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辉
语文作业一直承担着这样的作用:检测语文课程教学效果,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为五四制初中,其中六年级正处于小初衔接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特点鲜明: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有些学生需要克服失落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在目前国家倡导的“双减”政策下,在小初衔接的特殊阶段,无疑对作业布置有更高要求,更需要教师融入智慧。
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我国不少学生形成和习得的仅仅是外驱型的浅层次学习动机,单一而机械的学习策略,淡薄的时间管理观念,以及低下的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环境调适和资源管理能力、自我评价和反馈能力[1]。小初学段衔接中,学生还习惯于小学老师细嚼慢咽的讲解方式,尚未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思考不足或较浅薄,不会合理有效规划安排时间,目标尚不够明确,还不习惯新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同学关系等,造成学习困境。语文作业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以上问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外部动机是指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外界的竞争与奖励以及他人的评价。内部动机指学习动力主要来自自身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和自我成长[2]。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上属于浅层次的外部动机,内部动机较缺乏且难以持久。能否通过有意思的作业来激发其内部动机呢? 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文言文预习可以打破常规方式,布置作业如下:学生自建小组,利用延时时间,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每个小组需自行钻研重要文言字词,弄懂每句意思,然后加入想象。课堂展示后,其他同学根据是否合乎原著、想象是否合理等进行评价。小初衔接段学生更注重自身发展,喜欢展示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也追求自我个性。这种作业更切合学生心理,激发其对文言文的兴趣。
小初衔接段的学生“孩子气息浓厚”,对低幼动画片、游戏等感兴趣。学完有关鲁迅的课文后,发现学生对于鲁迅有相当的距离感,故周末作业为:和家长共同观看纪录片《鲁迅先生》,了解伟人的经历与思想转变过程,交流感受与收获。还给学生推荐《典籍里的中国》、纪录片《苏东坡》、新闻节目《第一时间》等。另外,也会将“大圣的小宇宙”“耳朵里的博物馆”等微信公众号中包含文化常识的文章推送到家长群。总之,充分利用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
朗读作业也可改进:利用图书馆朗读亭或荔枝APP 等制作配乐朗读音频。在寻找背景音乐的过程中,在反复练习、展示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增加了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另外,利用假期要求学生通过配音秀等APP 进行配音或小组合作录制有声小说,学生互相欣赏点评。背诵可尝试配上相应的动作表情,“表演背”大大增加了乐趣。
西方研究学业成功的专家斯金乐(Pam schiller)曾指出,相对于为了获得外部奖赏的许诺或预期而从事学习或工作的外部动机,以求知欲(好奇心)为主的内部动机是真正支持儿童自主地投入学习的可持续动力[3]。正是在一个个基于小初衔接段孩子心理需求的有趣作业中,面对新事物、新任务,学生能更加从容,从而增强内部学习动机。
随着学段递增,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越发重要。相较小学,中学对此要求更高。很多小初衔接段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往往难以抵挡电子产品与网络的诱惑,故以上作业要求在家长的关注下进行,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自我评价和反馈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观察和监控,是学生自我导向并保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机制[4]。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刚脱离小学的学习环境,还更多地习惯于老师的安排规划和评价,时间管理意识较淡薄,更不要说对自我进行评价和反馈了。
为增强学生时间管理意识,设计了如下作业:自行设立一个小计划,每天5 分钟,由家长监督,持续时间长者由老师在班级给予表扬,如朗读、练字、听书等。学生从相对容易完成的小计划开始,逐步获得肯定,进而敢于挑战更大的任务。之后逐步提升到周计划、月计划等。复习时,学生先自我评估,后根据学习薄弱板块制订计划。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可使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状态有较清醒的认识,便于及时调整学习方式,促进自我成长。
生字词仍是小初衔接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为防止学生反复出错,应加强对错误的整理。教师指导整理错误的方法,学生利用零星时间自行整理,这个自我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突破了以往固有的形式,效果更明显,也能刺激学生,之后会逐渐注意听默写的课前准备,巩固基础。
学习环境指学习所发生的场域,它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物理环境如学习场所和学习设施,也包括主观感知的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等[5]。和谐的师生与生生关系可以促进学习效果。
在文言文方面可设计特色作业:准备小组讲解古文。利用延时时间,小组长安排调配,进行集体“备课”:利用文言工具书,通过上下文推断、讨论等方式明确重点字词含义及用法、文章大意、主要内容等。课堂上小组展示,其他同学纠错或提出疑问,小组回答。最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补充强调疏漏处。这种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协作与共同进步。
预备年级还进行了如下语文学科活动:学生自行组合、策划分工,根据规定主题形成杂志。各小组成员兴趣高涨,团结协作,努力挖掘材料,制作时各展所长,增进了感情,作品获得全校师生的充分肯定。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生生与师生关系,对促发学习内部动机同样有益。
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存在着较高正相关性[6]。目前,中小学学生多采用低端策略,高级学习策略运用较少。“双减”背景下,小初衔接段学生更要减少基于低级复述和记忆策略的“死记硬背”等低效作业。
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摘抄,但“好词好句”只停留于摘抄本,学生自身作文中很难看到,写作水平提升不明显。怎样才能让摘抄真正发挥作用呢?应该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语言情境,在语言实践中积累经验,这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均有好处,最终促进思维品质的提高。要求如下:每周一次,每次积累词语和句子各三个即可。同时思考:每个词语、句子究竟好在何处? 积累这些词句后可如何运用?
下面是学生按要求完成的部分摘录。
好词:
①暝色四合:意思是傍晚黑暗的天色从四周笼罩过来,形容日落时分天色将晚时的景色,与“暮色四合”意思相同,其很适合用来描写傍晚时分昏暗的天色,烘托气氛。
②涟漪:意思是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常用来比喻心里的细微活动、变化。如:我的心中泛起一丝涟漪。与“荡漾”意思相近。可用在描写触景生情,引发对往事的回忆时。
好句:
①“放眼望去,满是金黄的稻子,一阵风吹来,稻子们向我点点头,招招手,告诉我秋天的到来。”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吹过后的稻子,很有趣。我也可以改一改,如:满眼是黄澄澄的迎春花,一阵风吹过,花朵纷纷向我点头,藤蔓上下跳跃着,告诉我春天的到来。
②“她特别喜欢坐在场院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看着外婆庄重的神情,我也安静而虔诚地坐在她身边。” 句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高——小”,突出了外婆虽然平凡,但在“我”心中十分高大,爱着“我”,也更有画面感。我以后也可以用反义词来表达情感。
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摘抄过程中逐步加强思考,且有意识进行改写化用,“加工组织”意味增强,提升较明显。
为将摘抄效果最大化,还可布置创作QQ 个性签名、创作独特节日祝福语、自制书签等,促使学生直接或化用收获中的好词好句,也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
如今信息技术发达,还可借助信息技术来突破机械单一的学习策略。
诗歌鉴赏是中学学习重点,同时也是学生的薄弱点,小初衔接段学生更易感受到学习障碍。笔者尝试利用“问卷星”等方式调查了解学生课后的薄弱知识点,然后推送相关微课,未掌握的同学可及时弥补。如讲授完“解读古诗方法”后,通过问卷星了解到:42%的同学对“意象”概念不明,39%的同学将“意境”与“心情”混淆,为此教师自制“意象”“意境”等微视频,发送家长群,学生在家长关注下观看并做笔记,理解了两个抽象概念,能运用“解读古诗的方法”自行解读其他课外古诗。每次作业时间不长,但效果好,尤其有利于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多次学习。也可通过“共享云笔记”上传优秀作业,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学习。
对于班级学困生,默写等作业常要求将重点全都抄写,加重了学业负担。可利用极客大数据平台和“菁优网”APP 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产生个人专属错误题集,学困生只需重点强化薄弱字词即可。
总之,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围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智慧进行作业设计,才可能缓解小初衔接阶段衔接不畅的问题,有效补充课堂学习,形成从小学到中学依次递进和有序过渡的进阶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