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白联小学 邱桂芳
学困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学生群体,主要是指一些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仅自己不学习,有的时候还会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做出一些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班集体荣誉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这也就要求教师要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积极探索能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将其引导到爱学习、善学习、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道路上来,针对学困生的帮教策略,笔者提供以下几点粗略见解,期望能为众多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些指导思路。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被认可、被需要、被尊重的需求,对学困生而言,在学校中,因为学习成绩不佳,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甚至有很多情况下会出现羞怯心理,不敢与他人一起参与活动。自尊和自卑总是相伴产生,这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其自尊情绪,常产生一边渴望他人关心,一边拒绝谈论成绩话题的现象,在提及成绩问题时常更容易受伤。他们很多时间也会想努力学习,提升成绩,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经常是阶段性的,对成绩产生的影响较弱,长期陷入到学习焦虑的情绪的恶性循环中,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导致厌学情绪在这一群体中蔓延。
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触类旁通,获得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师在这一群体的帮困活动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基础开展帮困活动。认识汉字是学生能顺利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来源、含义等,增加其对汉字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识字技巧。设立字词纠错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平时出现的错字、生字等记录到本子上,定期巩固学习本子上面的错字、生字,让汉字的认知更加牢固。教师不定期开展汉字的听读写活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做纵向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的提升情况及时给予鼓励。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天地人》一课为例,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识字单元中的一篇,主要教学目标是能读认“你、我、他、天、地、人”六个生字,并依据字体演变图掌握“天、地、人”字体的本义,知道三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三才之道”。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与“天”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作为课堂导入的基本内容,播放《女娲补天》故事视频。对语文学困生来说,能准确概括出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并实现知识的迁移是较为困难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设计一些倾向于文章剖析类的问题,如教师在学生观看视频内容后提问:“女娲是如何补天的?”引导学生说出“用五彩石飞到天上把天中的窟窿补上的。”教师进一步提问:“女娲是飞上去补的天,说明天在女娲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回答“在女娲的头上边。”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对其自我认知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其心理较为脆弱,教师更应该及时给出激励性评价,并利用评价进一步发问,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简单评价并提问:“同学们说的是正确的,天在头顶上边,在古代天指的便是头顶。”发散思维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发性为题,“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对天的认识?你知道的天都有哪些含义呢?”“我们来观察一下‘天’字的演变图,你们发现了什么?”“‘天’字最开始是一个小人,在演化过程中为了书写方便,将其小人的头和脚都用‘横’表示,一撇、一捺代表小人的身体和两只脚。”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困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认识了‘天’字的写法和含义,现在请每四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说出一个与‘天’相关的词语,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出的成语多。”
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进一步感知到文章的整体节奏、韵律,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对此教师要采用自主阅读、大声朗读、同伴互读、男女朗读、整体朗读等形式的朗读诵读形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不自觉地加强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减少课文背诵压力,提升朗读技能。教师可以在班级实施一对一帮扶活动,学困生提前阅读即将学习的文章内容,找到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等,与帮扶同学一起利用字典、电子设备等多种渠道获得正确汉字发音,进行标记,扫清朗读中的识字障碍。在文章学习结束后,帮扶对象在第二天及时到帮扶同学处将学习的文章朗读出来,帮扶学生记录帮扶对象的朗诵情况,教师及时查阅,发现学困生能力提升,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帮扶策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课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认识并读写“见、白”等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能看懂课本内容中的图片含义,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到晴朗夜空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出示谜语“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学生猜谜底,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晴朗的夜空中,在蓝色黑幕布的衬托下,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魅力的姑娘在其中交融绽放,是多么美丽的画卷呀!有个老爷爷将自己对夜空的想象写成了一首诗,名字是《小小的船》,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朗读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个美妙的画面。”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画面中都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完诗歌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自主朗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标记起来,向同学和老师求助,精准掌握字音。”“小组合作读书,一人一句交替阅读,说一说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
教师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阅读、教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深刻认知,并在不断阅读中感知到诗歌描绘的意象,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让学困生在第二天将文章朗读给帮扶同学,帮助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特别是师生互动部分。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两大群体,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都影响着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问是师生互动环节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为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课本内容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明确哪些问题是学习中的基础性问题,哪些问题是学习中的提升性问题,考虑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等,为其安排一些在简单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让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获得参与感和问题解答出来后的成就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课为例,影子是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事物,也是学生探究欲望较强的事物,教师在开展本次活动时要提前设置问题,并随时做好生成性创设问题的准备,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问题。对文章《影子》中的内容进行剖析,结合班级学生的语文能力掌握现状,预设问题如下:“同学们,你们见过的影子都是什么样子的?”“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看不到影子的存在?”“影子的变化是什么样子的?”对基础性的问题,教师要以鼓励的态度,重点关注学困生,尽量让学困生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师要对其参与课堂的行为及时进行肯定和奖励,提升其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和信心。对一些提升类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丰富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学困生将小组中的答案进行筛选、整合,得到更全面、细致的答案内容。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问题的调整,使提问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学生在回答“你们与影子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呢?”这类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生成和延伸,引导学困生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参与课堂讨论。
新课程理念下个性教学是教育界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其学习能力的差别有充分的认知,并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潜力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语文学困生一般都具有学习态度不端正、语文学习、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为例,本首诗歌中充满童真,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学生在趣味语言中欣赏了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过后留下的美丽图画,并让学生了解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和青蛙需要冬眠的习性。在本次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班级学生的差异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内容。就学困生的学习目标来说,主要任务是掌握文章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并能将诗歌中的画面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诗歌赏析主要以学生自主分析为主,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并及时参与到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四种小动物的不同之处等,实现教学目标,并适当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诗歌的仿编,减少与学习基础较好学生之间的差距。
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幽默的教学语言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更愿意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在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对学困生来说,其在教学课堂中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不敢与教师对视,即使有想法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教师要运用激励性言语让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的思考想法,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如某一学困生在教师的问答环节中举手,教师可以优先让其站起回答问题,并对其回答问题的勇气予以肯定,对其回答问题的内容以鼓励性评价的方式给出反馈,让学生体验到回答问题后获得教师认可的积极心理感受,使其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认识“比、尾”等11个生字以及提手旁、八字头2个偏旁,能读好问句的语气,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提出问题“都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比尾巴大赛?比尾巴大赛列出了哪些比赛项目呢?”等问题,教师对积极举手回答的学困生回答问题的行为给予肯定,并详细点评学生的回答,让其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增加语文学习的信心、兴趣。
班风建设是每一名学生的努力组建而成,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角度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要重视班级班风的建设,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互助学习活动,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教师可以率先选择一个特别困难的学生,再鼓励优秀学生主动寻找一至两个帮扶学习对象,形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优秀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问题思考思路等表达出来,供其他成员借鉴,为其学习提供思路,并在学习过程中以身作表率,让帮扶对象在无形中模仿、学习其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学习习惯等,让学困生在语文学习过程由痛苦转变为不需要意志参与的主动学习,再转变为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为例,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认识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感受到三种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可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阅读文章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全文共有几个小节?”“写的谁?”“它要做什么?”小组在合作探究时可以互相交流自身的想法,补充观点等,让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参与语文课堂思考,并在其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
总而言之,学困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语文学习中较为困难,但是不代表在其他学科、其他领域中没有闪光之处。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从学生的优点入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用积极的学习情感慢慢接受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教师在面对这一群体时给予充足的耐心、信心,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从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逐步迁移知识技能,以实现知识的学习、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