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学术外译
——以《村落的终结》为例

2022-03-17 20:29:50武亚萍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外译译者交际

武亚萍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62

1 学术著作翻译的概念及意义

学术文本的翻译,内容上主要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翻译,形式上包括将外国文字著述的学术著作翻译成汉语,将汉语著述的学术著作翻译成外国文字两种类型。学术著作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的翻译。学术翻译不仅仅要达到语义上的对应,更要通过对概念术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表达,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呈现原著的思想。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1],如何进一步提升并扩大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号召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并读懂当代中国,这是我国当前翻译行业和出版业的一个热门话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全球化为中国学术与国际对话提供了契机,而学术外译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铺设了一座宽阔的桥梁。西方受众对中国缺乏全面的了解,这就要求中国更加积极地对外传播自己,这其中就包括学术外译。但目前的学术交流格局是西方占据主动,而中国在学术方面相对弱势一些,甚至有些学术成就西方根本不认可,基于这些因素,中国学术走出去迫在眉睫,译者应当全面、客观、准确、生动地反映中国学术成就,变被动为主动,让国外受众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2]。当下海外读者关注中国学术聚焦于科学前沿以及中国特色两方面,构建中国学术撰写、翻译、传播的联动机制,扩大并提升中国学术在对外传播交流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其最大效力。

2 学术翻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主题包含“学术翻译”的文献,能够检索到343篇相关研究文献,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在介绍近30年中国学术翻译的形态嬗变的基础上,相华利等[3]指出了移植性翻译的局限及其解决路径,从解构主义路径出发突破自由受限性,提倡给予学术文本译者更大的自由;程章灿[4]从选目不平衡、译文不准确、专名翻译错误、中文文献未还原、版本选择及译注问题这几个角度指出学术翻译问题所在;陈才俊[5]认为学术翻译的原则是选择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著作和原创的、客观的版本来翻译,正确理解原文且准确表达,掌握科学的翻译规范,将翻译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孙周兴[6]提出了四个学术翻译原则,即“语境原则”“硬译原则”“统一原则”和“可读原则”;李雪涛[7]从选题和翻译方面指出近年来中国学术外译难以走向国际的原因,从而提出应从统筹规划、翻译选题、译者和出版发行等方面打造一个系统性工程指导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动优秀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

生态翻译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生态学为视角对学术翻译进行整体性研究。其从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及评价标准四个维度加强读者对学术作品的理解和提升译者的学术素养,能够以崭新的方式提升我国学术翻译作品的质量,推动中国翻译作品走向国际化。文章以《村落的终结》一文为例,探究我国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学术外译情况。

3 《村落的终结》简介

《村落的终结》一书作者是国内社会学领域的权威李培林先生,书中探讨了随着城市扩建、农村的消失而在广州出现的“城中村”现象;并对这些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建筑风格并没有同步融入城市的“城中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是对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李培林先生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村落终结的艰难,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他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

该书外译项目已与国际著名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 Group)签订了出版合同,这意味着该成果将进入全球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为国际社会了解、认识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核心问题与主要观点提供了相关途径,有助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扩大中国学者相关观点的世界影响。该书英译本从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前移到了英语国家,实现了对外宣传的机构本土化及内容本土化,更加精准地定位传播对象,提供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非常契合当前我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大方向。只有通过外译,向世界广泛传播,中华学术才能爆发其内在生命力,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

4 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理论

作为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8]。生态翻译学自2001年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后发展十分迅速,这一理念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众多专家和学者对这一新视角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从近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文献来看,生态翻译学研究中较多围绕以下四个主题:综述与评价、理论探讨、实践应用和翻译教学[9]。胡庚申、许钧、蒋骁华、宋志平、方梦之、刘爱华等诸多专家学者连续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生态翻译学不断发展,并创办了自己的学刊《生态翻译学学刊》;此外,《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和各类学术会议也为生态翻译学的交流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10]。与此同时,国外的专家学者也关注着生态翻译学,纷纷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道勒拉普(Cay Dollerup)、玛丽昂·鲍尔斯(Boers Marion)、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等外国学者均在《生态翻译学学刊》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文献,尽管目前生态翻译学在国外的关注度不高,但这也表明生态翻译学在国外也占据了一席之地,预示着今后的国际化发展[11]。

学术外译也是对外传播的一种,在对外传播中,变化是需要把握的主旋律,对外传播环境的变化主要指的是“三变化”,即受众变化、内容变化和风格变化。只有把握好主旋律,才能达到对外传播中“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根本要求。而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为我们把握好这“三变化”提供了参考,因此,译者在学术外译中要以“三维”转换为指导。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2]。《村落的终结》一书的译本存在着诸多“三维”转换的痕迹,该书中有较多中国本土化的表达和特有的现象,这些文化差异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会造成较大的困惑,难以达到译本的交际意图。因此,译者在译本中做了较多的解释和补充,再以地道的英语表达向外国读者传达原著的思想,让受众真正领悟到原著内容。现以《村落的终结》译文为例来看“三维”转换如何指导学术翻译。

4.1 语言维转换

顾名思义,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的是语言形式;这种转换需要考虑多方面、多层次问题,从词汇到语态再到句子结构都要斟酌,诸如逻辑结构转换、主动被动转换、词性转换、从抽象到具体等。学术专著更是如此,学术专著较为严谨,表达简练规范,不容疏忽,译者应避免翻译瑕疵降低其学术水准。因此,在翻译学术专著时译者应根据语言维转换再三斟酌和修改。类似例子如:

例1:农学家们为了农民生活的安定,千方百计地呼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把土地承包期延长到30年以上的重要性,因为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命根子,是农民抵御生活风险的防护墙。

Therefore,the land is both the lifeblood of farmers and the defensive wall against life risks.For the stability of peasants' livelihood,agronomists have made every effort to call for a stabl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xtending the land contract term to more than 30 years.

首先,译者需理清这句话内在的逻辑关系,应该要先表明“因为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命根子,是农民抵御生活风险的防护墙”这个现象,进而再表述结果。译者根据语言维转换理论调整句子语序和结构,把原因放在前面,之后再说结果。为了使句子更流畅,用“for”连接表示目的,主语放在后面。此外,英语注重形合,善用连接词,使用“Therefore”表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表达习惯,营造整体生态和谐。

例2:而现代的解释学要剥去这一层层的神秘色彩,寻找其“本文”和“深层意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用于剥去神秘色彩的工具,也是“现代”知识体系的熔炉铸造的,新的解释很有可能也是增加一层新的色彩而已。

译文:To seek for its “original text” and “underlying meaning”,modern hermeneutics should strip away these mysteries.It is by no means an easy matter,for the tools that we utilized to strip off mystery are also established by the modern knowledge system.The new interpretation is most likely to add a new layer of mystery to land worship.

中文表达习惯先做铺垫,再说重点,而英文一般把重点放在前面,因此,译者把“To seek for its…”这个重点信息提前,调整句子结构。其次,把其中的短句整合为长句,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译者做翻译首先要立足于中西方语言差异,中文善用短句,英文惯用长句;中文常用动词,而英文喜欢名词;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这些都是译者需要考虑的文化维转换,从而达到语言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4.2 文化维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的是双语文化内涵之间的传递与阐释,即源语和译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这些差异导致曲解原文的现象。因此,译者在翻译学术专著时,不仅要进行语言转换,同时还应关注目的语的整个文化系统。例如:

例3:他们的生活保障,就是他们的土地,这土地的富饶和贫瘠,就是他们生活保障水平的差异。

Their living guarantees are land,and the fertility or leanness of their land determines their standard of living,a hand-to-mouth subsistence in most cases.

由于中外农民状况差异较大,外国读者并不了解中国农民的状况,如果加上“a hand-to-mouth subsistence in most cases”英文解释,能够更好地帮助外国读者增进对此背景的了解,了解当时的中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只能糊口,勉强度日。译者运用“增译”的翻译手法,对其进行合理添加,即软性元素,自然融入目的语的表达中去,使译文读者能更精准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

例4:他们也因此被当地的市民称为“二世祖”。所谓“二世祖”,其含义就和“纨绔子弟”差不多。这是南方人流行的特有称谓,香港过去就把有钱人家的子弟称作“二世祖”,指光知道享福不思上进的孩子。

Therefore,they are nicknamed by the envious urbanites as “Er Shi Zu”,a popular term in the Cantonese,meaning someone who is good for nothing and lives off family wealth.

“二世祖”是粤语俗语,在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在此译者采用了汉语拼音,准确传达了原文所表达的中国现象;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明白“二世祖”所代表的意义,译者最后用“someone who is good for nothing and lives off family wealth”来补充。此外,译者还添加了一个词“envious”,这个形容词带有强烈的情感,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二世祖”在中国为人们所羡慕嫉妒的这样一个形象。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应着眼于两个文化系统进行转化,在单纯凭借字面意思无法充分表达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时,应适当进行补充,从而达到“准确”的翻译要求。

4.3 交际维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针对的是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换言之,除语言转换和文化内涵的阐释之外,译者还应重视交际层面上的转化,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实现。翻译学术专著的目的就是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受众能够理解该译本[13],能够从译本中了解到原文作者所表述的思想和观点。譬如:

例5:“非农化”概念之所以被强调,与改革开放以后“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有很大关系。

The coinage of the concept of “de-agriculturaliz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TVEs),referring to the market-oriented public enterprises under the purview of local governments based in townships and villages after China’s economic reform in the 1980s.

“乡镇企业”对于中国受众来说很常见,但是对于外国受众来说可能是一个“生僻词”,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会受到影响,造成交际意图受阻。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选择在句末对乡镇企业加以解释说明;此外,译文受众可能并不确定“改革开放”的时间,于是译者补充了具体时间,显化隐含信息,尽量减少译文读者的困惑,方便读者阅读,顺利实现交际意图,使译文读者的阅读效果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

例6:这就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中国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This is easily reminiscent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the Hukou System),which officially identifies a person as a resident of an area and includes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such as name,parents,spouse,and date of birth.

户籍制度对于外国读者所代表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户籍制度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实施,而且,实施的国家中户籍所包含的内容信息也是不一样的。译者考虑到如果只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那么读者接收不到原著作者的全部信号,只是停留在话语表面;因此,译者在此处把户籍制度的所指明确陈述出来,通过交际维转换尽可能把作者所想都传达给读者。

5 结 论

综上所述,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翻译活动必然随之增多,外国研究人员掌握相关中国学术动态,必然依赖学术译著。而目前学术翻译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术专著翻译质量不高,阻碍其对外传播。中国学术专著英译的独特性和严肃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项严谨而艰巨的任务,在翻译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问题,要想克服这些困难,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三维”转换理论对学术专著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在学术专著英译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汉英两种语言差异较大,在学术专著英译时,译者应当根据语言维转换的指导,以受众为中心,尽量避免中式英语,在翻译时要符合英文善于使用名词、长句、重形合的特征。

第二,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同,在一种文化下不需要明确说明即可以被读者理解的信息,换一个文化背景就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才可以被读者所理解,即通过文化维转换达到交际维转换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深入发掘作者意欲反映的客观事实,以外国读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包括显化原文隐含的信息、增加软性元素、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等。

第三,翻译的目的在于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术研究,这就是学术翻译的交际意图。不管是语言维转换还是文化维转换,都是实现交际维转换的意图的途径,译者在翻译时的适应选择都要充分考虑能否实现交际意图,如翻译目的未达到,那翻译工作都是徒劳。

猜你喜欢
外译译者交际
情景交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40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语言与翻译(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
阿来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