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研究
——基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分析

2022-03-17 17:57马歌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资本家劳动力工资

马歌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3)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私营经济领域的劳资关系成为社会用工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劳资关系即雇佣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私营企业的经营策划、人事安排、人员培训、赏罚制度、工人组织、劳动纠纷、集体协议、罢工仲裁、劳动用工合同、劳动保护等等。劳资关系主要体现在劳资双方就工资、工作时间、员工福利、劳动条件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涉和协商,体现着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流到大城市务工群体的权益保障,再到近年来一直十分热点的大学生就业,饱受争议的“996”①、“007”②等都涉及劳资关系,也不断把劳资关系推向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重点之中。

早在1849年,马克思就在《新莱茵报》上刊登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剖析和对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秘密的揭露。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剖析同样值得我们研究,进而从中获得启发,为我国在私营经济领域调整好劳资关系寻找路径。

《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即什么是工资?工资是怎样决定的?什么是资本?商品是如何成为资本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如何交换?生产资本的增长是怎样影响工资的?该六个问题层层递进,深刻地揭露了劳资关系的本质。本文也将对该六个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劳资关系的本质,为调整好我国私营经济领域的劳资关系寻找路径指引。

二、劳资关系的本质探析

(一)什么是工资

首先,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高低是每一位劳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阐释:“工资是资本家为一定的劳动时间或一定的劳动而偿付的一笔货币。”[1]15一定的劳动时间或一定的劳动其实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在劳动力交换的过程中,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为自己所用实现资本增值,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工资购买生活所需。但劳动力不同于其他商品,它是劳动者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具有暂时性,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储存起来,更无法轻易地增加或减少。在经济学意义上,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经过货币估值的结果,类比到工资,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经货币估值的结果,是劳动力的价格,这也是工资的本质内涵。

其次,工资同样受调节商品价格的规律影响。劳动力虽然是特殊商品,具有不同于商品的人身依附性、暂时性,但其价格同样受调节商品价格的规律影响。正如商品的价格是由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竞争,即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工资也是如此,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工作岗位上,工资往往较低,例如在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高而劳动者众多的行业,雇佣者提供的工资也相对较低。在供给小于需求的工作岗位上,工资往往较高,例如在门槛较高、市场上相应人才较为缺乏的行业,雇佣者往往需要提高工资来招揽员工。

最后,工资并非是静态的,会因为商业行情而波动起伏,而波动起伏的轴心是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正如商品的价格虽有上涨和下跌,但最终还是与商品的生产费用持平,工资也是如此。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中,马克思表明:“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指创造劳动力这一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24比如培训费用、使劳动者保持其劳动能力的基本生存费用以及劳动力的损耗费用。劳动力的损耗费用即保证被雇佣者能够延续后代,以新的劳动者代替旧的、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费用。简单来说,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是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费用加上培训费用再加上损耗和替代费用,工资就围绕该生产费用波动起伏。

(二)什么是资本

只有明确资本的本质,才能在调节劳资关系中找到突破点。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表明:“资本是由用于生产新的原料、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生活资料的各种原料、劳动工具和生活资料组成的。”[1]26除此之外,资本也是若干交换价值和社会量的总和,即“资本还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1]27因为物质产品本身仅仅是物质产品,并非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才会成为资本。如果构成资本的各种原料、劳动工具和生活资料脱离了这种社会关系,就不会成为资本。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2]资本只不过是在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社会关系内生产和积累起来的。

可见资本实质上有两层含义,在物质层面,资本是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但仅仅是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不足以准确定义资本。因为并不是任何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都是资本,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只是资本的最终呈现形态而已。资本更为本质的含义在于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通过交换具有再生产性的劳动力来保存并增大自身的物质产品才是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实质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进行新生产的手段,而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1]29资本正是通过不断地与劳动者拥有的劳动力交换,进而不断地保存和增大自身,但劳动者出卖劳动力获得的工资却远远小于资本家从中获得的资本增值。

(三)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工资是对劳动者来说最为重要的,而资本是对资本家来说最为重要的。资本通过与劳动者所拥有的劳动力进行交换来强大自身,但无论劳动者有没有意识到,劳动者始终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的。那么资本家和劳动者为何要非交换不可呢?劳动者是否可以选择不受资本控制和支配呢?其背后原因在于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所处的经济地位差距悬殊,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处于支配地位,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几乎一无所有。

对于劳动者而言,为了生存,为了获得工资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把自己珍贵的再生产力量卖给了资本。对于资本家来说,之所以愿意在商品尚未出售、资本增值尚未实现之前,预付工资购买劳动者的劳动力,正是因为劳动者拥有机器等所没有的再生产力量。劳动力的再生产性是资本家必须与劳动者进行交换的原因,如果资本家无法找到劳动者与其交换劳动力,其所拥有的资本就无法实现保存及增值。同时,劳动者因为生活资料基本都为资本家所掌握,除非像以往的农业经济那样自给自足,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直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无需与资本家交换,否则劳动者与资本家的交换也是必然的。

整体而言,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下,对资本家来说,资本是再生产性的,对劳动者来说,工资是非再生产性的。劳动者必须日复一日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维持生活,资本也通过与劳动者一次又一次的交换不断增强自身。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雇佣劳动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产生。”[1]30资本家不雇佣劳动者,资本就会灭亡,劳动者不被资本家雇佣,雇佣劳动就会灭亡。

(四)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以及“相对工资”[1]33的概念,表明工资实际上包含着多种关系。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关心的工资是名义工资,即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而支付的货币量。从名义工资来看,劳动者的工资是不断提高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价格上涨,劳动者的生存成本也在上涨,劳动力的生产费用自然提升,工资与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又是基本持平的。但劳动者获得工资的目的是换取生活资料,用工资购买到的商品量才是实际工资。名义工资虽然在增长,但实际工资并不一定在增长,甚至在降低。因为工资虽然在增加,但用工资换得的生活资料并不一定增加,生活质量也并不一定提升,甚至会因为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导致劳动者真正换取到的生活资料在减少,生活质量在降低。

同时,资本是通过与劳动力进行交换获得增值的,在劳动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中,劳动者所占份额与资本家所占份额的比例就是相对工资或者比较工资。即工资和利润完全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价值,资本的份额即利润越增加,劳动的份额即日工资就越降低。无论是资本家拿更少的工资付给劳动者,劳动者却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还是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相同的工资,用相同数量的劳动,获得了更多的交换价值,都会导致相对工资的降低。资本的目的始终是提高利润,而利润的提高就必然意味着工资的降低,在这一点上,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始终是相互对立的。[3]

(五)资本的增长对工资的影响

资本的增长对工资到底会产生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看起来资本增加得越快,产业越繁荣,资本家需要的劳动者越多,需求大于供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价格就越高,劳动者的工资就越高。但实质上,资本的增加意味着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变大,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深,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阶级越迅速地扩大和增加与它敌对的权力,就被允许在更加有利的条件下重新为增加资产阶级财富、重新增大资本权力而工作,满足于为自己铸造金锁链,让资产阶级牵着走。”[1]37不仅如此,劳动者的收入虽然看起来增加了,但实际上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与资本家获得的资本增值和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社会满足程度反而在降低。另外,资本的增加实质上也不一定会使资本家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很有可能因为机器或技术手段的发展而替代了劳动力。同时,工资的高低取决于生产资本总量以及生产资本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即使资本总量增加,如果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变化不大,工资也并不一定增加。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对资本家来说,需要降低商品的价格,才能迅速占有市场,打败其他资本家,占有更多的资本。想要降低价格,要么压缩利润,要么降低成本。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家往往会选择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要么是选用更便宜的原材料,要么是提高生产效率。在原材料上降低成本会导致商品质量下降,并不利于长期竞争,因此提高生产效率是更为合适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主要依靠细化分工、应用和改进技术手段。但实际上,竞争都会使质量标准和效率标准越来越高,竞争越激烈,资本增殖的环境就越恶化,资本家不得不在已经提高的效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这也导致了分工不得不引起进一步的分工,技术手段的采用不得不引起更加广泛的采用,最终引起更大规模的劳动。

对于劳动者来说,进一步的分工使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分工越细,劳动越简单化,劳动者的特殊技能失去了价值,就更容易被替代,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另外,工作越简单,培训费用越低,劳动力的生产费用随之降低,工资也越低。同时,技术手段越发展,操作越简单,门槛越低,就可以用更多不熟练的劳动者代替熟练的劳动者,用女性劳动者代替男性劳动者。因为技术手段发展而被替代的劳动者,不得不降低自身劳动力出卖的价格来获取工作。除此之外,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资本实力不够雄厚的小资本家、小企业家大概率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最终进入劳动者的队伍,劳动者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

资本增长的越迅速,劳动者的队伍越扩大,就业机会反而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为维持自己的工资总额,就不得不多劳动,要么增加工作时长,要么提高工作效率。但结果是,劳动者工作得越多,劳动者之间的竞争越激烈,此时只要有一个劳动者降低了自身劳动力的价格,其他竞争者也不得不降低自身的价格,最终还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竞争。

因此,资本的增长除了让资本的力量更为强大,让劳动者更容易受支配以外,并不会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在竞争的影响下,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本,会不断的加剧竞争和扩大生产、细化分工,而劳动者只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者在同样的价格下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这场交易中,劳动者并不会因为资本的增加而获得任何好处。

三、劳资关系的调节路径分析

劳动者与资本家在根本利益上是无法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无论资本家采取了何种迷惑劳动者的手段,在根本利益上双方总是对抗性的。但资本要实现增殖,必须与具有再生产性的劳动力交换,劳动者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也不得不与资本家交换,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工资,维持生存。劳动者与资本家处于一种不平等但又互相依存的关系之中,想要调整好劳资关系必然需要政府以及法律的介入,而不是由着资本肆意增长与掠夺。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附录中阐述了几种看似可以缓和劳资矛盾的方式,在当今的环境下,或许可以进行再次审视。

(一)利用工资调节劳资关系

工资是劳资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工资的高低、如何分配等都会影响劳资关系的和谐与否。要利用工资调节劳资关系,首先要明确的是工资这一制度的优缺点,进而发扬其优点,规避其缺点,达到调节劳资关系的目的。

1.工资的优点

首先,正如《雇佣劳动与资本》所述:“没有生产关系,就不会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也不会团结和发展到有能力实行革命并使其自身革命化的程度。”[1]74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的积累也是无产阶级实现革命的条件之一,想要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工资制的出现也是必经的阶段之一。正如我国之所以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在于我国尚未积累到足够的生产资料,还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想要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阶段。

第二,当只有金钱、利益、生意才把受雇者和雇者联系起来,而非宗法制的人身附属关系时,实际上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当只有金钱关系才是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唯一联系,会导致体力劳动变得越发简单,越发容易被机器所替代,脑力劳动、艺术劳动也一样可以根据商业价值估价。当一切都可以成为出卖的对象,也意味着一切都可割舍,如此也就摆脱了对一定关系的依附,至少在处置自己的工资上,劳动者是自由的。当然这一点也需要辩证地来看,当一切劳动都可以用金钱衡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摆脱束缚,相比历史阶段上出现过的人身依附关系要更为进步和自由,但如果真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社会的价值观会出现扭曲,大多数人会陷入金钱的漩涡之中,唯金钱论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浮躁和唯利益论,这并不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

2.工资的缺点

工资是由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其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劳动者之间的竞争、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都会影响这一关系的走势,但这场竞争的结果是劳动力的供给永远大于需求。

首先,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经济上升时,生产力的发展致使劳动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交通工具的改进反而使竞争从地区性竞争变成全国性竞争,最终发展成世界性竞争。因为劳动力不能储存,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等待更好的时机、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劳动者必须遵循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出卖自己劳动力,这也导致市场价格规律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劳动力市场上,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格不是由大多数就业者决定,而是由少数失业者、低收入者决定,因为这部分劳动者群体决定了劳动力价格的下限,当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扩大到世界市场,就会导致整个世界市场内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不稳定,甚至越来越低。

当经济下滑时,资本家无法卖出商品,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工作机会减少,劳动者的工资降低,劳动者只能减少开支或者提高生产率,结果反而在需求减少时增加了供给,导致工资进一步降低。而且经济下滑时,资本家无法卖出商品是因为没有买主,没有买主是因为劳动者收入降低、购买力下降,而如此又进一步导致商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如此恶性循环,劳动者的工资也只会越来越低。

其次,在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中,劳动者永远处于劣势。因为相同的货币对劳动者和资本家有不同的价值。劳动者因为资源、眼界的限制,即使使用相同数量的货币,也无法买到与资本家所能购买到的一样数量和质量的商品,而且当劳动者用工资交换其他商品,就意味着其他商品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再次剥削。相比之下,资本家掌握就业手段、生活资料,致使劳动者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家。对于资本家来说,这场竞争是利润问题,对于劳动者来说则是生存问题,这也决定了在买者(资本家)与卖者(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中,劳动者必然处于劣势。

3.小结

分析了工资制的优缺点之后,可以明确的是,工资制带来了自由,也是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力量基本无法抗衡资本的力量,工资在整体发展趋势上只会越来越低。目前国家利用工资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方式是划定最低工资。最低工资是劳动者维持生存的最低生活费用,即最必需的生活资料本身的价格,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低额各不相同,在竞争的影响下,最低额会越来越低,直至世界范围内的最低水平。促使其达到最低水平的原因在于:“一是生产力发展、分工使劳动者之间的竞争摆脱地域限制且不断加剧,二是不同国家的最低额会趋于平衡,三是工资一旦降低,以后就算提高也达不到原来的水平。”[1]61总之,在发展过程中,与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实际工资一直在下降,但最低工资的划定在缓和劳资关系上仍有其积极作用,否则如果任由资本决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只会下降得更快,劳资矛盾也会更快地激化。

(二)调节劳资关系的其他路径分析

1.国家层面路径——降低税收

降低税收确实有利于减少农民、小企业者的破产,避免其他群体成为打工劳动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但现实是降低税收发挥的作用有限。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在2006年就正式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但农民的收入还是不足以支撑其生活需要,尤其是在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还是选择进城务工,成为打工劳动者。可见当资本的发展超出了降低税收的影响,最终还是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其他群体进入打工劳动者的行列。

2.社会层面路径——储蓄银行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附录中提到了利用储蓄银行来调节劳资关系的路径。主要观点是劳动者可以通过储蓄让自己获得原始积累,从而实现身份的转变,甚至成为资本家。但马克思也很详细地做出了反驳,一是大部分劳动者一生可能没有多少储蓄,有储蓄也是通过减少开支、降低生活质量得到的,储蓄反而降低了劳动者的生活满足程度。即使劳动者有了储蓄,将其储蓄在银行中,银行所给的利息也较低,并无法实现像资本一样的快速增值。二是储蓄银行的本质是货币流回银行,银行再贷给资本家,银行和资本家分摊利润。货币的集中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增加了资本,扩大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支配权,对劳动者反而不利。

笔者认为储蓄银行的存在还是有其必要,在新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机遇出现之时,虽然一个劳动者的原始积累是有限的,但如果一群有想法的劳动者将其原始积累汇聚在一起,或许就可以实现身份的转变。此时储蓄只是其前期积累的一种方式,最终的真正目的是实现投资。这里的投资并非是将资金汇聚到资本家手里的投资,如此只不过是储蓄的升级版本,本质上还是增加了资本。这里的投资更类似于创业的概念,是为自己所用,但显然创业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以失败告终,回归劳动者的队伍之中。当政府鼓励创业、为创业者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时,对提高创业成功率、拓宽劳动者实现身份转换的路径来说是有好处的。但不得不承认,当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真的实现了身份的转换,成为了资本家,在整体上还是增加了资本,意味着资本的力量还是在不断增强,还会有更多的其他劳动者被卷入支配。

3.社会层面路径——工人联合会

各国基本都有工会,工人联合会也是《雇佣劳动与资本》指出的调节路径之一。工会是工人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群众组织,包括产业工会和职业工会。它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中首先建立起来的。最早的工会出现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之后在其他国家相继建立。在资本主义国家,有些工会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在争取、保卫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有的工会则被工人贵族所把持,推行改良主义,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对工人运动起着破坏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工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共产党广泛联系工人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学习管理的学校,是学习主持经济的学校,是共产主义的学校。[4]28-29

从工会的定义可以看出,工会确实是为维护工人利益而产生的,确实是团结工人阶级的手段,为调节劳资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会的弊端在于可能会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毕竟工会的性质是社会团体,并不拥有足以与资本相抗衡的力量,也不像国家机关那样拥有足以压制资本的权力。另外不得不承认,工会并不能长久地与竞争规律对抗,一个国家如果真的做到使工资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导致利润大大低于其他国家或者使资本增长较慢,结果往往是经济发生萧条和倒退、企业破产、劳动者失业。对于劳动者来说,工资降低没有失业可怕。

4.个人层面路径——通过教育、学习提高劳动技能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附录中,有一种观点是“可以通过教育,使每位劳动者尽可能熟悉更多的劳动部门,以便于在被抛出一个部门时尽可能容易地进入另一个部门。”[1]63这种调节方式表面上可行,现实生活中很多劳动者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似乎掌握的技能越多,越不容易被取代,自己的竞争力就越大,工资也就越高。确实,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如此是有利的,但从整体而言,当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同样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能,就会出现当一个劳动部门中出现供给过剩,其他劳动部门的供给马上也会过剩,一个劳动部门的工资降低,其他劳动部门的工资更容易普遍降低。一个劳动部门的工资高,会引起劳动者涌向这个部门,这个部门也会更快地出现饱和。不难看出,在整体上,这种方式会使劳动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而竞争越大,劳动者就不得不学习更多的技能来保持与以往相同的工资。在个人层面,提高劳动技能会短暂地带来个人利益和缓和劳资关系,但在整体上会加大劳动者之间的竞争,最终影响到个人,扩大劳资关系的不平衡。

四、结语

通过对工资和资本的本质、来源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工资与利润是互成反比的,在整个发展趋势上,资本越增加,工资越降低。在调节劳资关系的路径上,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降低税收,还是社会层面的储蓄银行与工人联合会,抑或是个人层面的提高劳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缓和劳资关系都有积极意义,但在大方向上,劳资关系之间的不平衡、不对等还是会越来越严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上,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劳资关系在私营经济领域内仍然存在,这种劳资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制约下的劳资关系,劳资双方的冲突和争议依照有关法律进行监督和调解,社会也努力营造劳资合作的氛围。随着我国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处理好劳资关系在企业微观层次管理和宏观社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5]4-5虽然整个历史发展方向下的劳资关系无法控制,但是依然可以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限地、有预见性地采取措施调节劳资关系,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依然为我们从本质上认识劳资关系提供了帮助,为我们调整劳资关系提供了指引。

注释:

①“996”指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2019十大网络用语发布

②“007”指0点到0点24小时,一周工作7天。

猜你喜欢
资本家劳动力工资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让绩效工资“阳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