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昌
“双减” 之实质,表面上看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整顿培训机构,而实质是化繁为简,浚其源泉,立足根本,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正轨,回归全面育人的主阵地——高质量课堂。高质量课堂关注课堂高质量学习,激发学生持久乃至终身的学习力,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质量学习“是支持学生深度建构、充分体验和完整理解的学习”[1]。深度建构、充分体验和完整理解这三个维度既互为方法,又互为目的,是一体多维的整体。要达成“完整理解”,我们主张“整课”教学。“整课,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主题开展包括新知教学和迁移运用等有着整体架构和教学的行为。整个行为过程包含设计、教学、巩固、拓展和反馈等相对完整环节所形成的闭环。”[2]“整课”的“整”,是指设计、教学和迁移的完整过程,即“对知识或能力从初学到准确、灵活运用,再到与学科知识整体的关联等一系列完整的学习过程,不是孤立或支离的教授或片段式的学习”[3]。这里的“整”,既指教师“教”得完整,也指学生“学”得完整,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巩固练习、迁移运用或建立链接,甚至在个人对学科情感上等完整的习得和熏陶过程”[4]。
“整课”设计和大脑的工作机制相符合。“思想以及学习都只能通过整体而存在,只有在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中它们的特性才会显现。”[5]“由于缺乏对这一知识领域的整体观照,他们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混淆。”[6]从“整课”之“整个行为过程包含设计、教学、巩固、拓展和反馈等相对完整环节所形成的闭环”这一内涵来看,其“作业”抑或是“练习”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的事项之一,它是“整课”教学过程中学习之内在的规定,而不是外加的,也不是附加的。学习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作业”,但作业或练习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这种对“作业”的看法充分地体现了“整课”视域下的学习观——全景视角下的能力培养。为达成高质量“整课”教学,并促进高质量学习和落实核心素养之目标,必然会对作业有着统筹安排和高质量要求,这是高质量学习的必然,也符合“双减”政策之精神内涵。
无论从“整课”之内涵还是“双减”之要求视之,作业设计都是教师备课中要精心准备的内容之一。然而,人们对作业尤其是课中随堂练习作业的重视还不够,安排比较随意,课外作业尤甚。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凭别人的推荐使用某种练习册或凭自己以往经验来决定选用某种试卷,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学段安排、学科规划和学理说明。这导致作业的瑕疵层出不穷,学生重复低效练习在所难免,师生及社会其他人士对此苦不堪言。这也是以往教师只重教而轻学生学的必然。对于作业设计,虽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考量,但主要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说明。
首先,认识作业的五种视角,即课程目标、教材单元、具体学情、学科规律和学习科学。教材单元、具体学情易于理解,但有的老师对课程目标当中的学段目标之内涵领悟不深,难易程度把控不准,对学科育人规律和学习科学这两个角度的认识尤其不足。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学科育人规律,更有其特殊的学习方式。学语文与学数学不同,其作业设计的考量也不同。例如在小学阶段,“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计算”在数学学习中有特别的意义。在作业设计时,如何考虑到学科育人特性是教师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当然,学科特性与学习科学虽紧密相关,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学习科学中如何将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学习当中来,指导学科作业设计,从而达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这一目的,这方面虽有一些研究和讨论,但具体的措施还需要更深入更持久的实践和总结。
其次,作业全景设计。对于随堂练习或是其他作业,老师大多只是在简单选用。但如何真正促进有效学习,则需要分阶思考、精心策划和科学设计。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温故与知新、内容与形式、数量与效用、部分与整体、基础与素养”等五组关系来进行思考,开展针对性设计。每一组关系,不是单一或固定的成对成组,而是为了表述的需要。作业设计需要整体考量这些要素,体现一种全景的观照。这五组关系必须放在上述五种视角的情境中来思考才会有实际的意义,作业设计才会具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从而达到“整课”之促进学习的目的。
最后,作业以评助学。作业之目的在于促进学习,然其功能还可用于评估。当然,作业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习成效。学习成效的评估方式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做习题、给分数或是打等级,方式简单,一目了然,易于区分。诚然,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个人的持续发展不能只囿于试卷或作业的完成情况,一次或几次优秀的等级是无法达到真正且全面评估目标的。如果我们通过作业反馈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对学习的态度以及能力的发展等隐性状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的成长进步,形成其学习的深层动力,这种整体的评估与合力比单一的等级评价对学生而言更能体现学习的生长性和教育的温暖度。
在“整课”教学视域之下,作业不仅仅是老师面向学生的学习与评估,还应有对教师教学的反思意义。换言之,作业及其设计连接着教师的教与学生学。我们不仅要通过作业来评估学生是否真正学会,还要通过作业来回望教师是否使用了最佳教法。这种双向审视,更具有教与学的互动与相长意义。
人脑作为最重要且极复杂的学习系统,它是如何学习的? 有哪些认知发展规律? 各年龄段有什么特征? 如何应对个体的先天差异? 课堂学习是一种角度,而作业反馈或许是一种更有效更直观的视角。作为教育者,特别是身在一线的教师,掌握了这些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方法,若再能熟悉“学习科学”中大脑是如何学习的,进而更有效地开展教和促进学生学,培养终身学习力,那将是学生学习莫大的幸福。教师这些能力的获得和由此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差距所在。
课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提升课堂质量、革新课堂模式一直呼声不断。在“整课”及教学的学习观和过程观里,教师必须深研学科特性,把握学科育人规律,引导学生开展包括过程完整、知识生成、方法构建、情感认同以及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高质量学习。而在这过程之中,作业练习是检验其成效的必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利用学生作业练习效果来反思自身的教学思想及其设计路径,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把握课堂教学规律以及学科学习规律。这种反思和修正无疑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整课”视域下,作业抑或练习是课中之事,是过程体现,是进阶反馈手段,是全景设计,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题背后之学科思想。要实现这一整体构建,开展“整课”教学,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明了整个学习过程该如何划分,哪些内容必须在课堂中落实,知晓哪些内容需要再设计,如何设计及时且有效的随堂作业,怎样利用作业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等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了“步行作业”概念。所谓“步行”,就是迈步向前,走向目标。“作业”是前行的每一个步印,是目标的分步轨迹,是思维发展的显性呈现,同向同步,紧相连,不分离。这一过程强调前行,注重实效,不落空虚。就如人登山,向上走一步,就上升一步,每一步都是进步。学习亦是如此。“步行作业”是“整课”学习的一部分,是思维过程的外显表达,体现了“整课”学习的过程观,而不是没必要非如此之意。把“作业”作为学习之过程,既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具体学科知识及结构的学习,又强调学科思维方法的发展;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质的根本要求和量的总数控制下,“步行作业”由“上一步”“这一步”和“下一步”三部分组成,结构浑然成体。在整体思考和规划之下,这三步既可有所侧重,也可单独设置。
首先是“上一步”。既然学习如登山、如前行,走过了,学过了,就是“上一步”。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计:一是巩固,即人们常说的温习已学的关键知识或易错内容,重在辅差;二是纠错,对没有透彻掌握的问题或错误的理解进行分析并给予纠正,关注基本思想,重在理解;三是变式,对同一知识变换表达或展现形式,强化运用,重在变通。
其次是“这一步”。立足当下,走好每一步,这是关键。当下所学新知,在教与学的前提下,其作业设计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一是知识结构。梳理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是深度学习重要的标志之一。“无论教什么课,务必要使学生理解这些科目的基本结构,这是使用知识、运用知识处理课外问题和事件或者处理日后课堂训练中遇到的问题最起码要求。”[7]二是强化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强调核心规律,注重本质特征。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含义和适用范围。“学习的概念越是基本,近乎定义,这种概念的应用范围就越广泛……因为‘基本的’这个词,其含义就是某个思想具有广泛而强有力的适用性。”[8]三是典型范例。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在知识关联结构中概念的适用范围,最能够解决哪类问题的例子。“这一步”重在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前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重构,面向全体,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
最后是“下一步”。如果说“这一步”是重“点”,那么“下一步”则重“面”。“面”有三个向度:一是横向的宽度。所谓横向的宽度,是指在不增减“这一步”所学内容难度的情况下,拓宽所学内容的运用面,避免知识和能力的单一和窄化。二是运用的妙趣。妙趣是学习的“兴奋剂”,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逸闻趣事”和“奇趣妙用”,这些内容无疑会增加学习的趣味,激发学习的热情。三是前后的关联。此处的关联,是基于教材和课标的延伸,不仅是知识的内部关联,也是内容的前后关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助力学生特优发展。此处的“下一步”还有特别的意义。整个“步行作业”的设计对教学进度“慢一步” 的班级和下一个年级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在结合具体学情进行修订之后完全可以续用,既能全面学习,又减少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
总之,“整课”视域之下,作业设计既关注点和结构,又关注过程和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具体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配合高质量的作业设计,着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达到高质量课堂和高质量学习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