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巧,周徐帆
南宁师范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2011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强调要对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与创新,国家的重视使传统工艺得到法律层面的保护。2017年3月12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应运而生,它强调振兴传统工艺、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2]。此举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2月4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立足乡村文明,汲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3]。这不仅为振兴传统工艺提供指导意见,也为实现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提供重要指导方针。
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植于农耕文化中。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工艺日渐凋敝,部分甚至濒临失传。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灵魂。南京艺术学院李立新指出,中国传统工艺价值亟待重新梳理,并运用当代工艺实践进行验证,从而去粗取精,以实现传统工艺当代价值的转化[4]。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工艺需在创新中传承,需找寻传统与现代的精准契合点,通过当代表达的方式激活其生命力,推动其创新性发展。素有“中国百节民俗之乡”之称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融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禀赋高。而这些非遗资源原都是融水苗族历代手工匠人的创造智慧,在一代代的苗民日常生活中传承创新,是他们生活生态中的一部分。本研究以融水的传统工艺传承保护实践为案例,探究在乡村振兴的机遇中传统工艺如何进行当代表达。
“当代”意即“现在、当下这个时代”,所谓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绝不是对传统的完全照搬或割裂,而是将传统工艺元素作为新时代审美内涵的出发点与前提,找寻传统工艺元素与现代创作、审美之间的准确衔接点,从而通过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的表现形式等对传统工艺进行创造性表达,以此实现传统工艺当代价值的转换与创新性发展[5]。
学者们对于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理论性探索。潘鲁生[6]提到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须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创新、衍生间的内在联系。要以传统工艺资源为重点,根植于现代生活,开展战略性、生产性、可持续性创意设计研发是实现传统工艺产业化之根本。陈平、马熙逵[7]强调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应通过高附加值探索、立足数字新媒体、立足乡村振兴与扶贫以实现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二是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相关领域的融入与应用。左铁峰[8]指出民族剪纸艺术是建筑空间界面设计的灵感之源,在建筑空间界面设计中应用民族剪纸艺术的风格、造型、纹样以及理念能提高现代设计的应用价值,从而达到建筑空间界面设计的民族审美效果,增强其民族文化内涵,形成其民族地域特色。杨勇、任宇[9]以巴渝家具木雕为例,通过对其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艺的“再设计”,从而实现现代建筑装饰、现代家居产品以及现代配饰的创新应用。三是单个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王焕[10]以成都银花丝工艺为例,在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以及传承困境的基础上,指出当代设计的介入能够有效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同时指出创新生产模式、革新技艺与工具、融入当代设计思维、置身市场经济环境等能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陈岸瑛[11]以苏绣为例,认为其面临的发展困境源自某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自我贬抑,并以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为案例,探寻其当代表达的问题。章莉莉、李姣姣[12]将刺绣传统工艺放置于当前“国潮热”视域下,针对其发展困境,认为刺绣传统工艺可应用于现代生活,从高级定制作品、创意手工产品、文创衍生产品三方面打造刺绣的创新设计生态群。
从以往学者们对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相关研究来看,其主要围绕具体的某个传统工艺而展开研究,大致思路为在探析单个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现存困境后,对其当代表达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抑或是针对传统工艺当代表达进行方法论的宏观研究。然而,传统工艺理应是一个生态系统,其系统内的各个子工艺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若仅针对单个传统工艺开展相关研究,则较难把握传统工艺的整体发展逻辑。融水非遗资源丰富,其县域内的传统工艺是一个生态系统,对这一生态系统展开相关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该地区传统工艺发展逻辑。
通过梳理融水实践的成功经验发现,传承方式创新、传统技艺改良、传统工艺品生产过程(包括生产、销售、宣传等)是传统工艺传承过程中的物质生产环节,而生产、销售、营销宣传是产业化的三个环节。因此本研究试从产业化[13-15]的角度切入,通过传承方式、传统技艺、生产方式、销售渠道、传播方式这五大实践路径,阐释产业化视角下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融水实践”,以论证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可行性,并试图建立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保障机制,以实现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为探究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实践路径,本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以广西融水为研究区域,采用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行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在第64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柳州行实施项目——广西传统工艺孵化中心(以下简称“孵化中心”)推动下,团队与融水政府达成合作,从2019年4月开始对该地区内的19位传统手艺人展开持续性跟踪访谈与调研,由此形成系列访谈录与影像拍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与全方位审思,以探讨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融水实践”。在3年考察调研期间,团队成员注重深度参与性与实践性,与传统手艺人同吃同住,与他们面对面深层次交谈,同时提出帮助他们解决当前传统工艺传承困境的方案,并指导他们付诸实践获得成功,由此实现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
融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其经济社会实现平稳有序发展。据统计,2021年融水地区生产总值145.83亿元,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 220元,同比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 280元,同比增长8%(1)资料来源: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0年,融水被评为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其中稻鱼鸭共生系统为该地区的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另外,该县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收效显著。据统计截至2021年2月,融水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有1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有30项,市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有170余项。其中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蜡染制作工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服饰制作技艺、苗族织锦技艺等先后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系列坡会群更是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此同时,该县先后建立融水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苗族蜡染传承基地、苗族银饰制作传承基地、苗族竹编生产性保护基地等20个非遗工作平台,其中2个获自治区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于2021年8月27日发布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融水也在其中。国家的大力支持为融水传统工艺当代表达提供重要前提。
在融水调研3年期间团队取得系列成果:2019年10月11日建立孵化中心;2019年12月18日启动广西首个“匠人村”项目;2020年3月22日注册“云际匠人村”微信公众号与抖音等。其中孵化中心以融水为首,带动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等周围县域以及南宁市域范围,以人才培养和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传承民族传统工艺文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16]。以孵化中心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融水传统工艺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研究团队现已发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调研报告(上)——融水苗族自治县非遗研究之一》《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调研报告(下)——融水苗族自治县非遗研究之二》等系列论文。与此同时,团队从传统手艺人的视角开展“传统工艺影像志”与“传统工艺传承人口述志”课题研究,目前已完成19位传统工艺传承人的访谈记录(部分传承人信息详见表1)与影像拍摄,并形成13个教学视频与50个推介小视频。研究团队所取得的系列成果为探究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实践路径提供良好实践基础。
表1 访谈的部分融水、三江等地传统工艺传承人信息表(2)访谈对象的姓名均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在该地调研过程中发现,以融水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两大层面:一是当代表达的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包括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传统手艺人主体意识薄弱,从事传统工艺生产难以维持基本生计,传统工艺发展资金来源匮乏等现象;二是当代表达的载体表现方式陈旧,包括传统工艺品设计缺乏创新、当代功能丢失等方面。通过梳理融水在传统工艺当代表达实践的成功经验,在产业化体系的基础上,归纳出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融水实践”具体包括:传承方式创新、传统技艺改良、生产方式创新、销售渠道拓展、传播方式创新五大方面,以此增强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自身造血能力、创造力、可持续性、多元性、鲜活性。
过去的传统工艺主要以家族式、师徒式的口传身授传承方式为主,但其存在地域限制、传授方式刻板、传承范围小等局限性,容易造成传承断层危机,这不利于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发展。而今现代传承成为传承方式的新途径,同时也成为当今最为普遍的传承方式。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舞台,同时承担着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大学生优势,加快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实践步伐,而且也可以找寻传统工艺后备生力军,进而为乡村人才的回流提供新鲜血液。
秉承“传承非遗我先行”的理念,研究团队在南宁师范大学创设非遗工坊社团,成功开展“韵美非遗,留记脑海——首届非遗知识竞赛”活动,并被广西新闻网报道,其影响力逐步增强。同时,非遗工坊社团成功举行第一届干事招新活动,吸纳了学校大量优秀人才与传统工艺爱好者,给予他们前往融水对传统工艺传承人走访调研、传统工艺相关直播及视频录制等机会,有效激发了传统工艺进校园的活力,形成“非遗传承从我做起”的认知常态化。除此之外,为迎接2021年6月12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工坊社团开展“我笔下的非遗设计大赛”系列活动,并吸引数百名学生前来报名参与,扩大了传统工艺在南宁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影响力。除在校园内举办传统工艺系列活动之外,孵化中心还与南宁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并成立南宁师范大学广西传统工艺研究院,依托校园推进传统工艺传承与高等教育完美衔接,将融水传统手艺人“输送”到校园,为学生们讲解传统工艺相关知识与技艺手法。目前传统工艺课程已纳入南宁师范大学学分课程体系(每门课程36课时、2学分),共开设布艺、编织、刺绣、剪纸4门课程,并在未来规划开设传统工艺课程共计12门。传统手艺人在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中有利于吸收新思路、新想法,从而反向推动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实现,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转型升级。
由少儿到大学生,文化的传承应是代代相传的。为弘扬与传承优秀民间民俗节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融水积极依托孵化中心启动传统工艺少儿教育系列活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八桂民俗盛典·广西少儿传统工艺作品展评”,在2020年首届展评中便吸引了全区50所学校700位学生参赛,此举有利于拓展传统工艺传承覆盖面,也有利于提升少儿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此外,融水还依托孵化中心积极参与举办“2020八桂民俗盛典·广西稻田文创作品展评暨首届广西大学生稻田艺术节”,吸引了19所广西高校45支队伍参赛,该比赛以“秋收起艺”为主题,以稻田为艺术形式,以大学生在地文创设计作品为切入点,有效拓展了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实践路径。
传统工艺的技艺改良作为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关键,使传统工艺不仅更具创造力,而且也为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提供转型的生机与延续的活力。通过创新制作技术、主动融入现代元素能够有效改良传统技艺,从而丰富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实践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创新制作技术实现当代表达
过去传统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导致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只能依靠纯手工制作,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迅猛发展,对制作技术进行创新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必然要求。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LGH于1991年1月至1999年12月开创全县首次运用电脑织锦、刺绣的先河,经过近30年对苗族织锦的潜心研发,目前已拥有300余件苗族织锦作品,她也作为融水苗族织锦规模大、技术高超的经营者而声名远扬。调研团队于2021年5月23日在融水镇对其进行了采访。
调研团队:“电脑织出来的与您手工的有何区别?”
LGH:“一样的,没有多大区别的,因为手工做得太慢了,满足不了大订单,总的来说手工编织的比较软,电脑的没那么软。就是这样而已。机子织出来的我们卖几十块,手工的我们就卖几百块了。根据顾客的需要我们手工和机器同时进行。”
调研团队:“利用机器完成织锦作品过程中,会对传统工艺传承产生不利影响吗?”
LGH:“我们采用机器织锦主要是完成大订单的客户需求,而作为培养传承人方面我们又开班教学生手工技艺。如果单是手工织锦这只是爱好不能养活自己,而电脑开发就是以艺养艺。两种方式要结合起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制作技艺并不意味着丢弃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制作技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为满足客户订单需求以养家糊口,而传承传统工艺则主要通过开班教学培养后继传承人,二者并不冲突,可以互相补充。可以说,对制作技艺的创新是实现维持生计与传承技艺双目标的重要途径。
2.主动融入现代元素实现当代表达
推动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最终目标是生产出适应现代人审美、生活与消费需求的产品。通过将乡村优秀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主动融入现代产品中,赋予其产品文化价值与现代价值,不断提升其文化附加值,从而为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途径,因而传统工艺主动融入现代元素是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必然选择。过去的传统工艺大多用于服饰的制作,其应用范围单一、色彩鲜艳、样式古板,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与消费观念。传统工艺要进行跨界融合,如推出家具陈列、穿搭配饰、箱包系列等现代产品,从而适应现代化市场需要。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TQY利用织锦技艺生产出手机链、汽车挂件等系列文创产品;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WSL老师利用扎染技术生产出系列扎染T恤、香囊、蓝染窗帘等;六甲刺绣传承人HFN采用双面刺绣技术生产出“二十四节气”系列耳饰、木托胸针、“璊摁瓜”系列挂饰等;侗族刺绣第五代传承人QGZ利用侗锦技艺生产出侗绣红包、十二生肖银饰茶席、箱包系列等。不仅如此,融水传统手艺人还积极开发文化衍生品,如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WSL老师开发具有本地传统文化元素的“月也佳杯”杯茶、紫荆压襟系列等文化衍生品,能有效延伸现代产品产业链,实现传统工艺当代表达实践,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进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在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将会有效保障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由于技术落后、生产方式单一的限制,昔日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多为纯手工制作,不仅制作流程耗时耗力耗神,且因售价不菲导致市场需求量低,这直接影响到传统手艺人难以维持其基本生计,也难以让其手里精湛的传统技艺“走出去”。要解决这一现实难题,生产方式创新是推进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关键举措,从纯手工、小批量生产向机器标准化大批量与纯手工生产相结合转变,即传统工艺品核心部分需传统手艺人进行纯手工创作,其余非核心部分可借助专业生产线去生产,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减轻手艺人身心负担,最终促进传统工艺创新性发展。2021年5月26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传统手艺人之一的侗族刺绣第五代传承人QGZ在访谈中介绍道:
我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有幸与中国香港一个有专业传统工艺生产线的集团进行合作。如果公司有订单,我会和我的储备绣娘负责绣片的设计与制作,等绣片完成之后我们会通过物流将其运送至公司,然后辅之以公司的专业生产线,由此实现侗绣传统工艺品的完整制作过程。……一个绣片制作周期约为2个月,旺季的时候订单量能达到1 300多单。另外,我已培养出40余名固定绣娘,对口帮扶300多个储备绣娘以备订单量激增之需。
这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工艺生产方式的创新,而且以对口帮扶的形式解决当地绣娘就业问题,形成当地侗绣产业规模效益,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网络不发达等客观因素导致传统工艺品的销售渠道极为单一,其流通范围极为有限。大多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都是周边村民,购买方式几乎都是上门订购,且采购周期长。而今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大大拓展了传统工艺品的销售渠道,使得传统工艺当代表达更具多元性。销售方式由传统的上门定制向线上线下销售齐发力转化,销售范围由辐射周边村民向辐射全国转化,消费者购买方式由上门购买向一键下单转化。孵化中心积极帮助、支持融水传统手艺人拓展销售渠道,如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WSL入驻淘宝并成功开设“觅语手工坊”店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MGB在本地已成功开设4个“MGB银饰工艺坊”实体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LXZ开设“隔花吟草苗族服饰”实体店,店内共有42家苗族服饰商家入驻。不仅如此,孵化中心还与大王滩景区、上林景区、马山景区等合作签约,传统手艺人所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可直接通过景区进行售卖。至此融水已形成“线上店铺-实体店-旅游景区”的多元化销售渠道,这为传统手艺人拓展了增收渠道,也为当地传统工艺品更好地推向市场提供平台基础。
融水在孵化中心的支持下自建“云际匠人村”官方抖音账号,截至2021年6月10日已发布14个短视频,进行了5场直播。其中短视频录制内容涵盖传承人技艺手法展现、传承人开展培训班内容讲解等,直播则采用传统手艺人与大学生对话、传统手艺人技艺及知识的详细讲解等形式,尽管该抖音账号运营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直播探索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微信视频号的诞生为短视频行业又添新力,更具针对性与方便性,微信用户在刷朋友圈的同时无须切换APP即可刷到短视频,故此“云际匠人村”的微信视频号于2021年5月6日认证成功,现已发布14个短视频并获赞上百。同时,在“云际匠人村”小程序上已开展10场关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直播。另外,“云际匠人村”的微信公众号于2020年3月22日成功注册。然而当下对于传统工艺宣传的公众号大多只是对传统工艺品的分享与展示,而忽略了对其详细操作步骤、技艺原理与文化内核的解读。故此“云际匠人村”公众号在拥有33位传统工艺传承人基础上,推出各传统工艺详细教学的系列视频,并穿插发布关于传统手艺人个人简介、工艺美术创作作品展等推文,同时更新传统工艺相关政策供传统手艺人与学者参考。此举有利于在实现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过程中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效的传播渠道。
基于上述融水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成功实践,思考如何从机制层面保障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可持续才是更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试图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17]与产业化体系提出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保障机制。
在传统工艺保护中,通常有传统家族制或师徒制的自然传承保护、行政机构或事业部门(政府)主导的国家传承保护、社会营利机构(市场)主导的社会传承保护三大方面[18]。根据布迪厄场域理论,若将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看作一个场,那应关注其场内各个力量间(政府、市场、非遗传承人)的相互关系,而这些关系所形成的合力便是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发展走向。而若将传统工艺当代表达这个场置于产业化体系下看,场内各个力量如政府为人才、技艺要素提供资金与政策扶持,非遗传承人为生产要素提供人才支持,市场则为销售、宣传发展要素提供后续保障。因此本研究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与产业化体系基础之上,将自然传承保护、国家传承保护以及社会传承保护的三大主体有机融合,即“政府-传统手艺人-市场”三者合力形成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保障机制(如图1),为实现传统工艺当代价值的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图1 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保障机制
从图1不难看出,传统工艺品是传统工艺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在传统工艺当代表达保障机制中充当极为重要的一环,促进传统工艺当代表达最直接的表现即为传统工艺品的当代表达。其中传统手艺人运用传统工艺生产出传统工艺品,因而传统手艺人是传统工艺品的基础;传统工艺品最终会流向市场,但若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其文化资源便无法转化为市场资本,因而市场是传统工艺品的前提;传统工艺品的生产不仅需要传统手艺人的手法技艺,同时也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引导政策,因而政府是传统工艺品的保障。就传统手艺人、政府与市场这三大主体来说,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则为双向作用、互相影响。首先,就传统手艺人和市场而言,传统手艺人向市场输出传统工艺品,并通过市场将传统工艺品出售给消费者,市场则为传统手艺人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其次,就传统手艺人和政府而言,政府在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同时为传统手艺人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与培训交流的机会,即政府对传统手艺人起到一定的扶持与引导作用,而传统手艺人通过政府系列培训与交流学习的方式,其手法技艺与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传统工艺品的创新,而反馈到政府以及宏观层面则是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最后,就政府和市场而言,传统工艺品市场的良好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科学有效管理与监督,而市场作为传统工艺品的销售与输出平台,自然而然地承担着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与此同时政府是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与感召力的主要推动者,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市场对于政府而言则充当了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政府引导是保障,传统手艺人参与是基础,市场需求是前提,三大主体合力保障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可持续性。
1.政府引导是保障
政府在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政府赋能传统工艺,通过整合多种资源进而实现传统工艺当代价值的转化,最终推动传统工艺创新性发展。首先,重视传统手艺人的跟踪与培养并施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传承人基本信息、传承技艺等库,将每位手艺人的学艺历程、心路历程、技艺原理与逻辑、参赛参展历程等进行殷实记录,对传统工艺中的核心人才资源进行扎实有效的保护。其次,提高对传统手艺人的资金扶持力度,唯有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经济与生计负担,传统工艺方能得以传承与发展,继而增强传统手艺人的归属感、职业安全感与文化认同感。最后,加强传统手艺人系列培训常态化,政府在传统工艺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要充分利用系列培训会与交流学习会引导传统手艺人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提供优秀人才要素保障。
2.传统手艺人参与是基础
实现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主体是传统手艺人,肯定传统手艺人的知识与技艺手法是实现传统工艺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首先,提升手艺人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强化传统手艺人研修研习培训,提升传统手艺人的设计构思能力、创新思维、技艺水准等,实现从以往的直觉经验感知到科学合理设计的完美转化。另外,在他们具备扎实知识与技艺之后,全力开展系列创新实践、传统工艺产品市场化开发与建设、衍生品开发、品牌意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着力增强传统手艺人的综合能力,为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提供不竭的人才力量。其次,推进手艺人驻村传习常态化。以传统工艺为母本开设相关课程,并通过“授、传、帮、带”效应以及开办定期培训班等方式,拓展当地村民增收渠道,培养传统工艺后备力量。最后,加强年轻手艺人与老手艺人合作。对于老传统手艺人这一群体,他们年龄偏高、文化学历低、创新能力缺乏且对产品的营销宣传知之甚少,但技艺娴熟、原理解读深入是他们的优势;对于年轻的手艺人来说,他们精力充沛、专业素养高、创新想法多、管理与品牌意识强,这些特质是老手艺人身上所没有的,而他们由于年龄较小,可能在技艺的娴熟与挖掘程度方面并没有老手艺人娴熟,这恰恰是老手艺人身上所拥有的专长。也就是说,老手艺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携后辈,让他们的技艺更加成熟与完美,同时也为自己培养了“传家弟子”;年轻的手艺人能够利用自身的管理、营销、宣传知识为老手艺人“打广告”,并通过与老手艺人的交流启发其创新思维,从而促进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
3.市场需求是前提
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实现最终对接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唯有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走市场化路线,才能促进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培养消费者主体意识,突破市场疲软困境。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中,传统工艺品消费群体观念与意识的强化尤为重要。在当下传统工艺品售卖过程中,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仅充当传统工艺品的“欣赏者”,并未转变为“买单者”。且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等客观原因,大部分处在城市的消费者可能根本无法深入了解传统工艺制作流程,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仅处于浅层次状态。消费者仅凭传统工艺品在商品橱窗售卖的“片段”欣赏,造成对传统工艺本身价值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消费者大都报以“欣赏”的心态而非转化为“买单”的欲望,因为他们未能真正了解传统工艺品背后蕴藏的故事与技艺,也就觉得“不值得购买”。而更重要的影响是消费者对传统文化整体的误读,反馈到传承人与社会的角度则是对传统文化的“损坏”,这极不利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消费主体观念与意识的培育亟待重视。其次,促生民俗特色演出节目,营造良好乡村文化市场氛围。传统工艺对于来自城市的游客而言是“看不见的文化”,许多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是为了领略当地不同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而传统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肩负着传播本地特色文化与风土人情的重任。因而推动乡村振兴下的传统工艺当代表达,要将传统工艺演化为系列民俗特色演出节目或比赛向慕名而来的游客持续“输出”,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市场氛围。最后,开展传统工艺体验项目,激发传统工艺市场活力。针对走访调查中发现的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承后继乏人等现实困境,开展传统工艺体验项目是有效增强游客体验感、发掘潜在传承人以及反向推动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重要实践。
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理应成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加强融水传统工艺当代表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在传承方式上,由传统家族制或师徒制的自然传承转变为现代传承,以此增强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自身造血能力;在传统技艺上,具体表现为创新制作技术以及主动融入现代元素,以此提升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创造力;在生产方式上,由传统的纯手工、小批量生产转变为机器标准化大批量生产与纯手工结合,以此保障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可持续性;在销售渠道上,由传统单一的线下上门采购转变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以此促进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多元性;在传播方式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此保持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鲜活性。
本研究突破了仅基于方法论宏观研究的局限,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将研究视角置于典型案例地区,辅以融水实践的成功经验论证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可行性,进而提出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保障机制。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其一,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工艺实现当代表达的保障机制中除了政府、传统手艺人、市场三大力量,社区、高校、专家学者、广大民众等力量的介入也不容忽略,后续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其二,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方式与保障机制需要更多其他地区实践的检验,从而进一步论证其普适性。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语境下,推动传统工艺当代表达是更好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核心所在,是传统文化“活态”展现的助推器,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关于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实践路径其实远不止本研究所聚焦的融水五大层面的成功实践,基于此,笔者认为未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研究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层面:其一,在传统手艺人方面。建议思考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手艺人如何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以实现传统工艺“在地同业”。其二,在传统工艺品层面。建议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IP,同时加强在传统工艺生产中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其三,在传统工艺保护层面。建议探求影像非遗保护问题、传统村落保护中的非遗力量与社会力量介入非遗保护和地方文化建设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与非遗保护等。乡村振兴中传统工艺的发展研析之路且长,亟须学术界持续关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