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城关第二中心小学 周云英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便是学生的作业问题,教师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落实“减负增效”理念,就要先正视传统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如下:第一,传统作业观念仍然存在。当下虽然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较落后,片面地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在这一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会更倾向于对知识点的考查,布置大量的作业却忽视了质量。第二,作业布置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数学作业形式也非常单一,多是以书面作业为主,题目也多是需要反复计算和解答的应用题。但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一刀切”的作业形式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认为作业太简单,丧失探究兴趣,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认为作业太难,不愿意主动完成作业。 第三,作业内容过于枯燥。部分数学作业内容较为枯燥,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多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却很少会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枯燥的数学作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续完成作业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有效措施,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发挥其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保证作业与教学目标相符合。数学作业的内容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注重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的考查。同时,教师还要对现有作业形式进行优化,将其中重复、机械性较强的作业内容删除,补充一些综合性题目,以此来达到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的目的。
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为了让其更具有针对性,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还应适当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积极完成作业,不再将作业视作学习中的负担。
“双减”政策下,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还应保证适度性和多样性。换而言之,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设计不同的作业量,如低年级不适宜布置书面作业,其他年级布置作业量应控制在半个小时内。另外,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融入探索性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探索,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
喜怒哀乐是人与生俱来的情绪,研究证明,当大脑产生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时,人的工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且对身心健康也有益处。而学习本就是不断吸收知识、解决问题、攻克难关的过程,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视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在布置作业时适当加入一些趣味元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产生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趣味性作业。具体内容如下:
【“小小侦探”活动】
1.思考: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但是否考虑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呢?如果将长方形沿着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如果将三角形沿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
2.搜索: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如茶叶盒、积木等。请同学们回到家里仔细观察,寻找圆柱、圆锥形物体,并记录下来。
3.实践:用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总结圆柱、圆锥的特征,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作业的容量较小,且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形式上摆脱了书面作业的束缚,能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并主动参与其中。作业完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和思维能力不同,作业完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在作业中自评、自检,教师还可以设计“评价表”并发给学生,在评价表中,学生可以将作业中有价值的内容填入其中,并通过自主思考,将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方便课堂中向教师提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部分教师过于依赖课本,习惯为学生设计内容统一的作业,作业内容侧重于对教材知识点的考查,但却缺少应用价值,没有严格落实“减负增效”理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重视设计生活化作业,在作业内容中融入生活实际,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让其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深刻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为例,为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教师应设计生活化作业,具体内容如下:
【生活实践】
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 商场打五折销售,而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小明的妈妈准备买一条标价为230元的裙子。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付多少钱?
2.选择在哪个商场买更省钱?
【分析与解答】
在A商场买的实际花费:
在B商场买的实际花费:
【思考】
“满100元减50元”与“打五折”哪个更实惠?如果裙子是300元,应在哪个商场购买?
学生分析及作答示例:
如果在A 商场买裙子,直接用总结乘50%就可以计算出实际花费,如果在B商场买裙子,要先看裙子总价中有几个100,230中有2个100,就需要在总价中减去2个50。因此,在A商场买的实际花费为:230×50%=115(元),在B商场买的实际花费为:230-50×2=130(元),115<130,所以在A商场购买更加省钱。如果裙子是300元,则在A商场买的实际花费为:300×50%=150(元),在B商场买的实际花费为:300-50×3=150(元),150=150,所以在A、B商场购买都可以。
这一题目以生活中常见现象为引,考查学生对百分数的掌握情况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解题时需要先进行分析,再列式解答。值得注意的是,题目中有一个易错点,部分学生受到思维的限制,认为“满100 元减50 元”与“打五折”是相同的,在解题时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应设计【思考】环节,让学生在解题后梳理思路,通过分析和对比认识到,如果商品价格整百,则“满100 元减50 元”与“打五折”优惠力度相同,如果商品价格不是整百,则“打五折”比“满100 元减50 元”更实惠。由此,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作业,对百分数概念和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以“减负增效”为作业设计的原则,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设计贴合学生需求且少而精的作业。另外,作业的布置应具有层次性,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具有差异化的作业,以便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设计难度适宜的作业,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基础作业、普通作业和拓展作业三个层次,其中基础作业中应以基础知识应用为主,普通作业中则要注重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拓展作业则侧重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基础作业】
1.在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是( ),所有的半径都( ),直径是半径的( );
2.圆的直径扩大6 倍,它的周长就扩大( )倍,它的面积就扩大( )倍;
3.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分得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 ),高相当于( ),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所以圆的面积就等于( ),用字母表示是( )。
【普通作业】
1.用一根长18.84dm的绳子围成一个圆圈,所围成的圆圈的半径是( )dm,圆圈内的面积是( )dm2。
2.在一个长9cm、宽6cm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 )dm2。
【拓展作业】
1.一个半圆形的草坪,它的面积是56.52m2,求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2.在一个直径为16m的圆形花坛周围铺一条宽4m的环形道路,求这条环形路的面积是多少?
针对难度逐层递进的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优先完成基础作业和普通作业,拓展作业可以选做。这种差异性的作业设计形式,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这种教学形式还能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分解,将基础知识、概念和公式应用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为例,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如何在解题时灵活选择和运用它们,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这一复习课后,教师设计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对知识的应用熟练度。具体内容如下:
【实践活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师可让学生回到家中向父母询问家里去年每个月的电费开销,制作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仔细观察后提出三个问题。
这类作业容量较小,但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师只为学生确定了数据统计内容,而从数据分析到统计表制作、统计图选择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由于开放性较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较高。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一部分学生考虑到一年中有12个月份,数据较多,选择绘制折线统计图,更直观地看出家里一年中哪个月份使用电费最多,哪个月份使用电费最少。另一部分学生是按照季度制作的统计表,并选择绘制扇形统计图,更直观地看出哪个季度使用电费最多,哪个季度使用电费最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制作统计表后,选择制作三种不同的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了三种统计图不同的特点,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由此,学生能在开放性、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熟练度。值得注意的是,设计探索性作业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有充分的认识,以保证作业内容难度适中。
错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珍贵资源,也是作业设计中的重要依据,教师应结合学生随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将错题都整理出来,通过分析了解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而合理运用错题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反思,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为例,教师应将错误资源作为设计作业的重要思路,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的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反思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错题整理】
1.摘录本单元中的错题
2.分析并归纳“错题”的特点
3.制订自己“少出错”的练习计划
教师要通过这种形式帮助学生养成定期整理错题的好习惯,学生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而错题的整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在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析和整理。之后,教师在课堂中应针对学生错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再次展开学习,并在学习后围绕知识点设计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巩固练习】
用解比例方式解决下列问题。
1.药粉和水的比是1∶400,如果有2000 千克水,要配制这种药水需要药粉多少千克?如果有药粉8千克,要配制这种药水需要水多少千克?
2.一种糖水是由10 克糖和200 克水混合而成,现有300克水,要配制这种糖水需要加糖多少克?
由此,学生可以通过错题整理认识到自身的薄弱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二次学习,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课后通过完成作业提高对知识点的熟练度,进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在“双减”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为必学科目,对教师布置作业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这一政策,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不仅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还要充分考虑作业的趣味性、生活化、差异性、探索性,有效整理错题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