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燕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城中心小学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双减”政策要求减少中小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外培训的负担,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做好作业设计,把握教学效率和作业负担之间的平衡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有效减少作业量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创新作业内容和形式,以更加科学的作业设计达成预期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愿意投入的认知单元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在作业设计中,学生越是投入,所能承担的作业量越多,单位作业为学生带来的负担也就越小。在过去,作业为学生带来巨大负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作业内容和形式单一,无法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有效做到“减负提质”,设计更加趣味的作业势在必行。
好奇心是影响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但在过去,教师所布置的题目大多有着固定的答案和解题方法,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积极性。相比知识灌输的方法,探究本身就有着一定的趣味性。而表现在作业方面,相比于有着固定过程和答案的题目,过程和答案不唯一的题目有着更好的激趣效果。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积极布置开放式题目,有效鼓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书面作业中,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16 米长的篱笆,需要将整片菜地都围起来,最多能围起多大的地方?如果在围篱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面墙呢?两面呢?在这一题目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答案。在题目的解答中,为了围更多的地,学生也会不断思考,在作业练习中会更加投入。这样,通过开放式习题,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未知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有效提高了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积极性。
据调查,在成长过程中,许多人的第一个兴趣与游戏相关。小学生年龄较小,游戏对其有着较大的吸引力。游戏教学法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数学这门学科与游戏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游戏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对其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为游戏教学法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在作业设计中,作业与游戏形式的融合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将游戏“抢30”与所学知识结合,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在这一作业的完成中,学生依次在报一到两个数、报一到三个数、报两到三个数的规则下完成游戏,并讨论其中的必胜之法。在探究之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除法算式计算出哪个学生赢,总结出不同的规则有什么变化和共同之处。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有效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步骤。在作业布置中,实践作业能丰富作业的种类,而且相比书面作业,学生本身更加喜欢实践操作型作业。通过布置实践作业,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基于“双减”政策和当今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积极结合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布置“通过裁剪和粘贴将一张纸变成长方体”的作业。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果有所疑惑,可以直接询问小组中的优秀学生。当然,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长方体上将对应的两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探究其位置和关系,并让学生对比自己剪出的图形与其他学生剪的图形有何不同。结合实践操作,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过去,作业的布置很多时候都重量而不重质,数学正是“题海战术”的“重灾区”,这也是作业为学生带来巨大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作业对学生的负担,因此,延续过去“题海战术”的作业布置方法是不合适的。但作业不应该盲目减负,在作业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学生最需要的作业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方法做好作业设计,针对学生情况合理减少作业总量。
过去的“题海战术”存在着“重复练习”的问题。而实际上,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向学生布置大量重复的作业既不利于学困生补弱,又不利于学优生拓展延伸。由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布置完全相同的作业会带来一定的弊端。这也是数学学困生数量较多的原因之一。
分层教学理念倡导将目标和任务分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在减少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积极布置分层作业,合理控制作业总量。
例如,教学“表内除法”时,教师可以将所有作业分为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达标为基本的计算题,如56÷7=();45÷5=()等;能力提升为变式题,如()÷5=4;30÷()=5 等;拓展延伸为应用题,如“班级内有56 人,计划划分为8 个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每个难度的题目对应一个层次的学生,而在下一层次题目完成之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完成接下来的题目。这样,通过分层弹性化作业的布置,教师有效控制了作业总量。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适合的学习内容也有所不同。小学数学有着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知识点,同一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个性化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这需要教师充分收集和分析学业数据。错误资源是个性化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能通过错误资源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做好错题的收集和二次练习工作,有效保证学生基于自身水平获得有效的发展,在减负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错题本和传统错题本两种方法辅助学生收集错题。其中,利用智慧课堂布置的题目,学生错误的部分会直接收录到电子错题本中。而传统错题本的构建,教师也可以仿照电子错题本的收录规则。如“(56+8)÷8=”这一题目学生计算错误,就需要记录到错题本中。在学习完本单元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完成本单元错题”的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即移出错题本;若学生回答错误,即加入二次错题本,与下一单元的错题一同练习。通过利用错题资源,教师能为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这对于作业“减负提质理念”的落实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比成年人,学生的能力相对不足,而实践活动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使得很多学生都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成为影响实践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布置实践作业时,“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合作能将学生的能力综合在一起,以合理的分工减轻实践作业对学生的负担。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促进学生有效分工合作。
例如,在小组划分中,教师不仅需要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代数三个模块分别对学生进行测验,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学生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的成绩。在小组的划分中,教师需要将擅长同样方面的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小组。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可以根据小组内学生的能力合理分工。如在“年、月、日”中,教师布置了“制作日历”的实践作业。其中,数与代数成绩较好的学生就可以主导日期的计算,美术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负责日历上图案的绘制,科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以主导日历支架的制作。这样,通过合理的小组构建,降低了实践作业中每个学生的任务量。
“双减”政策一方面在于减负,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减负”并不单纯是目的,也是落实学科育人原则的手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在教学和作业布置中也不能单单关注本学科的内容,只有充分融合德育要素,将作业设计与德育结合在一起,教师才能有效落实学科育人的原则,更好地达到“双减”所要求的效果。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近年来,德育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将德育教学要素融入学科教学中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每个学科都有德育素材,而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境有着多样化的特征,这为德育素材的导入提供了便利。应用题是数学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情境创设中结合德育素材能有效将德育教学与数学知识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德育素材,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有效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展现某地24 小时六项空气污染物参数的折线图。而在折线图之后的问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某项污染物浓度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回答其与时间的关系。在上述基础问题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显发现空气污染、二氧化碳与汽车尾气相关。而后续其他拓展问题的探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践是学习的目的,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培养良好的品德,最终都要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实践上。因此,要落实学科育人的原则,开展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很有必要。课后服务是为解决学生放学和家长下班时间差异的一项措施,其在方便家长接送的同时也为学生的集体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积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设计相关的德育实践作业,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就可以以“节水”为主题为学生布置作业。在课后服务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学校内有多少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记录到表格内,形成统计图。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尽量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并将其记录到表格中,制作成“节水卡”。这样,通过课后服务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将关于节水的正确认识从理念转化成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家庭是小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点在品德修养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良好品德的培养方面,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单单凭借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有限的。家校共育倡导教师与家长积极联系,统一目标,形成合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有关德育的数学作业中,教师需要通过线上社交、评价量表等多种方法与家长积极联系,充分合作,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在“减负”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为了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我是家庭小管家”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记录家庭中每一笔支出——这一作业缺乏家长的支持是很难完成的。在发放作业之前,教师需要利用线上社交平台与家长联系,并发放相应的量表让家长对学生展开评价。其中,评价的指标既包括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又包括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这样,通过与家长的积极联系,教师有效落实了家校共育原则,在“双减”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了数学作业的育人作用。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对当今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作业的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开放性习题、游戏、分层作业、错题练习,创设趣味化、个性化的作业;另一方面需要将德育教学充分融入作业设计中,落实学科育人的原则。也只有不断创新作业布置的方法,构建质量更高的作业,教师才能在“减负”的同时做到“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