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与中小学班会融合的可能性、价值与方法

2022-03-17 23:35康嘉璐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班会戏剧道德

康嘉璐

(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班会作为学校德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班级建设与协调师生关系的重要舞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小学班会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引起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优化了课程设置,将教育戏剧纳入艺术类课程。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中小学班会相得益彰,有必要探索二者融合的可能性、价值与方法。

一、教育戏剧的内涵与价值

斯宾塞曾指出,戏剧对儿童发展是重要的。维果斯基认为,戏剧能够让儿童为自己创造意义,发展抽象思维以及促进语言的发展。而皮亚杰的学习理论中强调儿童自我探索和实验的需要,提出戏剧表演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创造力、认知能力、道德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若戏剧对儿童的发展是重要的,那么提供丰富的多样性的戏剧机会在课堂中是有必要的。今天,戏剧可以分为许多子部分:创意戏剧、社会戏剧、心理戏剧等。而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运用也被广泛地传播和研究。

教育戏剧是一种将戏剧作为教学和学习媒介的方法,它不是关注抽象的而是关注于具体层面上的事物。借助教育戏剧的学习具有情境性,在教育中使用戏剧,鼓励个体参与并吸引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概括和建立联系”来发展更广泛的理解力。20世纪50年代早期,在多萝西·希思科特的影响下,用戏剧来教授学科课程开始流行起来。教育戏剧,就其本质而言,是通过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提供互动性的学习体验。在这个构想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将他们的情感、想象和价值观在课程内容中展示出来。

我国台湾学者张晓华认为,教育戏剧是将戏剧与剧场之技巧运用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她还指出教育戏剧是实作性的阶段教学,是心理认知模拟的学习,是自然渐进的社会性学习,是情境的学习,是以程序为中心的学习,是建构式的教学。[1]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即戏剧,教育戏剧着重通过戏剧思维角度重解教育问题,是具统一整合性的一体化研究。[2]

二、教育戏剧与中小学班会融合的可能性

班会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德育活动,在学生发展层面具有显著的育人价值。而教育戏剧也体现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在与中小学班会这项德育活动融合的过程中,有助于破解中小学德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从而提升中小学班会的育人实效。

1.班会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班会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开展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活动性、主体性以及参与性特征。在班级建设层面,班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升班级凝聚力,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促进班集体的融合,调动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和谐班集体的建设。在师生关系层面,通过班会活动的开放性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平等关系的建立,通过相互倾听与互相理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3]在学生发展层面,班会具有显著的育人价值。第一,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发展。通过班会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经验,将生活与课堂相连接,在学生的切身体会和感悟之下引导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的真实道德冲突,开展积极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有利于学生的自我道德建构以及道德价值的认同。[4]第二,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借助班会这个集体活动,学生进行积极地合作与交往,展露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状态。在班会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自由平等的环境,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关怀,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式。

2.教育戏剧具有德育价值

教育戏剧体现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在与中小学班会这项德育活动融合的过程中,其通过提供新的资源、手段和内容,提升中小学班会的育人实效。中小学德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难题:一是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与学校道德教育作用间的冲突;二是学校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道德发展实际存在的差距;三是学生道德认知与情感联系薄弱且缺乏道德行动的实践性。戏剧强调社会背景、知识的构建和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张晓华指出教育戏剧是实作性学习,在实作中培养学生对他人和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个体在教育戏剧中的态度和行为受其心理因素、成长体验和见识的影响,呈现其完整生活中的所知所感与社会关系。[1]教育戏剧将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背景、个体的认知能力以及道德情感发展水平考虑在内。教育戏剧与中小学班会活动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小学德育在实践中的难题: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有利于抵制预防社会不良价值影响;二是将德育目标具体转化为德育内容与方法,并将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德育内容与方法紧密联系起来;三是注重实际锻炼,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增强道德行动能力的培育。

三、教育戏剧与中小学班会融合的价值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中小学班会融合有三个层面的价值。在道德发展方面,有助于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不仅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更会加强儿童的道德实践;在班级建设层面,为儿童提供具有参与性的集体生活,助力班集体从形成到成熟这一发展过程;在师生关系层面,有利于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

1.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儿童的道德水平不是先天发展的,也不是通过内化社会规范而形成的,是经过儿童主体与相应的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来的,是通过儿童自身与一定社会因素碰撞结合的结果。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顺序性,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儿童道德思维结构的发展不是分割的一些道德观念和不对应的道德行为的集合,每一阶段的道德发展都是统一的整体。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不断的融入前一阶段并逐渐取代前一阶段。[5]教育戏剧是实作性学习,在班会活动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其常以一个整体历程的形式呈现,以戏剧活动引领着教育内容的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结合学生的心智成长,从简到繁地逐步发展。教育戏剧的教学体系是循序渐进的,与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相符,推动学生的道德认知逐步发展。同时,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主的理性思维发展过程,儿童是自己道德观点的构造者,每个儿童都为建立他自己的道德思维而努力。他们不只是去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现成的道德思想,虽然教育戏剧是由教师领导的,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教学。教师以多样的身份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就教学内容和主题讨论和交流。皮亚杰强调注重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认为教育戏剧是体验式教学,主要运用实际锻炼的方法,课堂形式重视开放性和参与体验,通过即兴表演、角色扮演和故事续写等戏剧活动,去探索社会和学校中的人物关系和实际问题。因此,教育戏剧与中小学班会融合能够使学生们在实作中体验和成长。

2.助力班集体的成熟发展

集体生活是儿童由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儿童心理、能力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其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初步形成、不断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动态过程。首先,一个健康完整的班集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教育戏剧是全体参与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学习,并非由教师传递思想观念,由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和全体学生作为参与者在互动情境中开放交流的活动。借助教育戏剧,教师与所有学生在班会中共同组建一个完整的班集体。其次,学生在班会中通过教育戏剧进行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联想创作等活动体验不同的人物和问题,了解不同角色及其情感需要。在教育戏剧与班会的融合下,学生透过肢体、语言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发挥想象力,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及理解能力,一个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得以发展起来。最后,教育戏剧是情境的学习。[1]以教育戏剧为媒介,班会活动中学生置身于某一情境,透过与班会主题相关联的情境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其独特的经验、认知、智能、情绪等个性化特征,并以动作、扮演、对话等方式来认识和了解自我。

3.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哲学家贝尔·诺丁斯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重在体现关怀关系,而非教师单方面的技术熟练。对话与认可是关怀型师生关系的两大要素。首先,班会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实质平等的对话,无选择性地向学生开放,全身心地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对话的结尾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学生批判性的合理的思考。以专业的敏感性去捕捉学生的感受,并给学生积极的反应。教师要更多地接纳和鼓励学生的想法和行动,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探索自由的表演和开放的讨论,[6]并通过积极的对话,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其次,在融合教育戏剧的班会中,学生担当多种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感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不同的角色对学生做出积极向上的反应,由此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这不是将教师的主观期望强加给学生,而是使学生产生力量感,加强学生的道德理想,形成积极的道德追求。通过这种认可,教师的介入和鼓励使得学生的道德理想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教育戏剧与中小学班会融合的方法

教育戏剧与中小学班会融合的过程,可使用许多来自戏剧领域的技巧。然而,这些技巧的意义和使用与在戏剧背景下使用是不同的。教育戏剧与中小学班会融合不是使用戏剧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是使用戏剧中的一些技术,如角色扮演、即兴创作、故事改编与教师入戏等来进行班会活动。

1.即兴创作

即兴创作是戏剧活动的主要模式,也是戏剧中使用的主要技巧。即兴创作是无法预见和预期的,其意义在于它是自发创造的过程。在戏剧中,即兴创作被定义为自发地探索不可预料到的问题和事件。在即兴创作中,现实世界中任何沟通和行为的风险都不存在,对学生的个性不会产生伤害,能够建立学生的自信。即兴创作包括学生从他们的真实处境或角色到一个假定的情况或角色的富有想象力的飞跃,尝试不同于他们自身面对现实问题的态度和反应。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发互动,可以随时进入和退出角色,暂时退出角色所带来的安全感可能使他们更积极地进入教育戏剧和班会活动中。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戏剧中使用的主要技巧之一,是即兴创作中的一种,是从一个快节奏的互动到更复杂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之中儿童对当下创建的环境和角色产生一定的体验和认同。当学生扮演一个角色时,他们就好像是某个特定情况下的某人,扮演意味着角色是呈现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教师提供学生选择的角色可以尽可能的有创造性和趣味性。角色扮演这一技巧主要是呈现一个角色或人物,并通过角色反映这个人物的思想和感情,角色这一面具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些学生在参与有关自身的对话和互动活动时可能会觉得存在困难,这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更易于解放自身。在班会活动中利用角色扮演这一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体验不同角色和角色所带来的感受。

3.故事改编与教师入戏

首先,故事改编即使用戏剧元素和形式重演一个故事(故事改编、故事戏剧和戏剧复述都是用来指改编故事的术语)。当故事被改编成戏剧时,孩子们可以不仅仅通过讲述,还可以通过行动展示出自己改编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在别人讲故事时提供声音效果或模仿动作来参与其中,也可以在别人讲故事后重新演绎故事。其次,在故事演绎中,可以使用教师入戏这一技巧。教师入戏是由教师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教育戏剧中应注意的要点、发展方向与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的内容可能运用不同的角色进入其中,教师入戏的角色性质有很多,主要的功能在于提供教育戏剧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维系学生之间的合作,引导班会活动中更多的交流与讨论。

猜你喜欢
班会戏剧道德
有趣的戏剧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戏剧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