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教学研究

2022-03-17 23:41:23王晓波王文怡
关键词:法学理论课法治

王晓波,王文怡,郭 晶

滨州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1]。只有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思想作为建设法治的意识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法学相应的引导力量[2]。2021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称《规划》),强调了法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性[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这不仅对法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益,对高校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也尤为重要。

一、加强法治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时代的责任赋予了青年,时代的光荣也属于青年。青年人在新时代背景下茁壮成长、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发光发热,实现了与新时代的双向“奔赴”。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1]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教学十分必要。

(一)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需要

高校法治课是我国高校开设的以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育课,在内容上属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4]。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开设的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法治教育内容包含在其中,是整个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好地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一系列法治课“进头脑”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也为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二)提高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治的基本素养对每个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少不了法治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教育过程中法治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法治教育贯穿学生各个学习阶段。对于高校来说,法治教育应当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但当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普及性还不足,部分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法学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和全面,不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法学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上相关视频资料、社会法律热点热搜、电视法律节目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大多来自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及相关的法律选修课,而学校的法律基础知识相关专业课开设也有待开齐开足。在此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不仅法律知识学习得较少,法律知识学习的时间也难以保障,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所以,若高校大学生能了解法律的制定、实施、监督等一系列运行方式,则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是全民普法,而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立德树人则少不了法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该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5]。大学生只有对法律知识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才能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信任感、敬畏感,从而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规定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总结实践中经验做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形成体系化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制度[6]。《规划》要求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以完善法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3]。从小学到大学,法治理念的树立和践行都在进行时,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对于全面依法治国至关重要。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也是当前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一方面,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和分享信息、购物等,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新媒体平台信息流量巨大且种类繁杂,网络环境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单纯,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一些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和不正之风影响,若不能很好地甄别,很容易造成思想滑坡,走上歪路。他们一旦受到负面影响或者被不良情绪煽动,做出违反校规校纪的举动,则有可能伤害自己、他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网络信息技术也推动着授课形式的发展,例如许多高校会通过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线上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念和方式,由于缺乏现场面对面交流沟通,难以直观地观察到大学生听课时的反应,使得大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不够及时等,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关键,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良好效果,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教学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使其在步入社会时拥有较高的法治素养、较强的法治思维,做到遵纪守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法治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得以实现,而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着关键作用。可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也可在法治学习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德。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高校法治教育的启示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被提出以来,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在法治实践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7]。在此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性质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法治教育课程,是属于法学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对这一问题作出科学解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8]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9]。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10],将法律基础教程课与大学生思想品德课修养合二为一,形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事实上,高校法治教育的性质是由其教学目标与任务决定的。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可缺乏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法治素养要过硬,只有真正将法治教育内容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样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能力和水平。据此,法治教育教学并非以培养法律思维能力为主的法律职业教育,而是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为目标,以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在根本意义上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二)高校法治教育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指南,法治教育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资本主义法治观存在根本区别。例如,资本主义法学家们通常用抽象的唯心主义阐释法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11]这深刻揭示了法的物质决定性、阶级意志性、历史性三大特征,否定了资本主义的超时空、超阶级的唯心主义法治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12]这是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教学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高校法治教育教学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一些党员干部犯了“言必称希腊”的错误,即一些党员干部习惯照搬国外的经验,存在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而不懂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决定了教学工作同样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从教学指导思想到教学内容均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13]高校法治教育教学要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教学工作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避免背离国情、脱离实际地空谈抽象的普适性法学理论与西方法律制度,而忽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资本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体现了中国实际和中国经验。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3个方面:第一,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应建立在这一前提下,广大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坚决摒弃过多宣讲西方国家普适性法学理论而背离人才培养目标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4]第二,紧紧围绕法治教育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应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这一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学理论,解读我国的法律制度与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要求,阐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等,避免将法治教育异化为西方法律思想宣传课与法学专业教育课,背离正确的教育方向。教学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法治故事”,重点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的同时,也要讲好其在中国的实践历程和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政治自信、民族自信和法治自信。第三,在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上,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教育的融通。“深度融入教育系统依法治理,……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健全依法治理制度体系,将普法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体现在学生守则、教学规则、行为规范和其他管理制度中,不断提升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能力。根据学校章程、校规校纪等,建立健全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察评价与奖惩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强对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行为的考查。”[3]尤其需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其一,考查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情况,其实质属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与价值观的考查;其二,考查学生对于法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把握情况,对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认知情况,以及法律思维的养成情况与能否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实质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

(四)高校法治教育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通常建立在吸收、借鉴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基础之上。高校法治教育教学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以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为指引,在教学思想与内容上广泛继承、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法治文化资源,努力将科学的、先进的、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思想政治与法治思想理论呈现给青年学生。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文化中寻找有益的养料。古代中国尽管是人治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法治思想,积累了以法治国的丰富经验,诸如“德刑并用”、“德法结合”、民本主义、慎刑思想等为今天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经验,成为高校法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料与内容,尤其是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崇尚和谐,注重教化,以“德法结合”为鲜明特征。今天,我国法治建设同样重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学习古代中国的法治经验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教学的现状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15]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实际过程中,课程内容设置、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育实践、学生课堂参与及多维共同参与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理性地去分析和看待,以便更好地去解决、突破。

(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学教育设置与内容比较单一

在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学教育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引。部分高校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非法学专业院校对大学生法学知识的传授仅限于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且理论性强实践性弱。每一轮教材改革中的法治部分都传达了当下最新的法学理论和成果,也很切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教育目标,其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看,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依法治国、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内容,但有的课程中只强调守法部分,对学法甚至是用法内容较少,有的只是讲到宏观角度上的法律,更深层次和更具体的法律问题还难以点透,所以课堂上学生只能泛泛了解法学知识,难以得到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法治素养的提高。

有的高校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外,开设的法学课程不多,“第二课堂”、选修课等涉及法学知识的也较少;有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针对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整体法学知识的内容较为单一,课程的设置还不够完备;而有的针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法治教育课程也存在短板,缺乏法治教育的延续性。

(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教师队伍法治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目前,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负责,部分教师没有专业的法学背景,对于法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其理解大多还停留在法条本身,讲授法学模块时难以做到“游刃有余”,法治教育效果不佳。2021年新版教材与2018年版教材相比,法治部分内容更为精简,只有一个章节,但在有的课上法学知识仍没有更多的课时得到深入讲解。同时,在有的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授的过程中,完成“思想道德”部分后,课时已不多,部分教师更加倾向于压缩法学部分,出现“思想道德”重而“法治”轻的情况,导致内容匮乏且课堂的灵活互动性不高,学生的兴趣也相对较弱。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余投入法学知识学习的时间较少,难以进行细致、系统的法治学习。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获取到的法治信息较为碎片化,缺乏对法律知识的深度系统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承担大部分法律知识传播的使命,因此,应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增强法治知识储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教育离不开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规划》建议将法治学习纳入领导干部的学习清单,成效纳入考核清单[3]。这一建议同样可以应用到每一位高校教师身上。目前部分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集中于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如何、是否出现教学事故、学期教学科研量是否达标等,而相对缺乏法治知识以及法治素养的具体考核,导致高校教师对法治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

(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分离

有的高校法治教育模式还相对传统,只是对知识框架进行梳理、对理论知识点进行讲授,仅仅构架起法治知识的框架,以致理论重于实践,不利于提高法治教育效果。缺乏实践,课堂中所讲授的法律知识极易出现脱离现实的情况,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教育较容易使法治教育跟日常生活中的法治实践脱离。法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课堂中、案例中,而是要融入生活,积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法治教育应当是一个完善、完整的体系,而不是独立的部分。高校法治教育应当让大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去了解法治,感受法治在社会中的运用和体现,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的精髓。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安排在大学一年级,通过一个学期内或者分散到两个学期进行学习,未能在大学的整个阶段做到知识的延续和串联。除理论课程的讲授外,较少安排实践环节。有的高校在“第二课堂”、学术讲座、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会涉及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大多不成体系,呈现碎片化,难以与课堂形成积极联动,也较难取得法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大学生应当走出法治教育的课堂,走进社会法治教育的大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法治素养,养成法治思维。如果知识仅停留于课堂的讲授,那么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法律问题时依旧无法用法治思维去思考,难以打通知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壁垒。有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去解决问题。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面临到法律问题,如快递发生丢失的理赔、校外就餐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课余时间兼职工资被不合理克扣、实习见习时因租房产生的纠纷等。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分离不利于实现法治育人的联动效应。

部分大学生表示,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学到的法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不多。有的大学生就算在生活中遇到权益受侵害,也很难联想到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去解决,甚至难以与学到的法学知识对应起来。学习到的知识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容易打击大学生对法学识识学习的积极性。而法学知识学习的不到位和运用难也容易造成有的课堂中案例讨论等课堂教学形式参与度不高,学生难以正确分析当前热点的法律问题和案件。

(四)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参与度不够高

2021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不断提升[16]。但是,部分高校学生思政课还是存在参与度不够高的情况,部分学生课堂“抬头率”不够高,学生参与热情不够高。就法治教育来讲,高校法治教育主要通过专业课和公共课这两种途径来进行,所以,对于部分法学本科学生来说,会更加重视法学的专业课学习。相对于知识更系统、体系更完善的专业课来说,作为公共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部分法学本科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和粗略,难以激发法学本科学生太大的兴趣;而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学生来说,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部分的学习主动性也较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起不到真正提高法治素养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参与度不够高、“抬头率”不够高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教学的一大因素。

(五)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的多维融合有待加深

当前,网络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法治教育略显单薄,应不断探索立德树人和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相结合的路径。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无法否定的,但是只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进行法治教育还较为单一。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肩负的责任,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引导,没有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熏陶,没有地方政府对法治的大力宣传等相互配合,则会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当前,互联网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不仅要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通过政府、家庭、社会组织的多方协作,才可对大学生的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以及日常管理中,使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高校也应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将社会上的法治资源融合在一起,采用多种形式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多管齐下、多位一体地推进法治教育,实现全方位法治教育融合。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教学的对策

在新时代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教学应当适应时代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步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法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课程体系

新时代高校法治人才的培养要在延续优秀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进行创新性的培养。必须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只有在完整的法治教育培养体系下,大学生才能真正扛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任。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主,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学理论知识,从而拓展一些时下的法律热点、社会法律新闻案例等,并针对相关法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做到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根基,将法学知识进课堂、进头脑。同时,高校的通识选修课程可以开设跟法学知识相关的课程,如现行有效法律、法学案例、日常生活中的法学知识、求职就业中可应用的法学知识等相关法学课程。在相关法学的课程中,不仅要做到对法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应结合相关的法学案例,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案件进行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17]把真实的案例放在课堂中讲授,这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案例的分析和讲授也能使学生增强对司法现状的关注度。可以在课堂上分析讲授每年评选出来的年度案件,通过分析这样的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出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一系列方法能使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法学知识,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素养,使其能在学习、工作的实践中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规划》充分肯定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支持开设相关课程[3]。积极选用“大法学”视阈下的课程教材、开设法治相关的公共课选修课等,这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法治素养的提升、法律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高校通过积极开展法律通识课程,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法治视野,培养法治思维,同时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法学方向选择课程。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应当更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法学相关课程的设置,这更有利于持续提升其法治素养。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法治理论水平,进行法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抓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到信仰的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十分重要,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18]单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来说,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授知识还是习惯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理解好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要义,纵观国内国际的发展形势,顺势而为。改善授课的话语体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进行授课,主动贴近学生的思想,使教学方式更能触及大学生的灵魂与内心。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一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转变教学思维、探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理念。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较丰富的理论、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抬头率”。

同时,要增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应自上而下进行重点建设,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在高校中,领导干部应做法治教育学习的“领头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法治教育的“领读人”,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内容设置上应增加法治教育的内容,如宪法、民法典以及最新的关于法律的政策文件。在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中,应把法治学习情况及法治素养作为评价标准。动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学,还要带头讲,为全校教职工进行法治教育培训,同时领导干部也可以为大学生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部分。各高校应当积极推动对法学专业及有法学专业背景教师的培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法治教育尤为重要。加大对法律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鼓励其他专业的教师也参加培训,学习法学知识,提高法治素养,为高校法治教育储备师资力量。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招聘具有法学背景的教师,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法治水平。创新法学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大力推行思政教师及法学专业教师联动集体备课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的教师应注意师德师风建设,严守法律法规,遵守纪律规矩,以法律来约束自身行为,给学生以正确的模范引领。增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法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基础的法学知识等,如学习由中央依法治国办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在教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注意法律引领,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讲授更多法学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最新的社会法学热点来启发和引导大学生逐步培养法学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引入阶段,应对有法学背景的教师进行适当倾斜,以便后续更好地将法治思维融入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邀请知名学者、知名律师等以举办讲座的形式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学习法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培训的形式不仅限于知识的讲授,更要增加专题、模块讨论,鼓励教师们进行探讨、交流,使其对培训知识有进一步了解。

(三)加强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环节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法治内容的讲授和法治实践对于整个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法治教育实践的学分比重以及学时比重,使学生感受到法治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法治教育实践可以分为课堂和课外。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下的社会热门法律案例,让学生用法治思维来思考分析问题;可以针对热点案例进行课堂辩论,代入原告、被告等各种角色,使学生深刻感受法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还可以进行模拟法庭,分小组草拟法律文书、准备辩论陈词、进行角色分工最后进行审判过程模拟,从演练中了解完整的审判程序。课堂之外的实践形式更加多样,比如:积极运用“第二课堂”开展一系列法学相关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学校、学院、任课教师可积极与当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等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协议,让学生能走出校园感受法庭审判、公诉流程、辩护发言等,同时邀请法官、检察官走进校园进行宣讲,使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了解法律的运用;学生还可以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法律实践,采用多种形式如在基层进行普法义务宣传活动,在敬老院、养老院等场所进行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解答咨询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法治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对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水平、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文化氛围

高校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可有如下措施:注重发挥高校校园的文化特色,在校园的文化宣传栏、教学楼走廊宣传区、教室板报宣传区、校园广播等校园宣传阵地进行辅助的法治教育,可利用这些阵地及时更新法治教育的新思想、新动态,潜移默化地进行法治知识宣传,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定期在校内和校外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仪式感;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例如学校公众号、学院公众号、相关学校网站、微博平台、抖音平台等进行法治教育宣传;在一些法律相关的活动日,如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等,进行消费者权益的科普和宣讲,宣传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观看国家安全教育的警示片,进行学宪法、讲宪法的活动,或开展一系列的法治教育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法律教育相关的活动,促进法治教育的内容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使法治教育形成常态化;对于新出台的法律也可以及时进行校园宣传,在大学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以课堂外的法治氛围促进课堂内的法治知识学习,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形成法治教育课堂内外联动的机制,引导大学生养成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树立法律信仰。如此,以多种方式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文化氛围。

(五)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的多维融合

《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3]。首先,从学校层面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发挥主渠道作用,教师们要持续学习法治内容,不断提高自身法治素养,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最新的法律文件,使法治学习常态化。学校也应当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推动法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开展线上的法治教育培训活动,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法治教育的实现。其次,从社会层面上讲,社会大课堂应当推动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法治知识升华为法治观念。地方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系列普法活动,开设讲座、走进校园等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仪式感。当地教育部门、政法部门可以联合开展当地大中小学生同学宪法、同讲宪法等一系列激励学生学习宪法的活动。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使法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让青少年多维度地了解法治理论知识并落到实处。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增加与法治建设有关的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法律历史展馆、法律博物馆、当地地方法律历史纪念馆,开展非课堂式的“情景化”法治教育。再次,从家庭层面上来讲,家庭作为每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的专门立法。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也很关键。家长应当加强自身对法治知识的储备,学习法律法规政策等。家长也可以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比如参加学校的线上培训教育课程,观看法治节目、收听法治电台,参加线下家长交流会,等等。最后,各种途径的法治教育推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确保各方形成合力。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同等重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课教学是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的使命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相互融合为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法治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路径。

猜你喜欢
法学理论课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法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