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萍
摘 要: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我国在中小学已经加强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借助信息技术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学特点、浅显易懂的教学优势,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使学生在兴趣的使然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2-0182-03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U Ping (Jinsh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Nanj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rend of the society, our country has strengthened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 the help of abundant teaching resour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uitive and concrete imag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and understandable teaching, it i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njects new life and vitality, so that students can devote more energy to realistic exploratory mathematics activities because of interest,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and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Curriculum integration strategy
随着信息技术的腾空出现,为教育技术理论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实践教学带来全新的空间和体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和简捷高效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实现丰富资源的共享。引入时代的源头活水,发挥现代教学的信息优势,使数学的学习内容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在鲜活、有趣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在提高学生效率和综合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促进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浅谈一些个人意见,希望能给数学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1.运用信息技术,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小学数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变化形态的基础学科,数与形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内容和方向。在开展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发现,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变化规律很难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思考和分析,主要原因就是立体图形是三维图形,其变化往往是动态的,因而知识内容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用视觉感官发现其规律。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动态的效果,将其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的功能,将图形的变化过程逐步分解后完整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入其境、见其形、识其意、归其宗,使学生更容易、更清晰地发现其变化的形态和规律,更准确、更深层次地掌握教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自主学习和成才开辟出一条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很多学生缺乏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对物体的切割后表面积如何变化缺乏清晰的认识,而以往利用画图讲解为主的教学并不能让学生清晰看到立体图形面积的增减变化。这时教师就应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利用电脑三维技术将物体进行分割、拼接,用慢镜头重复进行展示和播放,使学生全面、完整地開展图形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对整个过程进行想象和还原,通过开展实践使学生掌握切割、拼接的原理,这样的教学不仅直观形象、快捷简单、高效省时,能轻松突破重难点,同时又渗透了创新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2.运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转化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一门渐进型的学科,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并不顺利,主要是在旧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过程中存在障碍,难以继续通过旧的思维逻辑来理解新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知识升级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逐渐降低了学习能力,随着数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复杂多类的学科内容容易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将新旧知识的联系可视化,更加直观地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微妙联系通过实际案例来呈现,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论证过程,能让学生亲身体会这种转化过程,掌握新的数学思考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比如,在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将准备好的图形拼剪成自己学过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在拼剪结束后,教师可以将拼剪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现,把平面图形之间的变化通过信息化技术动态化呈现,这样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这些图形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变化,去认识它们之间面积中所包含的关联关系,明白两个相同直角三角形是可以组成四边形的,直角三角形的高是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宽等,在教学中一系列新的知识结构就呈现出来了。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转换的过程更加动态化、直观化,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进一步了解知识点的本质。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向着全面、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内容,也是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优势,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启发式教育的驱使下爱上数学、崇尚科学,充分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养成求异思变的思维习惯,逐渐具备灵活的思维转换能力,在积极参与和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要合理、正确、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小學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但这并不代表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要合理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效果,正所谓因材施教、因地适宜,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比如,教授“立方体的认识”时,不能仅仅依靠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果课程材料的设计让学生只可以观察屏幕上的物体特征,学生就会因看不到背面而发现错误的特征,所以直观地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品能得到更加清晰完整的答案。同时,信息技术课程要清晰、明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用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教学,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多结合教材实际内容,不在于线上课程有多美,更多的是根据内容确定形式,以教为主,可以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直观地传达教学信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习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进一步发酵。
5.利用信息技术把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开展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其目的是通过对数学基础知识、课程进行深入拓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手脑相结合的方式去积极探索、广泛交流,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内在的、无限的潜能,从而逐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倡导终身教育发展观的根本途径。
(1)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的要求,从学校、生活、社会等不同角度出发看待数学问题,对数学问题的现象、本质、发展规律等现象进行专题研究,用主动的探究方式获得知识、经验方法和应用技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活动。
(2)研究性学习特征的开放性、独创性、实践性
开放性的特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它是在原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和创新,很多内容缺乏相关知识的支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初期自行确定目标和定位,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切入口,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创造才能,在积极探索过程中自行总结经验、摸索方法,用自己数学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独创性的特征。在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不尽相同,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异,加之学生探究的目标内容是自主确定的,因而造成学生研究的课题方向不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用独特的眼光看待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方法和结论。
实践性的特征。数学研究性学习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和教育前景,把社会实践当成活学的教材,将知识内容从有形变成无形,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尝试中学会分析、鉴别、思考、归纳、总结和内化吸收,最终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信息技术把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能有效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社会输送知识和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交流互动中,改善了师生间良好的互助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有效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研究性学习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地迎头而上,为民族的繁荣和复兴提供动力。
(4)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途径
利用趣闻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恰当有趣的问题通常可以有效地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数学知识涵盖范围比较广,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章节的特点,将问题和知识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共同研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创造意识,将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个人的综合应用技巧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摸索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习惯。
创设生活情境,拓宽探究的渠道。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当今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目前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改革的成果日益凸显,随着广大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重心逐渐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方面靠拢。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将课堂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提升数学教学的实用性,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种贴近生活的探究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同时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5)在交流探究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大相庭径。因此,在探究学习的后期,教师审时度势地激发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可以使学生各显其能,将自己的智慧光芒散发给其他学生,使大家在汲取他人先进思想、借鉴他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都能取长补短不断使其思维更加开阔,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同时,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有效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和凝聚力,能为学生塑造出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6.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与时共进,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内容丰富、直观形象、浅显易懂的教学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信息化课堂情境教学中轻松掌握知识内容,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化到积极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创造性思维意识,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凯.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学生的影响[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09).
391250118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