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先、苏轼寄赠词的交际功用

2022-03-17 18:07陈力士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投寄第一人称

陈力士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何为寄赠词?一般而言,在词的题序或正文中指明赠送、酬答、唱和、寄赠,将词用于交际与赠远的词,叫作寄赠词。寄赠词,以文字形式将写好的词寄给友人,扩展了词的交际功用,同时弱化了词的曲乐和现场演绎效果,呈显了词体案头化发展的苗头。经由张先到苏轼,赠寄词赠远的交际功用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一、词用题序:从张先到苏轼的寄赠词

在词中第一个大量使用题序的词人是张先,他165首词中有65首有题序,占了其词的39.63%。苏轼350首词中有263首用了题序,占了其词的75.14%,在词用题序的数量和比重上,较之张先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先词用题序,增强了词叙事的真实性,情感表述更能打动人,文人、士大夫身份入词,酬唱送行词中多了一些歌美政和颂才德的内容,词呈现出以美政教人的诗教功能。

苏轼词的题序在文字数量上明显比张先增多了,在交代创作背景、原因、介绍创作意图上比张先更为详细,士大夫间的交往得以记录,词之纪实性、士大夫身份入词的意图更明显。依《全宋词》统计,苏词在题序中指明赠送、酬答、唱和、寄赠之词有84首,其酬赠和所寄对象有55人有姓名或身份可考。苏轼有题序之词,明确指明或可考证出酬赠寄远对象,且词作超过两首的情况如下:为杨元素作8 首,为苏辙作5首、为徐君猷作4首,为苏坚作4首,为赵晦之作3首,为述古作3首,为许仲涂作2首,为孙巨源作2首,为侍女胜之作2首,为袁毂作2首(一序),为周豫之舞鬟作2首(一序)。

诗之题序客观记录生活的手法和赠寄诗以诗代书简的交际功用,在宋词中得以运用。张先词酬赠词用题序,多用于现场交流,较少用于赠远。苏轼则有较多数量的词用于赠远,扩张了词的交际功用。

二、由当面互动向文字投寄推进:张先寄赠词的交际功用

在歌词盛行的北宋,词之佐酒添欢、浅斟低唱之应歌属性,决定了词对音乐的依附性,词一般不离开特定的音乐场。词之应歌属性决定了具有交往性质的酬答词、赠送词、唱和词一般都是在筵席上完成而后赋予歌唱,而寄赠词则远离了音乐场。明确的寄赠词,是在题序上标明了投寄对象的。寄赠之词离开了音乐场,其音乐性被弱化了,而文字交流则强化了。可以说,寄赠词将词由当面互动为主的近距离交流方式拓展为以文字投呈为主的远距离交流方式。

考察《全宋词》,在张先之前及其同时代词的题序中只有陈亚《生查子·药名寄章得象陈情》一词出现了“寄”字,并标明了投寄对象,这是偶然的现象。而在题序中多次出现“寄”字、自觉创作投远词是由张先开始,由苏轼发扬壮大。

题序中出现“寄”字的,张先词有5首。考察张先题序中出现“寄”的五首词,其中《惜双双·溪桥寄意》(城上层楼)①附《惜双双·溪桥寄意》:“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还在高高处。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弦寄语。相望恨不相遇,倚桥临水谁家住。”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0页。为传统的呈现爱情为主的伤远念离主题,《木兰花》(去年春入)②附《木兰花》(序):“去春自湖归杭,忆南园花已开,有‘当时犹有蕊如梅’之句。今岁还乡,南园花正盛,复为此词以寄意。”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5页。为一般的感时伤春主题,这两首词皆可视为一般的感怀词,它们无明确的投赠对象、无主动的投寄意愿,不属于寄赠词;而《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西江月·赠寄》《塞垣春·寄子山》(野树秋声)三首有明确的投寄对象和投赠意愿,为寄赠之词。

张先在词的题序中标明投赠对象,用词向对方表心意的意图比较明确,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心意:一是对对方遭遇的同情,二是对对方的称颂。

其一,寄远呈同情之意。看张先的《塞垣春·寄子山》:

野树秋声满。对雨壁、风灯乱。云低翠帐,烟销素被,签动重幔。甚客怀、先自无消遣。更篱落、秋虫叹。叹樊川、风流减。旧欢难得重见。 停酒说扬州,平山月、应照棋观。绿绮为谁弹,空传“广陵散”。但光纱短帽,窄袖轻衫,犹记竹西庭院。老鹤何时去,认琼花一面。③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页。

沈邈,字子山。据吴熊和、沈松勤校注的《张先集编年校注》《塞垣春·寄子山》这首词是“仁宗宝元二年(1039)寄沈邈作”④[宋]张先撰,吴熊和、沈松勤校注:《张先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沈邈在扬州平山堂的时候钟意于色技出众的营妓温卿,离开后对温卿念念不忘,为其作了《剔银灯》两阙,其中有“那堪更酒醒孤棹。望千里长安西笑。臂上妆痕,胸中泪粉,暗惹离愁多少。此情难表。除非诗、重相见了”的离愁别恨之表述。⑤该句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吴熊和、沈松勤校注《张先集编年校注》第6页的内容。张先这首词的上片写秋景怀远人,“叹樊川、风流减。旧欢难得重见”——回应沈邈之离情词,写出了沈邈不能与温卿之实情,聊表理解、同情其遭遇;下片忆昔望今,回顾了沈邈与温卿才子佳人筵席之乐情,“老鹤何时去,认琼花一面”——追问沈邈何时能够回来与温卿相聚。整首词表达了对沈邈的同情与关心,但总体给人感觉是在和沈邈《剔银灯》之词,在代沈邈言情。该词不太注意作者主体的抒怀,一味描摹情形,保证了词之抒情性、可歌性,而忽视了投寄双方的情感交流。该词呈显了寄赠词的萌芽状态。

其二,寄远呈称颂之意。看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和《西江月·赠寄》:

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易镇梧台,宣条期岁,又西指夷桥千骑移。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须知。系国安危。料节召、还趋浴凤池。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素卷书名,赤松游道,飙驭云軿仙可期。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⑥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6页。(《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肃肃秺侯清慎,温温契宓知诗。能推测隐救民饥,况乃义方教子。宪府两飞鹗荐,士林竟赋怀辞。天门正美可前知,入侍钩天从此。⑦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3—84页。(《西江月·赠寄》)

赵抃,字阅道。据《张先集编年校注》注,《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赵抃自成都还京,将赴越州任时”⑧[宋]张先撰,吴熊和、沈松勤校注:《张先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页。。词的上片赞政能,称赞了赵抃在地方上辗转任职,皆尽心尽力,政绩不凡,“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称道了赵抃的治理能力和不辞辛劳的为政之态度,“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甘棠翠荫”暗赞赵抃布民于德泽,“春晖”暗指民众受其政惠;下片赞德行,“系国安危。料节召、还趋浴凤池。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写赵抃归京佐政,一心为公,道出其匡济之愿,“素卷书名,赤松游道,飙驭云軿仙可期。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写赵抃不为名利,愿功成能够退隐湖山,称道了其高洁之志。《西江月·赠寄》所寄何人不祥,但观其词,内容和《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基本一致,为称颂才能德行之词,“肃肃秺侯清慎,温温契宓知诗”——称道了对方温雅端良,“能推测隐救民饥,况乃义方教子”——称道了对方有仁有义,“宪府两飞鹗荐,士林竟赋怀辞。天门正美可前知,入侍钩天从此”——指出对方因才德行出众,得御史推举,进而得以进皇宫、佐天子。

这两首词同样有赞赏友人之意,而无交流胸臆之心。两首皆为呈颂之词,以歌功颂德为主,类似柳永的都市投献词和其他词人的圣颂之词。比较而言,圣颂词措辞庄华,而张先寄赠呈颂之词措辞平实;柳永是呈献之词,有以词歌显才、以词干谒的意愿,张先是投寄之词,有投远和交友的意愿。

总之,张先的寄赠词,有明确的投寄意愿,由此在形式上用题序以标明。张先的寄赠词多从对方入手,有理解、赞赏友人之意,有情感投映之举,而缺胸臆交流之实。受到词演唱之现场性、公开性的束缚,张先寄赠词胸臆的抒发、情意的书写隐去自我,交流呈单向性。不管怎么说,从形式和主观意愿上,张先有题序之寄赠词,推进了词由当面互动的交流方式向文字投寄的交流方式拓展。

三、由单方陈说到双向陈情:苏轼寄赠词交际功能的强化与词体案头化发展的苗头

苏轼有10首词题序中出现“寄”字,10首皆为寄赠词。苏轼的寄赠词除了在题序上点明寄远或标明寄予对象外,还在词中加强了叙事,加入书信体式的第二人称交流叙事,或第一人称的表意抒怀。苏轼的寄赠词,词代书简,进行了作者与接收者双向情况的表达与交流,词之交际功能得以强化。苏轼有题序的寄赠词,其情感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大致包括以下三种。

其一,颂才德、宽友心,书信体式的第二人称交流叙事。苏轼和张先一样,在寄赠词中称颂友人,如《菩萨蛮·有寄》:

城隅静女何人见。先生日夜歌彤管。谁识蔡姬贤?江南顾彦先。 先生那久困,汤沐须名郡。惟有谢夫人,从来是拟伦。①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04页。

《菩萨蛮》有寄孔周翰,据《苏轼词新释辑评》解,该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月,东坡时年42岁。是时,孔周翰守密州。东坡去徐州”②朱靖华、饶学刚等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406页。。该词大量用典,上片称赞孔周翰的高风流韵,“城隅静女何人见。先生日夜歌彤管”——化用了《诗经·静女》的诗句,“先生日夜歌彤管”表面上指孔周翰对“城隅静女”高节的仰慕,实际上是对孔周翰追求高节的赞扬。“谁识蔡姬贤,江南顾彦先”——化用典故,赞扬周翰为江南的“顾彦先”,是蔡文姬的知音,能赏识贤才。词下片安慰周孔翰莫因不得志而太过感伤,“先生那久困,汤沐须名郡”——说孔周翰所守的密州不是天子沐浴斋戒之封地(无“人和”的优势),并非名郡(无地利的优势),由此困厄不达是必然的;“惟有谢夫人,从来是拟伦”——只有谢道韫之风韵神采才能可以与(你)周翰相比拟,宽慰孔周翰,认为他才德出众,不得重用也不应过于感伤。

这首《菩萨蛮》“先生”一词用了两次,词中的“先生”可作第二人称解,如书信体第二人称交流叙事一样,想象对方就在眼前而展开言说,整首词大概传达了这样的意思:(上片)孔周翰你呀追求高风亮节,文韬武略,(下片)即使守困厄不显达你也不应太难过,因为你的才德是他人所不具备的。

张先寄赠词中的颂才德,为一味美赞对方,如公家语一般,私情交流的味道不浓,交流呈单向性。而苏轼寄赠词中的颂才德是为了宽慰好友,友人的处境和宽慰之意在词中呈现了出来;第二人称的叙事,有友有己的就事交心,使得情感交流具有双向互动性。

其二,两地时空穿梭叙述表想念,书信体式的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苏轼的一些寄赠词通过忆交情,道别后的低落和对方的感伤,来呈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如:

江神子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①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9页。

永遇乐 寄孙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滩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②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02页。

《江神子》为寄予朱寿昌(字康叔)之词。据《苏轼词新释辑评》解,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东坡被贬黄州将近一年。与鄂州太守朱寿昌书信密切往来。是年十二月大雪,非常怀念朱寿昌,作此词以慰问之”③朱靖华、饶学刚等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653—654页。。词的上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雨雪后,自己的孤寂之感;下片转用第二人称叙述,从对方入手,“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此刻你应在宴请客人,手举着梅花,想起了在黄州的陶渊明我(苏轼)。该词在自己与友人两地时空的穿梭叙述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永遇乐》为寄孙洙(字巨源)之词,苏轼离开海州时与孙巨源宴别于海景楼,两人又在润州相聚,至楚州才分别。词的上片用第一人称倾诉,写自己的别情和今思,“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回忆宴别时候的不舍,“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无寐”——写别后孤寂与思念。词的下片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二人称言说,设想相聚的情形,想象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今朝有客,来从滩上,能道使君深意”——苏轼憧憬自己能与孙巨源相见,诉说彼此深情厚谊。“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现实是不能相见,就让淮河之水带着为思念的泪水,经海上,流到海滨地区,让孙巨源(你)知悉。“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巨源在哪,于宫中值班,孤寂一人,望着廊月,巨源你也应该还记得我们彼此的友情。该词在今昔交错、两地时空穿梭的叙述中,呈现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两首词皆诉说自己用第一人称,设想对方用第二人称,情感交流呈双向性。

其三,溯过往展未来、抒怀言志,第一人称交流叙事。苏轼有些寄赠词,用第一人称叙事,诉过往交情、展望未来,抒怀抱、言志向,如:

八声甘州 寄参廖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④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7页。

水调歌头

公旧序云: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尔。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①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7—280页。

《八声甘州》是苏轼离开杭州时呈寄给僧友参廖子之词。词的上片写不忍告别,“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不用参廖子来相送,友情自在彼此内心;苏轼用了钱塘江潮水与风的关系来喻说,风有意卷潮来而无心送潮退,有情相送、忘情而归,实则无情,彼此有情,又何必相送;“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回忆与参廖子在钱塘江西兴渡头一起度过了许多个黄昏,“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两人一起谈古论今,参机悟人生,有谁像苏轼(我)那样,能白首忘机,可以与僧友参廖子(你)倾心交流;词的下片话别,“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也曾多次在西湖边相聚,“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参廖子与苏轼(“我”)志趣相投、实属难得。“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约好了等苏轼“我”退隐之后,还在一起谈诗、参禅、论道。“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不要因为我的离去而泪洒衣襟。整首词贴心而谈,溯过往交情、展望将来重逢,同时表露了自己归隐之志,情真意切;该词继承书信体第一人称交流叙事之功能,表情达意呈双向性,挖掘了词体交远之功用。

《水调歌头》题序中交代了词的创作背景,苏辙作了一首《水调歌头》,表明了“以不早退为戒”的低落感伤之心意,苏轼觉得其词意太过悲伤,于是和了这首词,宽慰苏辙。词的上片用第三人称叙史事,论“不早退”;“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言史,谢安有功成身退之志,然而却抱病回京,继续劳碌于政事,“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发论,谢安受困于轩冕,归隐之志未能实现,空留遗恨。上片意在借史言己、溯往说今,指出现实的种种束缚导致(苏轼)自己不早退。词的下片用第一人称述怀,言“退而相从之乐”“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设想早退情形,尽早做好早退计划,回乡路上可走走停停,流连于名胜佳迹,“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设想相从早退,兄弟俩同饮同乐、醉酒相扶、作诗相和、忘却烦恼,“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甘当胸无大志的庸人,不理会世人的眼光。下片意在展望未来,安慰苏辙,尽早做好相从而退之计,某一天真退隐了,兄弟俩人能够相从而乐,想想也是美事。整首词通过谢安困于轩冕的类比,说明苏轼(苏辙也一样)不能早退的现实况遇,并在“相从早退之乐”的憧憬中,让未来充满期待,进而宽慰苏辙,对于现实不应过分感伤。该词通过序陈述交流动机,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转第一人称抒怀的手法,在历史事实、现实遭遇和未来期望的诉说中,抒怀言志,进行了心灵交流。

四、结语

张先有题序的寄赠词拓展了词的交远功用。张先的寄赠词多从对方入手,有理解、赞赏友人之意,有情感投映之举,而缺胸臆交流之实,其胸臆的抒发和情意的交流呈单向性,寄赠词之寄远交流功用还没开发出来。而苏轼彻底将寄赠诗的交际功用引入词中,加强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事,在词及题序中注重双方情况、情绪、情感、胸怀或志向的陈说与交流,将张先的单方陈说发展为双向陈情,实现了寄者和接受者情志的双向交流,寄赠词的寄远交际功被开发出来,寄赠词彻底成熟。

寄赠词远离了当面歌唱,仍保留了音乐体制;词的文字功能得以强调,音乐功能稍被削弱。这种以词代书简、注重文字、削弱音乐场效应的行为再进一步发展,词之曲乐彻底流失,词也就成为案头文学。苏轼的寄赠词暗藏着词体案头化发展的苗头。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投寄第一人称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阿育陀耶:旅程无处投寄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您”字小史
你和您
答读者问
本刊启事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