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考改革“双减”行稳致远

2022-03-17 18:00程敬荣湖北省孝感高中
教育 2022年27期
关键词:科目双减考试

程敬荣 湖北省孝感高中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中高考改革与其协同推进,两者才能上下贯通、左右关联,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考试评价的协同。本文从深化中高考改革的角度出发,谈谈对于“双减”工作的支撑问题。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现行高考机制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需要深化高考的改革。高考改革做好了,可以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高考的改革和完善,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育质量的评、高校的“招”都具有决定性意义。教、学、评、招的协同配合与发力,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唯分数论”倾向。

考试招生制度既是教育制度,又是社会管理制度,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部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涉及教育领域,更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因此要稳步有序推进。

一、高考改革应秉持的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高考改革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好、品德修养美、奋斗精神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把促进公平、保障公正和提升质量作为高考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注重宏观调控,健全体制机制,保障高考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为人民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充分彰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天赋和潜能。通过高考政策的引导,让每个学生的天赋特长、学习兴趣、考试科目、学习研究、生涯规划、事业平台尽可能地统一起来,发挥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四是提升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既有利于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又有利于造就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不能搞“一刀切”式的统一要求,也不能过分地“补短”,而是达到基本素质之后的充分“扬长”。五是科学高效。增强学生选择权,促进高校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高考科目设置上尽可能地做“减法”,突出核心学科和学生的核心能力,把相关度不高的高考科目坚决减下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确保高考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

二、高考改革的重点:推行技术性和学术性两类高考模式

(一)实现两个分开,精减高考科目和考试内容

首先,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区分开。学业水平考试由省、市命题统一组织进行,决定高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合格毕业的水平,合格率应控制在95%左右。对于完成三年高中学习且十三门学科中有十门以上合格(语文、数学必须合格)的学生应该认定为合格毕业生,颁发统一的毕业证书;对没有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应提供补考的机会,达到合格水平后及时补发毕业证书。同时,要把学术性高考和职业类高考区分开,在高考前的备考中,特别是高三下学期,应该按照学生不同类别的高考需求,采取不同的复习备考方式,两类高考都需要根据不同类别高考的要求,制定规范化、精细化的复习备考计划并严密组织实施,切实保证两类考生复习备考的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对于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同学要分类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和相关职业院校、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好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为其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在实践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还是信度与效度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参考意义不大。

要尊重和信任学校和学生,相信达到合格水平的高中毕业生,都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能力和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无论他们是进入职业院校,还是研究型大学,或是就业,都具备了充分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条件。

下面笔者重点谈谈当前备受关注的学术性高考改革的问题。

无论是必考科目还是选考科目,所有学科的要求总体上是“学的太多、太杂、太旧、太难”“考的太多、太宽、太难”,没有把保基本的“必考”和扬特长的“选考”真正区别开来的“一刀切”式的高考,是学生负担沉重的两个主要原因。在规范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上,减少学术性高考的考试科目,特别是把大多数省份使用的“3+1”四门必考科目减少为语、数、英三科,甚至语文或者国学、数学两科。两门选考科目的数量不变,选考科目可以是高中阶段所有学科中的任意两门,也可以再次选考语、数、英中的一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特长在高考中的权重,不仅能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而且能突出选择性学科的分数设置在高考成绩中的比重,既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又有利于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同时高考科目由六科减少到四科或五科,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将明显减轻,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优势才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如果把高考科目设定为国学+数学+自主选择性学科一门,简单来讲就是“国学+数学+选学”,高考只考“三学”即可,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规范考试内容

从中高考命题改革入手,让超标学习、重复练习、机械训练等学习行为在考试中无所作为、无“用武之地”。必考科目的命题做到严格控制难度和范围,最好是“不超考纲、不超课标、不超教材”,每道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影子”和相关应用场景,克服考得“太宽”的弊病,广大中小学生就不必在这些科目的教材、课标、考纲之外去进行大量的“刷题”和“培训”,由此,必考科目学习负担的减轻是显而易见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教学会降低教学质量,事实上,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过度学习的现象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近视率居高不下、心理疾病频发等几乎成了顽瘴痼疾,很多知识陈旧、强制性的死记硬背,不仅没有实质性意义,还贻误了学生特长与潜能的发挥。也许有人会担心必考科目的考试难度和范围的规范会使其缺乏区分度,很多学生都会得到高分,甚至满分。这个担心也是多余的,首先必考科目不可能都是高分或满分,即使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区分度不够大,还有选考科目,而这种区分对于人才的分层更有价值。

选考科目通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适当提高这些学科考试的知识范围和难度,或者直接通过相关学科的科技前沿领域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不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负担和压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其创新能力。对于增强其追求卓越、超越他人、超越自我的创新创造精神与能力、成为相关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也是大有裨益的。客观地说,“双减”也不是完全消除学习的负担和压力,而是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压力以及无效的负担和压力“减”下来,精准地做好高考内容改革的“加减法”,就是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可以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既精减高考科目,又规范考试命题,双管齐下,“双减”才可能行稳致远。

(三)高职技能高考和免试入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使命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一方面是国家科技兴国、制造强国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系统化人才建设的需要。它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实行的高职入学和学术性高考同步考试、同步划线招生,在统一划线录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分数线往往很低,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学生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是不利的,这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也让人们对国家高职教育资源产生“低人一等”“先天不足”的印象。高职招生实行单独考试、技能高考和免试入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按照不同类别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安排相关学科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察,考试的科目不宜太多太难,体现高技能人才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素质即可,体现兴趣导向、特长导向和发展导向的价值观。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面试录取和免试录取也是完全可行的,学生入学之后,按照大类开展教学和职业培训,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之后,根据学生的天赋、特长和兴趣确定更加具体的职业方向,进入更加专业化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与职业训练,为其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与个人特长相统一的高技能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只有切实破除“五唯”,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搭建好各类教育的“立交桥”,完善普职融合融通的政策保障机制,才能真正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是更多拥有高技能潜质的人才乐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康庄大道。

(四)建立特殊学生的保送机制

保送生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给特殊人才成长的一个通道,是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多元评价选才的体现。保送生制度实施以来确实选拔了部分优秀人才进入高校学习。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自由裁量权大,存在暗箱操作,保送生政策执行不甚规范等问题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多地早已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且在高考加分等照顾性政策上一再收紧。加分、保送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范围也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应巩固和完善特殊学生的保送机制,建立起特殊禀赋学生的特别培养体系,让保送政策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公正、公开、透明,让真正具备“特异功能”的学生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专心致志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成为国家特殊的、宝贵的“天才”资源,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高考改革的预期:给天赋异禀者提供了成长空间

首先,高考改革到位后,就会深刻改变“什么都学,什么都考”的现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由于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学科的权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会显著增强。

其次,有利于特殊人才的成长,民国时期的许多大家都是不拘一格的教育成长环境造就的,沈从文小学没有毕业,胡适却把他推到中国公学的讲台上;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考了15 分,因为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破格录取;钱伟长虽然文科类成绩非常优秀,但数理化方面却出奇的差,物理曾考5 分,最后却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强基计划方案陆续发布,“强基计划”重点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学科拔尖人才进行选拔。在招生环节除了参考高考成绩之外,还引入了15%的多维度评价,给那些偏才、怪才、能才脱颖而出的机会。这15%的多维度评价的招生办法,能让高中学校逐渐调整自己的学生培养模式。

人无完人,用人要用其所长,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应该给偏才、怪才提供成长空间,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领跑者。

2022 年1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进一步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推动教学、评价、考试、招生各环节有机衔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深入实施强基计划,着力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完善职业院校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强基计划才刚刚开始,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它展现出的招生选拔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的变化,将对未来基础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双减”不是放松学业要求,更不是降低育人标准,而是要“提质增效”,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落实“双减”,须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命题方向与“双减”政策相吻合,让考与学相匹配。

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和“分分计较”的困局。只有进行考试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由此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深入,高考必将从“标配”时代进入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

猜你喜欢
科目双减考试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