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描写视阈下畲族哭嫁歌的深度翻译

2022-03-17 18:07许秀玲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畲族译本译者

许秀玲

(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福建宁德352100)

作为口头文学,畲族哭嫁歌具有诗性语言因素,兼具非语言(文化)因素。“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开始关注翻译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副文本具有协调(译)文本和语境(译语文化背景)之间的功能,其重要性日渐得到翻译界的重视。在实现非语言(文化)因素的表征功能(深度翻译)中,阐释人类学的深度描写理论可提供启示。因此,译者通过增添副文本(内文本和外文本)信息(深度描写),让译文读者在译本与译本背景的互动中理解和阐释畲族哭嫁歌文本(深度翻译)。

一、深度描写与深度翻译的阐释性与可通约性

(一)深度描写的阐释性

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最早提出“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的概念,主张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必须通过它才能接近或到达事物的本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在《文化的解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1973)中借用“深度描写”理论(“厚描说”),开创了阐释人类学的民族志写作方法。因此,深度描写理论与文化象征符号理论构成其阐释人类学的主要内容。①克利福德·格尔兹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文学译者阐释的对象是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在作者的阐释基础上形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作者被视为处于文化持有人的地位,其对文化的阐释是第一层次的阐释;译者作为民族志学者,在文本的基础上,在作者的阐释之上做出进一步阐释,也就是第二层次的阐释。②段峰:《文化视野下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173页。可见,阐释人类学并非把人类学研究视作观察行为,而是阐释行为。同时,格尔兹强调描写和观察方式的特定化、情境化、具体化。

(二)深度翻译的阐释性

美国文化学者夸姆·阿皮亚(Kwame A.Appiah)将阐释人类学的深度描写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提出一个新术语“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厚翻译”)。③段峰:《深度描写、新历史主义及深度翻译——文化人类学视阈中的翻译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90—93页。深度翻译是一种学术型翻译,就是以评注或附注的方式,将文本置于深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的翻译;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④K.Appiah,“Thick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awrence Venuti (e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0,p.427.因此,深度翻译增加翻译文本的厚度,而且通过评论注释、序言跋语、附录索引等副文本信息与翻译文本构成一个互动空间,让译文读者在译本与译本背景的相互作用中理解文本和阐释文本。①梁真惠:《〈玛纳斯〉翻译传播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270—271页。李小霞:《文化“走出去”语境中的翻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页。

(三)深度描写与深度翻译的可通约性

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在《作为深度翻译的跨文化翻译研究》一文中深刻分析深度描写,为阐释性与建构性提供了一种理解他者文化的途径。深度描写强调差异的精微描写,而非抽象概描,成为跨语言、跨文化翻译中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②梁真惠:《〈玛纳斯〉翻译传播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270页。深度描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深度阐释。深度翻译来源于深度描写,先天受其影响。翻译本身就是一种阐释,深度翻译的阐释由随文注释或评注承担。③蒋辰雪:《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深度翻译”探究》,《中国翻译》2019年第5期,第114页。深度翻译让翻译、阐释、描述弥漫于同一个空间。由此,格尔兹强调的深度描写正是深度翻译的阐释观,即深度描写与深度翻译在阐释的特性具有可通约性。基于深度描写理论的深度翻译不仅指增加翻译文本的厚度,而且是指通过评论注释、序言跋语、附录索引等副文本信息与翻译文本构成一个互动空间,让读者在译本背景的相互作用中理解文本和阐释文本。于是,副文本(para-text)后被引入深度翻译研究中。

二、畲族哭嫁歌深度翻译中的副文本阐释

“副文本”这一概念由法国文艺理论家热奈特(Gerard Genette)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④热拉尔·热奈特:《广义文本导论》,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选·批评译文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4页。它们是指环绕在文本以内——内文本(peritext)或文本以外的相关文本——外文本(epitext)或其他形式,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元素,而是正文本的延伸,为读者接受和阅读文本服务。⑤G.Genette,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1.前者包括书名、标题、序言、后记、注释、扉页、封面、插图、出版信息、致谢等;后者包括外在于整书成品,由作者与出版者为读者提供的关于该书的相关信息。⑥G.Genette,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5.除了作品内部的副文本外,还包括距离作品较远的“围绕文本的所有边缘的或补充性的数据”,如访谈、回忆录、广告、有关作者的传闻和名声等。⑦G.Genette,“The Proustian Paratexte”,Substance,1988(2),p.63.可见,任何围绕文本的语境均可作为一种副文本。⑧G.Genette,“Introduction to the Paratext”,New Literary History,1991(2),p.266.基于此,徐德金修正热奈特关于副文本的界定,认为凡是出现在印刷物的内部,所有内容(正文除外)均属于副文本,印刷物范畴之外出现的内容则不属于副文本。“副文本”是指印刷成书中不属于文本正文,环绕在文本(正文)周围影响阅读的语言学及图案要素。⑨王雪明等:《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为例》,《中国翻译》2012年第3期,第104页。王雪明将其划为文本外副文本,如目录、图解、附录、后记等;文本内副文本,如文本内出现的注释。这一划分与热奈特的主张相悖。客观而言,王雪明关于副文本的内文本和外文本的划分,建构在对热奈特、徐德金等关于副文本的界定修正的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模糊性和局限性。因此,李小霞对副文本的要素和范畴再次做出修正。其中,位于文本内部的副文本,涵盖作者、封面、标题、副标题、前言、序言、注释、跋、后记等。⑩李小霞:《文化“走出去”语境中的翻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页。位于文本之外的外文本,涵盖对译者的采访、访谈、书信、日记、海报、插图、广告等。⑪梁真惠:《〈玛纳斯〉翻译传播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270—271页。李小霞:《文化“走出去”语境中的翻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页。研究表明,这一理论上的界定对畲族哭嫁歌的深度翻译实践具有普适性,对民族典籍的深度翻译理论具有建设性。在深度翻译中,译者运用注释、评解、序言、文内释义、文外说明等方式,为译文提供文化语境,使读者能更充分地理解源语文。随着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勃兴,译者可在译本的电子版中插入超链接,关联到图片、音讯、影片、动画等支撑译本的素材,可以让读者对译本的背景有全面的理解。

(一)对深度翻译中的内文本阐释

从内文本中的封面、序跋、标题、记录说明、注释等着手进行阐释(深度描写),达至对畲族哭嫁歌的阐释(深度翻译)。

1.对深度翻译中封面和序言的阐释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在印刷、格式、字体、排版方面,非常考究。背封呈黑色,正封面底色呈灰色,装帧精美,配有福安市重阳节畲族歌会照片,可谓图文并茂。在每条(首)歌言收尾处,注明传唱者、采录者的名字,其他注释点缀其间,彰显《歌言卷》的典籍特色。译者借助深度翻译,在译著《歌言卷》的封面阐释中,通过复制其原著封面的典籍元素,彰显畲族典籍的文化品位。

应主编畲族专家钟雷兴之邀,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作序。国家民委领导的官方首肯和亲笔签名,权威民族出版机构(民族出版社)的官方确认,封面的装帧和排版的设计等,这些视觉因素增添读者对译本的亲近感,提升歌言的文化价值。

2.对深度翻译中的标题阐释

畲族哭嫁歌言中标题的深度翻译,系于英译者对译本的深度描写。将《哭母舅》标题译作“A Farewell to My Maternal Uncle”,在畲家文化中,母舅在家族中拥有很大的权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便于哭嫁歌的对外翻译传播,译者通过添加“maternal”一词,将“母舅”译作“My Maternal Uncle”①万兵:《试论畲族哭嫁歌的英译》,《英语研究》2016第1期,第68页。。在畲族家庭中,妇女的地位很高,在婚嫁等重要礼仪上,至今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文化痕迹。因此,在“母舅”一词的深度翻译中,译者通过深度描写,有意凸显其文化身份。

3.对深度翻译中的记录说明阐释

记录说明的深度翻译,系于译者对畲族哭嫁歌的深度描写。引如下:

畲族民歌(哭嫁歌)用畲语清唱,畲族没有文字,采用“汉字畲音”方法记录,歌中用国际音标注录少数畲语词的读音,大多数还是用汉字表意而不代音。除了各首标题外,歌中有些畲语词用汉语的同音字、近音字及仿造字代替,除少数汉语借词外,畲语词很多字读音和韵脚与汉语读法不尽相同,演唱时以畲语读音为准。②雷阵鸣:《畲族情歌选》,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畲族哭嫁歌在音乐调式、旋律节奏、曲式结构和音程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以《哭嫁妆》为例,按照当地民歌手的演唱,用简谱记录下来,有曲谱,有歌词,便于传唱。现录歌言、记录说明及其阐释如次:

阿叔罗!

一年三百六十天,阿叔罗!

今晡(1)不要讲啊,阿叔罗!

阿叔你心肝变有样(2),阿叔罗!

阿叔罗!

齐人(3)心肝都毛忖(4)我,阿叔罗!

妆头做来姐妹斗(5)衫衣,

莫杠(6)去别人楼里做面皮,阿叔罗!

阿叔罗!

养男是出头,

今晡嫁妆扛转来,阿叔罗!

养女买出头,

今晡扛去别人楼里做闹热(7),阿叔罗!

阿叔罗!

嫁妆古是(8)留楼好,

阿叔你莫扛去,阿叔罗!

(传唱者:雷全妹;采录者:钟伏龙)

附:记录说明:

(1)今晡:今晚。(2)变有样:变了心。(3)齐人:畲语,借汉字记音,大家。

(4)毛忖:不想。(5)斗:藏。(6)莫扛:别抬。(7)闹热:热闹。(8)古是:还是。

畲歌以畲语口语词汇入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译者抓住口头表演特征,包括演唱词(记录说明中词意的阐释)和音韵(一咏三叹——叠句和重复的运用——声响与回应,“阿叔啊”,类似《哭母舅》中的“阿舅啊”,《哭梳头》《哭穿裙》中的“阿嫂啊”,《哭阿父》中的“阿父啊”,《哭媒人》中的“媒人啊”),在清唱时,以畲语读音为准,追求歌词的音韵和谐之美。深度描写为译诗者在诗体选择、译诗语言、译诗节奏等方面提供一种暗示、一种认知,最终实现深度翻译的目标——以民歌(歌谣体)译民歌(歌谣体),译民歌(歌谣体)为民歌(歌谣体)。

4.对深度翻译中的注释的阐释

译诗者通过民族志的深度翻译(厚翻译),通过增加文化的注释,如婚嫁礼仪、哭嫁习俗等非语言因素,使得译诗读者获得对畲族歌言及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译者在译本的电子版中插入超链接,关联视频、视唱、英译字幕或民歌会表演活动的影像等多模态译本的素材,在英译《拜祖公歌》时,关注其中“上花轿”“留轿”“阿哥跪、阿哥拜”等具体细节的处理。

在英译“迎亲花轿进入新娘家厅堂,新娘大哭大闹,佯装不愿出嫁,哭诉别情”时,译者通过深度描写,实现文化的深度翻译(“厚翻译”)。①注译:When the sedan arrives in the bride’s hall, she cries her parting loudly, pretending not to marry herself to her lover willingly.Thus she won’t kneel nor bow on the parting ceremony.

在英译“(古是阿嫂)扛转来”时,英译者深度描写畲族婚嫁仪式,将其译作“It’s better to carry me in”。译者为译诗诗行的建构和措辞的选择寻求理据和参考。如,待到午后,轿夫和媒人再次催上轿时,新娘开始梳妆。待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与胞弟举行分灶仪式,然后,新娘入轿,神堂上放一桶水,意为“压黑火”。胞弟拉轿,扛“留轿”,花轿在厅堂上两进两出,意为“留风火”,最后抬轿出门。②注译:When the sedan-carriers and matcher urge the bride to mount the sedan again and again at noon,she begins to do up her bridal hair.After that, she will be led to the hall by her maternal uncle, and attend the ceremony for separating rice from her brother.Then, she mounts the sedan.The sedan goes into and out of the hall for two times, and her brother pulls the sedan to retain her.At last,the sedan is carried out of the door of the hall.

将“阿哥跪、阿哥拜”译作“He,my sweetheart,is kneeling,and bowing.O my sister”,译者必须熟悉畲族婚嫁仪式,否则,容易出现理解与翻译上的偏差。古时,畲家新婚流行走嫁,新郎迎亲,新人穿草鞋步行到男家,四男四女随后伴行。如今,新郎在自家等候迎亲。为了使译诗读者对畲族哭嫁歌深度理解,译诗者对其文化(非语言)信息进行深度描写,实现深度翻译。③注译:In the ancient times, the bridegroom welcomed his bride in person.The new couple walked to his home in straw sandals,followed by four boys and four girls.At present,the bridegroom waits and welcomes his bride in his nuptial chamber.

(二)深度翻译中的外文本阐释

英译者通过视频、视唱、民歌采风、英译字幕或民歌会表演活动的影像等多模态译本素材的深度描写,对畲族文化工作者、畲族民歌汉译者、通汉语的当地畲民(山哈)等的采风、插图、笔记,实现对哭嫁歌的深度翻译。

1.对深度翻译中的采风的阐释

在深度翻译时,英译者对畲族文化工作者、畲族民歌汉译者、通汉语的当地畲民等进行采风。如,在迎亲队伍中,有由夫家在出嫁前两天选取一位能歌善舞的男子作全权代表来女家迎亲的“迎亲伯”(“亲家伯”),有“迎亲伯”带的一位在女家设宴的厨师“赤郎”(或“大赤郎”),有畲村花轿迎亲的轿夫(“行郎”),还有媒人、伴娘(“接姑”)、陪同上路的新娘未成年的弟弟等。因此,“厅头排透厅尾转”,“都是别人楼里人”,指新郎家中的“亲戚、朋友”,在此译作“kith and kin”(亲戚)。按照畲族婚嫁风俗,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家住上几天,叫“做表姐”,与表弟们对歌,考察姑娘的对歌本领。临出嫁日,母舅照样扮演主角,临近傍晚出嫁的时辰,“赤郎”们冲进内房“抢”走陪嫁品后,新娘在母舅牵引下,坐上花轿。①注译:On most occasions,in the bridegroom’s row,there is a leading uncle,who is good at dancing and singing;a cook chosen to cook in the bride’s hut on the wedding day;sedan carriers,a matcher,bridesmaids,grooms-boys,and bride’s young brother boy escort.Maybe they are relatives and friends on the bridegroom’s side.Maternal Uncle is the kith and kin in her hut.He is the immediate kin by blood in the eye of She ethnic minority.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at the bride’s wedding.As is known,the would-be bride will stay with her uncle’s family,and practices the marriage lyrics with her cousins and boys above or under her age.On the wedding day,her uncle also plays a leading role.Towards twilight,the bridegroom’s cook and others rush into the inner room and“grab”the dowry.Then,the bride will be led by her maternal uncle,and will mount the sedan.

英译者通过深入畲族民俗村等畲族文化基地,对畲族文化工作者、畲族民歌汉译者、通汉语的聚居区畲民等进行采风;通过参加畲族文化节,如“三月三”畲族歌会的文艺采访,实现对畲族文化的深度翻译。

2.对深度翻译中的插图的阐释

在文化词汇的传译上,在《踏米筛歌》原文本中,“楼”与“兜”系畲语,译为“巢”;“寮”系畲语中的客家话借词,意为“住处”,可英译为“hut”(棚屋)。“寮”是居住在闽浙山区的畲民为了适应终年高温、潮湿多雨的特殊地理与气候条件,就地取材搭建的一种简易住房。②万兵:《畲族情歌翻译试析》,《民族翻译》2014年第3期,第61页。若疏于此,将“寮”权作“home”,畲族文化词汇的语境再现则会大打折扣。译诗者通过在电子文本里增加超链接,关联图片、音频、影片、动画、视频等,让异域文化读者从视觉、尺寸、大小、色彩等深度描写认知畲族文化器物等。这里,译者通过增添“寮”的文化信息——副文本(外文本)信息,译诗读者通过对深度描写的理解和阐释,实现深度翻译之目的。③注译:The term of“hut”in English version refers to the rough, and thatched cottages built out of earth, wood and tiles by the members of She ethnic minority.The ethnic inhabitants live in the bordering regions in the rainy and damp mountainous areas between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s.They live a primitive and simple life.

3.对深度翻译中的笔记的阐释

译诗者对于哭嫁歌——《唱花轿》中频繁出现的意象词“山”,如何阐释之,如何实现其深度翻译?请看:

女:八人回转铁茅山,喽罗打劫闹真天,

山头何寨毛敢转,山尾何路毛敢行。

八人住在半山中,思量泼路转回乡,

个生事情造成歌,祖公流传造来唱。④钟雷兴:《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789页。

畲族用语和演唱格调,洋溢着农耕文化的山林风味,与畲民的生活经验相应合。“山”是畲族住地的山,即东南丘陵一带的山区、半山区和浙中盆地,与西北的峻岭旷野、西南的高山深谷有别,所以其艺术的表现特点也是浏亮而委婉。

关于畲民迁徙史的记载,闽东方志较略,浙南方志较详。浙南畲族是从闽东迁去的,到清代,畲族主要分布在闽东,其次是浙南。因此,可从相关的笔记材料中,为绵亘在闽东与浙南之间的“山”的翻译找到理据,如《清稗类钞》内容兼及民情风俗和古迹名胜等。关于民情风俗的资料,可补正史之阙,极具重要的参考价值。译者通过在电子文本里添加超链接,将从笔记文字材料中涉及的图片和“山哈”居住的山村图片加以链接和关联。

三、深度描写与畲族哭嫁歌深度翻译的理论探索

在畲族传统情歌的英译中,原味的情歌具有谨严的韵律,最理想的目标是以诗(民歌)译诗(民歌),译诗(民歌)为诗(民歌)。在畲族哭嫁歌的英译中,当探索良策,绝不回避相关的译学思考。

首先,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的译本,由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构成。①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39—46页。副文本参与正文本意义的生成与确立,有助于译文读者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原文本信息,深化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深度描写理论催生以(非语言)文化阐释的翻译方式为重的深度翻译理论,给译诗读者提供表演的文化背景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译者通过增添注释(深度描写),使英译本成为“厚翻译”;通过对哭嫁礼俗等进行深度描写,达到再现其文化表征功能的目的(深度翻译)。

其次,反思副文本对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反哺。为了立体、多维再现其原味,无限趋近其艺术本质,通过借用深度描写理论阐发深度翻译理论,在译本中增添注释、标题、演唱说明、插图、笔记等副文本(内文本、外文本)信息,对原文本文化(非语言)信息进行深度翻译和阐释,为英译本的传播和接受提供借鉴。在畲族哭嫁歌的内文本中,可以从其中的记录说明阐释中获得暗示,在其英译诗体的选择中作决定;从标题翻译与阐释中获得暗示,在其译诗语言的选择中作决定;从注释阐释中获得暗示,在其译诗文化的认知中作决定。在外文本中,可以从其中的笔记阐释中获得深度理解,在其译诗意义的构建中作决定。

最后,研究者通过增添副文本,从复制原文本封面的典籍元素,彰显畲族典籍的文化品位,增强其译诗文本在国外市场中的社会声望和学术影响力。从对序跋的阐释中,凸显畲族哭嫁歌的汉译者(原著畲族作者)的民族血统和名字,让其英译本闪烁着原文本的典籍和尊贵的荣光,让世界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经典,让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实现原文在源语文化中所实现的同样的功能。②Sus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1990,p.8.

译者就是文化学者,译者就是作家(诗人)。畲族哭嫁歌翻译在实现文化(非语言)因素的表征功能中,从民族志转写(翻译)现状出发,探索深度描写与深度翻译理论的可通约性;通过对其原文本文化(非语言)因素的深度描写,通过增添副文本,参与正文本意义的生成与确立,构成一个文化互动空间,让译文读者在译本与译本背景的相互作用中深度理解与深度阐释原文内容或文化内涵,借此实现译文读者对原文本的深度翻译。

猜你喜欢
畲族译本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畲族三月三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畲族民歌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