引导教师更加熟悉企业岗位所需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调整课程体系,改进课程内容。
总之,跨境电商是拉动产业升级战略的一部分,国家及各省市相关部门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各高职院校从增设专业、平台搭建、课程开发建设、师资队伍交流等层面进行了诸多尝试,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培养经验,同时,跨境电商人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各教育主体协同合作、多方发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