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2-03-17 18:00廖彬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学
教育 2022年27期
关键词:核心情境素养

廖彬 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学

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学业质量,这两方面的有效落实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修订后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学、评、教”提供了具体依据。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来说,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可操作性的核心素养体系,教师要深刻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兼顾地理学科本位,健全学生人格,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将深刻影响高中各学科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变革。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地理思想、地理知识等,它具有动态性。在不同学段,地理学科素养也是不同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是:要考虑学生的高考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根据当前高考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学生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分析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地理问题,养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世界观。

在核心素养的构成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基本理论、原理为基础,这就要求他们要有主动学习地理的意识,面对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高中地理核心能力的形成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地观念、核心地理方法和技能、核心地理知识等。学生要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描绘和阐述地理现象、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高中地理中的核心素养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的核心,它包括许多方面,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特点。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教材中的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中的一大亮点。新版地理教材是在新课标使用背景下编写审核的,其内容体现着地理核心素养。

(一)人地协调观的体现

在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待环境,这一观念成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条主线。人地协调观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对人造成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相处。其中,教材中有许多具体的案例能综合体现这三个方面。

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上,人教版的教科书中有许多知识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中的“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南极冰山中人类做了哪些事情解决了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教科书中注重人地协调、关注人地关系的知识有很多,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理念,了解如何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矛盾。教材中有许多具体的案例,这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地关系,在不伤害自然价值的前提下获得文化价值,实现双赢目标。

(二)综合思维的体现

综合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运用综合的观点,养成思维的意识,在看待地理事物时,能从综合视角来分析,了解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阐述和解释地理事物发生的原因、过程,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地理环境的特点,在看待地理问题时会运用辩证的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可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地方综合、时空综合、要素综合,这三个方面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都有充分体现。例如,教材中的自然灾害、植被与土壤等,这些主题虽然从内容上看属于地理要素,但各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能够综合体现地方、时空、要素三方面。

教科书中的综合思维有着递进性的特点,这三个要素是螺旋式上升的。例如,在“土壤”中,先论述了土壤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地理事物、时空变化的特征也能从中展现出来;最后论述了土壤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类型,展现了地理环境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教材中通过问题研究这一形式渗透综合思维,向学生提出许多相关的问题,让他们从多角度分析地理现象和事物,能在看待人地关系问题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中设计了“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农民工这一群体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三)区域认知的体现

区域认知是指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提升思维能力,是学生认识这一现象的基本方法。地理环境丰富多样,区域类型复杂。学生拥有良好的区域认知能力,能够很好地观察地理现象和事物的空间格局,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认识区域,如区域关联、区域比较,能对区域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评价。

区域认知在探索空间规律、空间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此目标可通过空间区域的维度来实现,这种方式在教科书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人教版的必修一是对自然地理的探寻,必修二是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探寻。教科书中的这些知识阐述了它的形成元素及区域特性,学生可从区域视角了解地理问题、地理要素的演变和空间格局。教科书中人口的分布、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交通运输布局的分布,这些都能体现区域认知的要求。

(四)地理实践力的体现

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地理实践力指的是学生在调查、考察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行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带领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地理世界中,让学生从中感悟、体验、观察地理问题和现象,与其进行互动,从而锻炼自身的能力,提升责任感和情怀。

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充分体现了地理的实践性,如在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专门设置了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教材中渗透了绿色食品的考察方法,为学生选择绿色食品提供了依据。任务是让学生对当地绿色食品市场做调查,并能初步判断绿色食品。这其中就体现了地理实践力。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对策

(一)理解地理内涵,设计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指引教学方向,展现预期学习效果,引导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结果的评价、测量,激励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占有较大的比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还关系着课程目标能否最终达成。课程中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整合三维目标,集中体现育人精神。这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路径。在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结构中,三层结构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层是“双基”,展现的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展现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所使用的基本方法;第三层是学科思维,指的是在学习地理这门学科中产生的认识、体验、内化等情感,可让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三层结构的内涵:在目标中体现学科思维、问题解决过程、“双基”等。

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运用图片、视频或野外探究等方式了解河流的地貌描述、景观的特点;解决课本中提到的问题;能识别河流地貌的类型,能对地貌景观的特点进行描述;结合实际案例了解人类生产生活与河流地貌的关系,培养地理实践力,提升人地协调意识。

(二)创设真实情境,深度融合核心素养

不同于其他学科,地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应深入联系实际生活。

人类的活动要有相应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需要构建具体的情境。核心素养与情境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调动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动机。情境理论中提出,有效的学习需要真实的情境。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情境的创设,只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重视知识背后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获得的往往是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创设真实的情境是必要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多种类型的情境,如生产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教师可根据教科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进行互动,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五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救灾物资储存库要建在哪里”这一问题,并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救灾储存库的分布,让学生根据当前救灾储存库的分布情况,了解救灾储存库的分布特点,从而提升区域认知能力。教师创设的情境还能引导学生了解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采取哪些方式来防灾、减灾,让他们懂得尊重自然的必要性,帮助他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三)根据课本,构建核心素养的问题链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可获得高阶思维能力;教师根据学情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将其中的知识转化为系统、层次分明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探究和思考地理知识。

以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五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的问题链:(1)你知道什么是震中、震源、震源深度吗?(2)什么是烈度震级?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3)世界上哪些地区容易发生地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我国地震频发的地区有哪些?在回答问题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了解地震及地震带来的灾害,并学会归类。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体现递进性和层次性,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四)挖掘活动素材,落实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强调学生要具备行动能力。新课改中明确指出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标:第一,学生能够在社会、野外等环境中运用地理工具和所学知识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手段获取信息,能通过尝试、探索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具备良好的行动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

地理实践力的内隐性体现在学生的意志品格、科学精神上,外显性体现在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方法和技能,是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时,可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行动意识。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感受河流、山川、湖泊,感悟其中的地貌之美,激发他们的行动意识,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品质。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要善于利用教科书中的活动素材,设计实践活动。以《大气受热过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大气热力环流的实验,向学生先演示相关的器材,如酒精灯、玻璃钢等,让他们观察烟气的流动方向,认识和掌握其中的现象,理解教材中的知识。

(五)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是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能用评价引领课堂教学变革。评价,一方面要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工具的诊查功能、导向功能,把握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

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寻找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手段。

地理学习评价除了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等常用评价方式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高中地理教师应立足教学实际,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探索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努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核心情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