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丹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英语课程是较为基础的语言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扩宽知识,落实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拥有较强的文化交际功能。通常来讲,英语教学的交际性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英语教学普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以解决学生语言技能和知识问题为主,注重课程的工具性和理论性,进而导致英语教育中的母语元素缺失,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认知教学理论的引导下,教师能够深入地分析文化翻译类后续课程的设计理念、原则及目标,能够充分地将传统文化与英语技能联系起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外语翻译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英语语境中,更好地表达传统文化。
认知教学法形成于上世纪中叶,由英国学者Carroll提出,注重逻辑、理解、感知等思维活动在知识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该理论认为,知识获取是人类独有的思维活动,能够更好地优化和强化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感应和理解。而在认知的过程中,人类个体能够将外界刺激“内化”于特有的思维结构中,并对相应的刺激做出特有的反应。使人类个体的经验体系和新知识发生交集,进而形成全新的理念机制。在符号学领域,人类认知是知识得到解析和重构的过程,即便最原始的生物在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都会将其和已知的事物建立联系,进而理解新事物的功能和作用,并在新事物的作用和影响下,重构原有的知识体系。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应注重外语和母语的对比作用,注重教师刺激和学生理解的过程,并在学生反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吸收、理解及重构。因此,认知教学法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导性,关注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和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英语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而英语教师在认知教学理论的指引下,应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去归纳、分析、观察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规律,进而在发现中得到成长,得到提升,切实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语言是象征、承载和表述人类文化的载体和枢纽,是内嵌于文化体系中的交流、沟通及表达工具。在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始终以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映衬的关系传承和发展着。在现代教育理念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逐渐注意到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承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母语元素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而在2013 年末,我国英语等级考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翻译内容从英语文化逐渐过渡为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话题,注重传统文化和英语教学的衔接性和关联性。引导学生用合理的英语表达方法,输出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理念、文化思维及文化要素。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过程,难以用英语语言,表达出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文化内容,无法翻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话题和词汇,母语元素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升。而文化翻译类后续课程正是结合教育部门对英语教育的新要求、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等问题而形成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将文化知识和语言结合起来,切实地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使学生在语言翻译教学中,了解、应用、表达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输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该类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能够在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效率和质量,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后续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提升和延伸,是大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后,对英语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表达方法的巩固和加深,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现代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建构出与时俱进的语言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能够发现,后续课程注重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语用需求,注重时代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是门能够有效地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联系起来的课程体系。而认知教学注重外语和母语的对比性、协调性和关联性。关注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刺激”和“反应”,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理解及辨析过程。通常来讲,学生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会将外语知识与母语知识相联系,进而结合母语环境,重构外语体系,而这便形成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式英语”现象。虽然该类现象严重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式英语却鲜明地揭示出母语文化在外语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如果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脱离母语元素或母语文化,将导致学生难以准确把握英语知识、技巧和语用规律。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然而在文化翻译类后续课程中,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及环境都是由传统文化、文化内涵、历史要素构成的,能够充分发挥母语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知识,掌握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而将认知教学理念应用到后续课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地结合学生的母语知识、文化内涵,探析外语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能够通过“理解”(内容)、“运用”(行为)、“形成”(能力)等三个阶段,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师在认知教学理论的指引下,应秉承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构建三个教学模块:首先是选取传统文化翻译的段落作为后续课程的开设基础。其次,通过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将涵盖古代思想、哲学名言、神话传说、饮食习惯、名胜古迹、传统节日等内容整合在一起,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兴趣。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并对比《道德经》《诗经》《论语》《大学》《春秋》《孙子兵法》等涵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历史军事、文化艺术等内容的英文译本,帮助学生在感知古代人文情怀和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对比翻译家对文化词汇、文化因素的理解和应用,继而明确跨文化交际的表达形式和技巧方法以及英语语言在文字表达上的优势和特点。此外,英语教师还可借助Coursera 和MOOC 的教学资源和文化讲座,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特定的文化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发展和传播的状况有整体的感知,进而在认知教学模式的指引下,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宣传性和教育性,应摒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和理念,挖掘出切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以此在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用文化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化翻译类后续课程是门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言素质的课程,能够遵循“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学生在参与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知识表达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认知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已习得的英语知识,关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感知和反应,注重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衔接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从实际的语言能力出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不同的英语学习活动中。进而在明确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主题的过程中,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在后续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应通过PPT、音频、视频等教学形式重构翻译课程,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明确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以此为后续的翻译教学奠定基础,提供助力。其次,构建学生数据库,归纳、整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的课堂表现,明确学生已习得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注重翻译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究其原因在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英语的掌控和把握能力有所不同,在感知、理解及应用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以分层教学的方式,丰富翻译教学的层次,提升教学的效果。再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英语文化表达和汉语文化表达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随后通过表达英语文化的方式,表达汉语文化,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方法。最后,注重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反应。通过5-10 分钟的翻译练习,分析学生在翻译传统文化及使用特色词汇时的技巧和思维,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形式、方法和体系。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英语教师可灵活应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后续课程的开设宗旨是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转变为实际应用,提升学生应用英语知识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评估和考核方法上,学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体系。首先,结合总结性和过程性评估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评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规避传统评估的不足,提升课程评估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其中过程性评估主要包括课堂实践、话题讨论、翻译练习、课堂出勤等内容。总结性评估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教师通过总结性和过程性评估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和指导学生,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制定全新的评估方式。在过程性评估中,英语教师应结合认知教学理论的特征和特点,将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对旧知识的应用,以及对汉语言文化的表达能力作为评估标准,切实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增强自身对语言知识的感知力。最后,调整课程评价标准,将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将评价学生知识结构的评价体系,过渡为评价学生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体系。
文化翻译类后续课程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课程教学的功能性。而将认知教学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后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率,指引教师创新出全新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机制,以此推动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