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体系构建

2022-03-17 22:02吴义根陈周庆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吴义根,陈周庆,曾 珍

池州学院商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1 相关研究与问题的提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提出“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随后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强调坚持协同育人[3]。2018年,教育部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4]。面对新形势,坚持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融通”,构建“三全育人”协同工作体系,有利于发挥合力育人,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三全育人”运行的机制及模式进行了探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实困境,高校很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局面,国内学者通过对“三全育人”的理论进行剖析,提出了相关建议[5]。李国栋等[6]从协同联动意识、整合教育资源与构建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出发,试图建立和完善协同效应的育人生态圈。赵耀等[7]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育人个体间的协同效应,提出了“使命趋同—利益共同—行动同向”的育人新路径。刘润等[8]指出,“三全育人”要突破育人环节的条块分离的瓶颈,重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建育人平台、共享育人成效,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使用协同理论提出了应对举措。“三全育人”研究方面的早期文献大多集中在高职院校领域,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育[9],而普通高校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养。因此,融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等隐性知识于显性知识体系中去,确保思政育人融入各环节、各人群和各渠道[10]。综上,“三全育人”需要做好育人生态系统构建,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构建人、资源、组织协同联动的育人模式。

2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发展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协同理论是在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亦称协同学,基本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的,在《协同学导论》这本书里做了详细论述。哈肯认为,世界是由多系统构成的,每个子系统包含多种要素,协同学是研究要素、子系统、总系统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分析其间平衡结构的科学。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结构耗散理论为基础,借鉴现代科学理论,协同学运用动力学和统计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方案,分析在不同领域内,系统和现象背后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协同核心思想是“协同的结果是有序”,其由序参量、快变量与慢变量、协同效应、开放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等组成,注重开放系统中子系统及其各要素的相互配合,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提升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性,促进系统要素的聚合,增强系统的协同效应[11]。

协同学研究不同学科共性的本质特征,其理论有普遍适用性,被广泛用于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协同理论与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是契合的,源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系统性。

(1)“三全育人”协同的本质要求是开放。第一,“全员育人”的主体具有开放性。主体包括教育的主体和教育客体,育人队伍进一步扩大,表现在: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扩展到专业教师、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部门扩展至其他部门、由高校扩展至家庭等外部机构;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开放,信息处理拥有自主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自选择性。第二,“全过程育人”的时间具有开放性。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将育人拓展到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要将专业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扩展到专业课程中,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各阶段。第三,“全方位育人”的空间具有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要突破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现实与虚拟以及单一育人空间限制。打破高校内外多个育人空间载体的壁垒,发挥整体育人功能,高校要在开放环境中与外界交换,提升“三全育人”系统的协同效应。

(2)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全育人”有序运行的核心因素是序参量。序参量决定了系统演变,状态变量影响系统演变但不能决定其演变,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全育人”系统中,两个关键的序参量为:“立德树人”成为育人主体各项工作的根本导向和目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育人过程中行政力量、教育资源、价值理念以及行动力量的整合是状态变量。状态变量在系统中的此起彼伏动态竞争中产生了序参量,通过动态的竞争在育人主体中形成共同价值,形成有效协作,促进有序协作结构创新。

(3)“三全育人”协同的内在动力源于自主性。自组织原理是在系统没有受到外在影响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相互合作,自主形成时空以及功能的有序结构。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全育人”的各子系统以共同目标为行动指南,在没有外在干预下,协同开展育人工作。不同教育主体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满足学生需求,不同状态变量自我优化,在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相对稳定有序的育人结构,实现育人系统自我完善和调整,实现无序向有序转化。自主性是系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促使系统向更新的平衡转变。

3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发展现实依据

3.1 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员育人”的合力不足

首先,育人主体间的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和合理配制。高校育人资源主要分布在教学、管理以及教辅部门,资源存在差异性和重复性,“全员育人”在实施时,各资源所属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共享和交流沟通不畅的现象,造成资源重复建设以及现有资源发挥有效性不足问题。

其次,育人主体间合作意识不强。部分学校尚未形成完善的育人体系,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同育人主体基于自身工作职责,很难分清楚自身的育人边界以及与其他育人主体的关系,难以形成协作,而且容易出现重复、推诿等“壁垒”和“分力”的问题,阻碍了育人主体间的合作,不利于形成合力,甚至出现教育效能的内耗现象。

再次,育人主体间共同育人的理念尚不完善。各个育人主体对协同育人认识不到位,再加上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各育人主体合作动力不足,育人的协同效应难以发挥。

3.2 应用型本科高校“全程育人”纵向衔接不畅

首先,育人的过程衔接和持续性不足。一方面,育人需要贯穿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在校阶段;另一方面,需要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设定、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重视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对高年级缺乏系统性、适应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教育目标、内容、所采取的方法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形式需要做好整体性设计,在不同阶段做好衔接。比如入学阶段、在学阶段、毕业阶段的各要素实现互动和整合,通过链接从而达到长期的育人效果。

其次,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价值存在断裂问题。思政教育工作和专业教学中育人工作脱节,这也是专业教育要求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因。思政教育遵循“规范性逻辑”,是将社会价值理念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动规范,主要育人资源由国家提供。而专业教育重在“知识性逻辑”[12],是通过“教书育人”和“科研育人”,存在较大幅度的专门性和自主性,其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两者价值逻辑断裂。因此,全程育人需要将思想政治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这需要解决“规范性逻辑”和“知识性逻辑”的断裂,挖掘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和功能,实现二者有机衔接。

3.3 应用型本科高校“全方位育人”联动不强

首先,课内与课外的联动不够。为了扩大育人阵地,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教育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未能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会贯通,课内与课外结合不力。

其次,线上与线下结合不紧。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线上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各高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或者利用网络公开课程,打破了时空限制,但线上课程注重知识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和接受者,缺乏师生互动和自选择性,缺少线下对线上学习的育人过程,未能将线上线下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发挥融合效应。

再次,校内与校外育人阵地联动松散。校外育人阵地包括:家庭、企业、社会等,育人主体和阵地不同,其目的性差异较大。家庭教育的随意性较大,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缺少对价值观的教育和关注,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教育机构的价值教育目的明确,但场馆使用效率低。高校这个阵地的目的性明确,教育内容清晰,但与校外育人阵地关联机制不健全,很难达成协作共识,只有联动才能实现育人效应的融合。

4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模式

“三全育人”的关键是“全”字,如何实施综合改革,关键在各类育人资源是否能够聚合,育人的主体、时间和空间是否有效协同,育人是否落实到人人、时时、处处。池州学院商学院是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始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核心,依托学生成长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利用多种渠道,全体总动员。通过实践,凝练出育人特色,并逐步形成和完善商学院“三全育人”的“435”工作体系(建设4支队伍,抓好3个阶段,做好5项重点工作),以促进“三全育人”工作协同发展。

4.1 全员齐上阵,构建育人共同体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各类教职员工均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池州学院商学院聚焦“立德树人”使命任务,不断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全体总动员、全员齐上阵的育人局面加速形成。

(1)建4支育人队伍。一是党建育人队伍。学院不断完善党建工作队伍,配齐建强支部班子,选派党员骨干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全面落实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要求。对支部工作的资金、人员、待遇等予以重点支持,发挥党员的示范效应,巩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专兼职学工队伍。学院精心打造出一支“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学工队伍,配齐专职辅导员,打通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成长通道,着力打造这支育人主力军。与此同时,充分挖掘院内教师资源,积极引导一批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专任教师充实学工队伍,担任专业导师、兼职辅导员等。三是专任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者与重要影响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天然的育人优势。学院以“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专任教师,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育人作用。四是社会育人队伍。学校育人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开展的育人活动显然也离不开各类社会资源的支持。学院充分挖掘校友、地方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育人资源,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一支充足、高质、有效的社会育人队伍。

(2)促合作共享,聚育人合力。建立起4支队伍只是基础,关键是要加强队伍间的协同,凝聚起育人合力,形成1+1+1+1>4的效果。一是强化合作交流。坚持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理念,围绕学生加强交流,建立起日常的工作交流和协作机制。如学生党支部书记与班级辅导员、班级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定期召开碰头会,交流学生现状、分析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等。二是加强学习培训。要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形式,强化思想认同,统一思想认识,不断树牢“三全育人”理念,提升各支队伍的育人能力。三是注重实践推动。通过项目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各支队伍的育人作用。如专任教师负责学生学业指导,与辅导员之间形成合力,促使学风转变;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兼职教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4.2 抓住阶段衔接,贯穿育人全过程

育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过程性特征,需要久久为功、细水长流。池州学院商学院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把握重点、突出要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有效建立了学生从入学到培养再到择业就业的全过程育人价值引导链,实现育人工作全过程覆盖。

(1)入学阶段,抓好新生适应性教育。大学教育始于新生入学,入学教育是第一课,是高校育人的第一站,发挥着“领航”作用。开展好新生入学阶段的教育,迎新工作前置,在假期内组建新生服务群,在线上进行答疑解惑。迎新期间,要开展热情周到的迎新服务,召开新生见面会,建立书记、院长给新生上思想政治课的制度,为新生系好第一粒扣子。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建立起家校联系机制,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各班开展好入学教育工作,辅导员要积极引导新生做好大学学业规划。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要开展好丰富多样的迎新活动,做好新老生交流活动,传递正能量,发挥正效应。

(2)在校中期阶段,抓好学业能力培养。大二、大三是大学生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期。进入这一阶段,大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环境,逐渐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性认知。在这一时期,学院多措并举做好“导航”工作,确保大学生沿着正确的发展轨道不断提高学业及综合能力。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全面做好育人工作。深入开展学风建设“五个一”工程,即考取一本技能资格证书,学院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课上课下学习,在校学习期间内获取至少一本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写一本读书笔记,为学生制定《商科类大学生通读“百部经典名著”读书手册》,并定期组织开展检查评优活动。参加一项学科竞赛,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参与一项创新创业项目或孵化基地创业项目,学院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同时,商学院还以各项学科赛事为重要依托,鼓励学生团队积极参加,展现创新思维。参加一个社团,通过社团活动积累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人际交往、适应社会能力。

(3)毕业阶段,抓好社会责任以及适应教育。加强大学生毕业教育是高校实现全程育人的最后一环,学院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打通大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激发育人因子,助力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助力大学生扬帆启航。学院积极开展毕业阶段教育,引导学生平衡好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成才报国。在毕业实习及就业期间,认真做好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向“职场人”的转变,避免心理失调。开展好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窗、感恩工作人员,怀着感恩之心步入社会。

素质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坚持,高校各支育人队伍要坚持“立德树人”目标,立足不同阶段教育的重点,合理衔接,将育人工作渗透入学进校到毕业成为社会人的全过程。

4.3 聚焦重点领域,覆盖育人全方位

全方位育人,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出发,覆盖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挖掘高校各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育人元素,有效凝聚起育人合力,不断助推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1)做好课程育人工作。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育人的主要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学院高度重视课程育人工作,明确教学改革新思路: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合作教育、合作学习”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大力推动课堂革命,实施“五融通”(学科专业间融通、课上课下融通,线上线下融通、专业课和创业课融通、理论课和实践课融通),“跨专业、多平台、全方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强化课程育人。

(2)做好科研育人工作。科研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科研活动是提升学生专业和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学院鼓励教师认真开展“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方面的教科研工作,积极申报有关课题和项目。引导教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积极关注经济社会的热点,了解有关经济政策,依据党情、国情、省情、市情,探索“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转化成科研成果的路径。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科研项目中,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拓宽视野、增强才干。

(3)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学院在重视课堂育人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课外因素,持续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和实践育人,拓展形式、创新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校内实验实训项目、科技创新活动,参加校外顶岗实习、技能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建立了通过实践活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落实育人职责。建立双导师制以及实践育人评价激励机制,实现在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常态化。

(4)做好文化育人工作。文化能起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成效。学院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出台有关政策,积极鼓励各类群团组织开展“学霸宿舍”评选、党员风采大赛、经典诵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各类文体活动。在特殊的时间或场合,例如新生入学典礼和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强化仪式教育,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院以班级、社团为抓手,通过“五个一”工程,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优势,加强家风文化、学校文化、宿舍文化以及优秀校友宣传,弘扬学校“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的大学精神,实现润物无声的作用。

(5)打造专业精干的育人队伍。育人工作终归离不开育人的主体,即全体教职工。学院拟出台有关激励政策,全力培育想育人、能育人、会育人的专业精干育人队伍,保证“三全育人”工作得以有效落实。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探索建立起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专业队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整合育人资源,促进育人平台协同,有效凝聚各支队伍的育人合力,不断扩大影响面,提升育人成效。

5 结 语

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体系是基于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新要求而提出的,“立德树人”是高校必须坚持的根本任务。通过构建育人共同体,有效实现全员育人;抓住阶段衔接,有效实现全程育人;聚焦重点领域,有效实现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有力之举。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