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莲峰中学 李小兵
“双减”政策正在逐渐成为当下教育最需要考虑的实际政策,其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且尽可能避免学生课后参加补习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双减”并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在减量的基础上进行增效。作业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要对作业进行创新和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作业的定义及其功能,并对“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功能进行再审视,最后阐述“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
作业其实就是由教师负责设计、布置,由学生完成的课堂或者是家庭任务,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构成内容,也是教学的关键要素。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巩固知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作业基本上是针对教师讲解知识所设计的问题和任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可以回忆起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实现有效的巩固与掌握;其次,获得有效反馈和评价。学生可以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自己没有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评价,并明确学生知识学习的薄弱之处,从而获得教学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改进教学;最后,对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在化学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化学作业来实现对课堂学习的延续,继续学习、内化化学知识,将知识形成网络架构和系统,这让课堂实现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双减”的根本目标,是要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其回归素质教育的轨道,重新找回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双减”政策当中对学生作业时长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全面压减作业的总量和时长,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这充分意味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即将开启全新的作业时代,过去机械重复式的作业已经不合时宜,不仅会阻碍“双减”政策的实施,还会加剧学生对作业的抵触与抗拒,难以让学生从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获得持续性发展、多元化发展。由此,我们应该对初中化学作业的功能进行再次审视,通过减少作业量、丰富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和布置方式,做好作业的“加减法”,来继续发挥出作业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获得有效反馈和评价、对课堂进行有效延伸等功能,让作业成为完整教育闭环的关键环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可以真正减轻,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真正地爱上化学,实现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传统的化学作业大多是围绕教材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设计的,比较枯燥乏味,再加上作业量比较大,学生很容易失去对作业的热情,甚至开始排斥和抵触作业。对此,初中化学教师应秉持着“双减”的基本理念,思考怎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展开科学、高效的学习,从现实生活出发并结合化学知识,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彻底摆脱以往书面作业的枯燥和乏味,促使学生在生活作业当中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并体会化学的实用性,感悟化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更具学习热情和动力。例如,在教授完“水的净化”时,笔者为学生设置了一项生活实践作业,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一个小型净水器。学生可以使用鹅卵石、棉花、活性炭、石英砂、纱布等材料,这些材料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学生要将这些物质组合起来,使浑浊的水通过自制净水器后变得澄清。自制净水器需要学生按照正确的顺序,将鹅卵石、石英砂、活性炭、棉花、纱布进行安装,在过滤过程中,学生发现白色的纱布逐渐变黄,这一发现能够让学生感受过滤的原理。在安装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好奇,为什么要按照规定的顺序来组装?当通过实践验证后,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这是因为过滤池从鹅卵石到石英砂再到棉花,空隙在不断变小,被截留的固体杂质也会变得越来越小。学生在过滤液体时,发现过滤一次之后,水的颜色并不够清澈,所以,学生会选择过滤多次,让水变得更加清澈。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吸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学生还收集了生活中有关直饮净水器的相关资料,很多家庭中都有使用,通过说明书便可以了解净水器的原理。通过本次作业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同时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开放性作业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散思维,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思维定式当中,学会主动创新与创造。化学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作为基础,设计一些非完备性、答案不确定性的化学问题,同时保证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解决策略都是具有发散性和探究性的,从而组成条件开放、策略或结论开放的作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展开思考、分析与解答问题。例如,在教授完“金属材料”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项开放性作业,如下:分析铁锈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去除铁锈?去除铁锈会用到什么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这项作业不仅要用到课堂所学的知识,更需要学生收集课外材料,获取更多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互联网查阅一些资料。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原来有关“铁锈”的知识竟然如此之多,“铁锈”中竟然蕴含了这么多有趣的内容。学生会将收集好的资料整理起来,如铁锈主要是氧化铁,铁锈能溶于盐酸中,去除铁锈的物理方法是通过砂纸打磨,将铁表面的氧化铁去除;去除铁锈的化学方法是将铁锈浸泡在稀盐酸或稀硫酸。这种开放性的作业设计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和不同,如果忽视学生间差异,布置统一性的作业,则很难让优秀学生实现层次拔高,也很容易打消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对学生展开全面、深入的了解,依据科学标准来将其分成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进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作业,优化作业的基本结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并完成符合自身能力要求,以及学习需要的作业。这样才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够一够 摘桃子”,最终获得适应性的发展与进步。例如,在教授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笔者在布置作业时会结合学生的差异,设计分层化作业内容。
A 层作业更多的是以习题为主,让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完成习题内容:
作业1.在农业生产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应用很广泛,如农业上不用铁制容器配置波尔多液农药,农药中含有硫酸铜,会析出一种红色物质,这种物质是什么?请用物质化学式表示。
作业2.在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再进行过滤,能够得到溶液和固体。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B层作业内容多以课堂探究任务为主,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
作业1.回忆镁和铁与氧气的反应,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1)镁和氧气: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
(2)铁和氧气: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
作业2:判断哪些金属能够在空气或者氧气中反应及反应的条件。
Mg:能否反应? 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
Al:能否反应? 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
Fe:能否反应? 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
C层作业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作业1.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初步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作业2.铝是一个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那么为什么铝制品很耐腐蚀?分层作业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能够保质保量、高效率地完成作业,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此提升自身的学习自信。
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双减”政策的提出,其目的都是培养实践型、创新型的人才,让学生可以摆脱只会“纸上谈兵”的困境,所以化学作业要强调操作性。首先,教师要把握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实验,在探究、实践观念的指引下,设计生活实验、家庭实验等操作性作业,向学生提出动手、操作、参与的要求,让学生可以在实践当中体会化学的思想与内核,以及“做科学”的基本特点,真正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所在,从而收获巨大的成就感,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完成实验课程后,很多学生对实验中涉及的功能瓶混淆。所以,笔者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利用矿泉水瓶自制多功能瓶。如制取氧气时多功能瓶需要有什么特性,很多学生都会根据特性制作出封闭、气密性好的装置,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再次感受实验内容,理解功能瓶气密性好的原因。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需要动手实践完成,从实践中理解化学知识,这种方法对比死记硬背、反复书写的方法更加高效,学生对这类作业的兴趣也更大。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想让作业充分发挥出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还需要丰富作业的内容,设计并布置多样性的作业。具体来说,初中化学教师要具备更灵活的教学思维,试着从化学问题本身出发,通过一题多解的模式来进行化学作业的设计与设置,以此来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或者,教师除了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作业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作业,让作业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这样也更容易让作业被学生接纳和喜欢。例如,在教授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笔者以课后习题“电解950kg 氯化镁,至多能产生多少千克镁?同时能够得到多少千克氯气?”这道例题非常经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思想完成解题,如,第一种解法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完成计算过程,首先设金属镁的质量为x,氯气的质量为y,然后列出方程,并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出金属镁和氯气的质量,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这个方法得出结果。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对该反应进行分析,了解这道题涉及的知识点为分解反应,学生需要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先求出镁的质量,然后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将氯化镁的质量减去金属镁的质量,最后得出的结果便是氯气的质量。一题多解的作业设计,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另外,笔者还会为学生布置一些合作探究作业,作业内容多以课后习题为主,但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趣味性,转变学生对作业的态度。
作业评价又是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所以对评价的语言、形式、层次等这些的优化,也是“双减”背景下作业优化和创新的关键部分。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明确作业评价的功能与定位,采用鼓励性、肯定性的语言,针对学生的解题方法、作业过程、作业结果等方面来展开评价,实现作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作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参与进来,展开同桌、前后桌或者是小组间的互相评价,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更深入地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教师还要在不知不觉提升学生对作业的热情。例如,在教授“溶解度”时,A层学生需要掌握本节课程的所有内容,教师应对A 层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强调对A 层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B层学生,掌握本节课程基本知识是目标,教师会对B 层学生进行检查,避免出现知识遗漏的现象。同时,B层作业布置中,教师还会布置合作探索性作业,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空间,并根据学生之前的交流情况给予评价。对于C 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主要任务,其次是要多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会在作业完成情况上更加关注C 层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进步情况进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力。
总而言之,作业是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灵活应用知识的主要路径,是对课堂原有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如何创新作业设计,是“双减”背景下广大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当中,每个初中化学教师都应当重视作业的功能和作用,并让自己的思想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保证作业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设计,提升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将作业视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好帮手”,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