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爱彦
[摘 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乎其一生发展。近些年来,一些校园欺凌、伤人、杀人等事件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心理不健康。作为学校教育重要渠道的学科课堂教学,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问题;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守护者。尤其是教师,更是小学生心灵世界的领路人、净化者。以语文教师为例,要通过语文学科的优势,既传授语文知识,又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现象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小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渐渐从衣食住行转向对兴趣、爱好乃至人生意义的思索,心理活动比以往任何一代孩子都更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其心理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的逐渐攀升,有数据显示很多小学正遭受或遭受过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许多问题与童年期相关教育和引导的缺失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小学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便于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一)不良的情绪问题
不良情绪是导致小学生出现行为异常的重要原因,导致他们在学习、交往、个性发展中出现异常或不同程度的障碍。小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有:
1.焦虑。焦虑情绪是由于小学生担心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担心失败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并伴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情绪表现在学生的各个方面,如学习、交友和生活中,这些学生由于敏感、多虑、缺乏自信、过分紧张而表现出焦虑和惶恐。长此以往的焦虑,不仅让小学生的身体发展受到影响,更会影响小学生的行为、智力及人格。
2.强迫症。小学生的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并伴有焦虑情绪、适应困难的一种情绪障碍。强迫观念是一种思想存在,存在于小学生的意识中,持续、反复出现且无法摆脱;强迫行为则是强迫观念下的行为表现,按照一定的观念强迫自己重复做某种动作。
3.恐惧。恐惧是指小学生明知某些物体或特殊环境对自己不存在危险,却产生强烈的恐怖或焦虑情绪。如对黑暗、动物、死亡、登高产生恐惧。有的恐惧程度轻、时间短且随着时间推移会消失,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调整,容易发展为恐惧症。小学生常见的恐惧心理大多来自对学习或教师,如果发现不及时,会使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在人際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
1.孤僻、任性、怯懦、自卑。有这种心理倾向的学生,不善于主动与他人交流,心中有话不愿跟他人讲,话不多,喜欢独处,不太合群,不喜欢集体活动,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缺少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自负、逆反、倔强、攻击心理。这类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有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发号施令;有的喜欢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对任何事情不分是非曲直;有的爱钻牛角尖,与人较劲,遇到问题不善于变通,不愿妥协,很难与人和谐相处;有的在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如踢人、骂人、故意刁难他人等;有的甚至形成冷酷无情、脾气暴躁、傲慢无礼、不知感恩等秉性。
3.嫉妒、势利、自私心理。嫉妒是伴随竞争而来的,影响了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有的小学生受金钱权势等不良因素影响,或多或少带有“势利”心理,长此以往,人格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身心健康。自私是当前小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突出存在的问题,这类学生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由于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时往往容易情绪过激。
(三)学业压力中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年龄小,面对过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辅导班,学业压力大,进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表现出厌学、抵触心理。有些学生由厌学发展到逃避学习甚至辍学,过早进入社会,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随着国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小学语文教材立足于语文启蒙教育、提高语文素养和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编写,教材中有很多可供挖掘的心理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能更好矫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多样、丰富、广泛,而且具体生动。例如,有培养意志品质的,有克服畏惧心理的,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有与人为善的,有孝敬父母的,有感恩社会和他人的等。文章的体裁、主题或风格可能不同,但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文章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心理感染和陶冶作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掌握了汉语语言知识,而且从中受到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促使个体积极进取,心胸开阔,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与人为善,进而能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样,将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没有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是苍白的。如何借助语文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心理品质得到强化,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
(一)研读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人物内心世界、理想追求或心理感悟的反映,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整合为涵盖认知、情感、意志等元素的多元体系。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挥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影响力,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堂教学,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1.敢于挑战,磨炼意志。现在的小学生,面对挑战往往会怯懦或退缩,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可借助文章中的主人公或事例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引导学生具备应对挑战的勇气。例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男孩逐渐成长为一名小“男子汉”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男孩不畏困难、勇于挑战、自我成长的赞美之情。依托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敢于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逃避、畏难等心理,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不断体会、感受和领悟,激励自己不畏困难,勇敢应对挑战。
2.知恩感恩,孝敬父母。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的缘故,亲情淡漠,不懂感恩。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对社会、对父母、对师长、对同伴常怀一颗感恩之心,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从而陶冶情操,受到心灵上的洗礼。例如,《妈妈睡了》是一篇引导学生感悟母爱、学会关爱父母、懂得孝敬父母的好文章,据此开展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3.追求成功,树立自信。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如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诗朗诵、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例如,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学生在阅读中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阅读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和鼓励:读得好的要及时表扬;读得一般的甚至较差的要适时鼓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追求成功的心理,让他们以自信的心态迎接学习。
4.与人为善,乐于合作。小组合作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快乐,驱除自私、自卑、冷漠等心理,培养与人为善、乐于合作的品质。例如,通过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将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激发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5.珍爱生命,珍惜幸福。语文教师要抓住有价值、能震撼学生心灵的“点”,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的教育。例如,《宇宙生命之谜》《生命生命》等文章能张扬学生的生命意识,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懂得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尊重他人和其它形態的生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之间的相互促进,既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又提升了自身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爱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师周报,2020,(15).
[2]邱文香.语文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分析[J].学园,2018,(10).
(责任编辑 付淑霞)
255050078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