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珊 陈丹红 李冰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病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患者常受感染影响容易发展为急性加重期,引发二氧化碳潴留、缺氧,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程相对较长,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系统护理对治疗效果有辅助作用,但当患者出院后若护理不当或依从性不佳,则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造成病情反复发作,加重患者的肺脏负担,影响其肺功能[2]。因此,对于出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要继续为其提供护理服务。延续性护理是医院整体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延伸,尤其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延续性护理更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关键。本次研究共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旨在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延续性护理的干预效果,详述如下。
本次研究共选取2020年1—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后出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8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0.48±2.37)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86±0.65)年。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0.35±2.28)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88±0.62)年。通过对比两组的基础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均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临床资料完整;(3)对本研究表示知情和同意,自愿参与,在参与研究之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本次研究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要求。排除标准:(1)随访丢失;(2)合并支气管扩张、肺结核;(3)合并理解障碍、意识障碍。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当日,由护理人员为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向其介绍出院后的一些注意事项,并为患者提供常规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叮嘱患者定期回院复诊[3-4]。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在科室内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经考核,考核合格后入组[5]。患者出院时,由小组成员负责记录患者的基础信息、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信息,以便于后期随访[6-7]。组建微信群和QQ群,每日定期在群内推送一些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症状表现、常用治疗方法等,让患者明确每一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增强患者的认知[8-9]。鼓励患者在群内主动提问,并在群内交流病情,护理人员主动询问患者每日的主观感受和病情改善情况[10]。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电话随访时询问患者这一阶段的病情改善情况,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每月进行一次上门随访,上门随访时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11-12]。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避免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进程。同时,面对面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向患者说明该病需要长期治疗,让患者放平心态,积极的配合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记录每一个阶段的病情变化情况。
评估患者的自护能力,评估时间是护理前和护理后2个时间点,使用的评估工具是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量表的评分范围是0~172分,所得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护能力越强,而所得分数越接近0分则表示患者的自护能力越差[13]。
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别在护理前和护理后2个时间点进行评价,评价生活质量时使用的量表是SF-36量表,评分范围是0~100分,所得分数越接近100分则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反之则表示生活质量越差[14]。
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用依从性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采取3级评分法,0分代表完全依从,1分代表部分依从,2分代表不依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计算,并将两组的依从性进行组间比较[15]。
评估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态度,使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作为评估工具,满意度问卷中共包括10项内容,如果患者对其中0~3项表示认可,则归为“不满意”的范畴,如果患者对其中4~6项表示认可,则归为“基本满意”的范畴,如果患者对其中7~10项内容表示认可,则归为“非常满意”的范畴,计算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护理前两组的自护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较护理前相比,两组的自护能力评分均提高,且护理后观察组的自护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比较两组的自护能力评分(分,±s)
表1 护理前后比较两组的自护能力评分(分,±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观察组(n=40) 72.84±2.56 89.52±2.38 22.671 0.000对照组(n=40) 72.49±2.61 81.46±2.11 10.897 0.000 t值 0.611 18.968 - -P值 0.592 0.000 - -
开展护理前评估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s)
表2 护理前后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观察组(n=40) 74.41±2.22 88.32±2.79 17.098 0.000对照组(n=40) 74.46±2.34 80.76±2.51 6.141 0.000 t值 0.085 10.784 - -P值 0.907 0.000 - -
经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观察组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依从性比较分析 [例(%)]
经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态度,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病,以气道受限为主要特征,此类患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且病情呈现出进行性加重的发展趋势,加重了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负担[1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院期间可接受及时有效的护理,但一旦患者出院后则很难继续坚持在院期间的行为习惯,从而影响其病情康复。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出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17]。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经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护能力明显提高,患者经延续性护理后其自护能力评分从(72.84±2.56)分提高至(89.52±2.38)分,且与经常规出院指导患者的(81.46±2.11)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实施延续性护理患者的自护能力大大提高,也说明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了解较为全面,患者逐渐养成了遵医嘱的习惯,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对于稳定患者的病情有积极意义。并且,经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护理前的(74.41±2.22)分提高至护理后的(88.32±2.79)分,并且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80.76±2.51)分相比相对较高,这说明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在出院后继续接受系统的护理服务,患者对于用药和饮食、行为习惯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更为全面,明确疾病治疗和恢复过程中“可做”和“不可做”的行为,这对于缓解病情进展、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有积极意义[18-19]。此外,经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对较高,可达到95.0%,而仅实施常规出院指导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仅为80.0%,可见实施延续性护理可以让患者更加积极的遵医嘱,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进一步缓解症状[20]。除此之外,经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患者,其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更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达到95.0%,且非常满意患者的占比高,这说明此种护理方法受到了患者的接受与认可。延续性护理将医院和家庭相结合,可保障患者出院后继续接受科学的护理指导。在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借助了微信、QQ等聊天工具,将患者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通过推送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从科学的途径了解和认知疾病,并遵照医嘱接受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21]。除此之外,通过上门随访的随访方式,护理人员能够深入的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和在家治疗情况,避免因患者疏漏或隐瞒而耽误治疗,造成病情加重[22]。延续性护理的实施让患者和家属更加重视疾病治疗,也使患者更加主动的配合治疗,因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和治疗依从性[23-24]。
综上所述,将延续性护理运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上优势显著,既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又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因此,此种护理方法具备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