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金安苑学校 金德宝
“双减”政策,就是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在落实‘双减’工作中,校内减负提质是根本之策。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同时增加教学质量,便成了众多数学教师认真钻研的头等大事。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笔者认真研读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了落实教育教学政策,更为了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全面仔细地思考和回顾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认为只有找到教学中的问题、不足之处,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优化改进。为此,笔者将从现阶段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谈一谈优化途径,争取在“双减”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习惯性利用习题自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及家长也利用解题的正确率了解学习效果,很少运用不同的形式考查学生思维方式、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特别关注知识的掌握,而轻视了课堂中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的体验和掌握。例如,“2、5 的倍数”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探索过程,让学生逐步获取2、5 的倍数特征。然后利用2、5的倍数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整堂课程下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索活动,直至获取新知,并且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当学生探索3 的倍数特征时,特别容易受2、5倍数知识的影响,只看个位特征,很难做到思维方式、探索方法的迁移,还需要教师再逐步引导。这就是在探索过程中重视知识掌握,轻视数学思维掌握的弊端。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的一个很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以往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大部分都是留习题、练习册让学生解答。这些习题中往往比较零散,考查相应的知识点,偶尔还会有一些重复性的习题,通常缺乏主线,枯燥无味。成绩好的学生能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成绩差一些的学生由于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就会敷衍了事,这样就失去了作业本身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的培养上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为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必须高度用心,一改往日的作业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凡事都要讲究效率。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教师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要有效率、有质量,减负担,增效率。而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认为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利用更多的时间巩固练习便会达到理想的状态。殊不知,在无效或不用心的长时间练习过程中,不但无法达到要求,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练习的效率。
结合以上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有悖于“双减”精神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反思,学习了很多有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接下来就如何在“双减”背景下,真正做到减压、增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想要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就必须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必须提高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效率。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就要专心、用心。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和激励。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上课前对知识的一个整体把控,并且能找到与知识特点相吻合的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方法。想要激励和引导更加有效,教师在课前的备课就要倍加用心。
首先,教师要全面掌握教材。看似一堂独立的教学过程,却和前后知识点甚至跨年级的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找到激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必须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清楚,找到关键的突破口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突破点,这样教师的引导和激励才能更有效。其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每个年龄段和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别。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综合学生平时的爱好,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激励和引导方式更具吸引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同样是讲述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笔者发现同轨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平时的喜好不同,为此在调查完成登记表的过程中,笔者设计的内容就不同。1 班爱动,喜欢体育运动的同学多,笔者就设计了跑步、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进行调查;2 班同学恰好相反,大部分同学喜欢安静,笔者就设计了看书、做手工、绘画等安静的项目开展调查。这样便能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有效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探索环节,能专心在每个探索过程顺利获取新知。最后,教师要全面掌握整堂课的教学目的,除了获取数学知识,还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课堂上的探索方法、思维方式,确保每一节数学课堂上学生都能积极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数学思想。
教学环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归到知识的原点,体验知识的创造和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想有效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伟大的数学家们的智慧和精神,感受知识、获取知识,教师就需要快速摒弃传统的单纯讲解的授课方式,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把课堂焦点聚集在学生身上,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学习、在做中表达,从而顺利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和数学思维的迁移。例如,可以采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指引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学习。在“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中,小小的一个学习任务单,能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媒介。教师精心设计的高效率的学习任务单,不但能把学生引入课程思考中,而且能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积极发挥创造,从而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不仅要全面充足地备课、用心设计教学环节,还要注重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因为学生的丰富思维总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表现、操作、猜测或答案。而这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东西,往往是学生专心、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知识点本身应该注意的地方,为此能准确处理课堂的这种生成,便成为上好一节高效率数学课的关键点。
综上所述,想要高效率的课堂,从而达到真正的“减负增效”,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意外的课堂生成时,就要特别“走心”,及时反应、及时更改合适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例如,探索“3 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具有了探索2、5 的倍数特征的数学思想,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让学生独自找出百数表中3 的倍数,然后观察并猜想3 的倍数特征,最后共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但是当有的同学猜想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时候,立刻就有同学说此猜想不正确。原因是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 之间的任意数字,这种快速推翻猜想的情况教师有可能没有预想到,面对随机的课堂生成,跳过验证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再观察发现,再猜想其他特征,这样便节省了一定的教学时间。
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基本任务。在课堂教学后,作业的留存数量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让学生作业量超负荷,同时又要“增效”,这就要求作业质量高,需要教师课下多做功课,根据练习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设计和编排高质量的作业。
例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的数量、难度都要有所不同。同样是“3 的倍数特征”这节课,对学习较好、探索性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下思考、探究4、9的倍数特征,而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道选做题。这就保证了学困生不会因为作业难有为难情绪,学习好的学生也不会得不到锻炼。
这种分层作业形式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差异化的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无法消化吸收或是学习有余力的同学不满足的现状,也是“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方法优化的最佳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有兴趣就有动力,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就像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为了能快速贯彻“双减”的政策精神,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就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使他们喜欢上数学,喜欢数学探究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情境激趣法,在低年级的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游戏或动画片的形式,指引学生逐步“探险”,直至达到胜利的彼岸;再如,动手操作激趣法,在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激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利用重塑法把橡皮泥重塑成正方体或长方体,亲自体验感受重塑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时应该注意那些细节。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必须将激趣法贯穿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都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点,从而让学生在乐趣中享受学习、享受探索环节、享受成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减少学生课后的反复练习,让数学教学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教育学生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那些学习突出、学习效率高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就会给课堂教学节约很多时间,就可以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完成课后任务,便会大大缩减课后作业时间,甚至是无课后作业。可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对课堂教学效率多么重要。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我们总是能看到学生非常专注地拼积木、玩乐高,却不能如此专注在课堂学习上。原因是学生缺少目的性。想要学生在课堂学习开始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熟悉学习材料、学习内容,对即将要开展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轻松接触、探索新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容易,当他们多次体验到课前预习带来的轻松愉悦的成功感后,便会把课前预习看作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也就不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真审题的习惯
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有很多情况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没有弄清楚题目的要求,就自己想当然地解答了。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无论自己认为多么简单的习题也要耐心把题目读完,并注意关键词语。教师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除了解答过程之外,还要在题目中圈出读题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而在课堂中,可以采取学生读题、交流获取信息、讨论注意的关键词的方法,指引学生读题,提示学生读全题目,注意到题目中关键词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重视读题过程,养成认真仔细读完题目再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3.工整、仔细书写的习惯
学生能长时间坚持认真、仔细、工整地书写,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此,在数学课堂中也要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工整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的书写是否认真,体现在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是否将字写规范,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最突出的就是数字。很多学生在书写时由于不认真、不规范,常常自己无法辨认自己书写的是6还是0。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重视自己的板书展示,给学生做规范的示范,激励学生规范书写。
学生书写得是否工整,关键在于学生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知识掌握程度,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对那些坐姿不正确、握笔姿势不对的学生,要及时纠正。相信经过教师的关注和纠正,学生自然地也会重视自己的书写和握笔姿势,渐渐地便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总之,“双减”背景下,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作业形式,真正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增加学习效果,也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更新、提升教学理念,努力让自己的教学获得“减负”与“提质”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