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芝 王忠国
(昌吉学院党委宣传部 新疆 昌吉 831100)
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学术研究角度,应用型人才培养一直是职业类院校主打的表述对象。而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表述和学界研究相对较晚。这与国家发展、人才市场需求的时代性紧密相关。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现“要加快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1]。2019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根据《试点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是将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标准考核“互通衔接”,是职业教育的重大创新。“1+X”试点制度的出台再次激发了本科院校和职业类院校实践和研究热情。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借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种表述,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发挥“1+X”试点制度的政策红利,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一个时期实践和研究的一个重点。
2001年4月上旬,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长春举办,该研讨会的举办“正式开启了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探索之路”。[2]在研讨会上,不少专家认为:“应用型本科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3]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大批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劳动者”[4]不应当只是被看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所要面临的培养任务,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及时转变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多才多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以主打“中国装备”为核心的《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为了实施制造业强国制定的国家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国家行动纲领的实施,就是要培养为中华民族复兴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认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5]该《意见》明确了“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6]的指导思想。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7]2019年 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件中指出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8]。
2019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下面简称《试点方案》)。《试点方案》是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从10个左右领域做起,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总体设计。《试点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评价方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通道,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相关院校可以将1+X证书制度试点同本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与市场需求对接,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实现有机衔接,提升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和大学生市场就业的综合能力。新的百年征程中,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飞速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全社会之于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呼声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试点方案》出台恰恰就是回应社会需求而提出的设计方案,之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党和政府主导下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战略高度,这必将引导学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学界之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有学徒制、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三种模式。
学徒制教育模式是存在时间最长,起源最早的一种方式,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职业教育方式。有人认为学徒制的历史可追溯至青铜器时代,其实还可以更早。只要存在技艺传授,就存在师徒传承关系。不过那时的学徒制就是指简单地把技艺传授给靠手艺谋生存的人;到了欧洲中世纪时期,行会组织出现了,其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加强对学徒制的监管;到了18世纪,行会组织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监管学徒制的相应立法出台了;工业革命的一个结果就是催生了职业教育,而现代意义上的学徒制——双元制在德国出现。关晶认为,“在于学徒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够,没有配套法规政策的激励和保障,缺乏均衡的利益相关者机制和对话平台,教学组织处于非结构化的状态,缺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和监督机制。”[9]赵志群认为作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学徒制被职业教育制度取代,但并没有“发展出类似德国双元制的校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10],但作为非正式的内在制度,学徒制在我国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着,在培养技能技艺性人才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二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简单地认为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了企业的参与,实现两大培养主体之间的衔接。以校企合作的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结合程度为依据,校企合作存在三个发展层次:以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和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学习需要的顶岗实习为主要方式的初级发展层次;以解决新产品开发、企业员工培训、教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企双方人员交流等形式拓展的中级发展层次;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且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办学的整体效益提高的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的高级发展层次。[11]
产学合作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种模式。产学合作较之校企合作略有不同,校企合作只涵盖了企业与学校合作,而产学合作的意涵中既包括校企合作层,也包括企业与社会上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产学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专业理论与业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一线实践相统一。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创新教育模式,“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提高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12]通过分析加拿大合作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特征、实施、评价与质量保障、价值意蕴和面临的挑战,王路炯提出了三条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立产学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之路”“建立合作教育的实践评价体系”。[13]
《试点方案》的出台是新时代背景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注入了新精神,提供了新的助推力。同时,《试点方案》必将引领学界关于“1+X”试点制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X”试点制度的提出,可以说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教育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还将进一步深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配置优化,还能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提高院校综合办学水平。学徒制、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与“1+X”试点制度等之间存在历史性的谱系逻辑,都是基于特定时期背景而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下的事。”[14]“1+X”试点制度的出台充分说明我国党和政府下大力气解决学生就业这一关乎百姓饭碗的民生问题。借鉴已有探索和实践成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1+X”试点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及路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去一直是职业类院校高唱的主打,而本科院校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往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迟滞。因此,本科院校首先应该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1年开启应用型本科教育至今已经十年,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站位来转变传统育人思维理念,明确培养“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15]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任务,这与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定位是一致的。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牢牢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来制定,要从顶层设计角度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及其必要性。作为地方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抓住“1+X”证书试点制度的国家战略机遇,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深耕,还要注重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课程体系设置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作为“1+X”证书制度试点之实施主体,地方本科院校要将能够反映职业技能和水平的行业要求及标准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方案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点”[16],实现学历证书教育体系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体系之间“互衔接和相互融通”[17],创新一种既可以夯实学历教育基础,又能提升职业技能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必须首先统一“1”(学历教育)和“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能力等方面要求。这是执行“1+X”试点制的前提,也是课程体系设置乃至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的基础。通过对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去设置专业课程模块,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对应对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对应岗位能力来规划课程教学体系,通过上述对标要求,进一步规划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等整个教学环节。
师资教学能力及水平与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之间存在动态相关,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直接决定着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及要求。有什么样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就有相对应的师资能力及水平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师资培养目标”[18],“1+X”试点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就决定了师资队伍必须具备学历水准方面的理论功底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实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根据“1+X”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仅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提出要求,还要在专业技能、实战经验、职业能力等方面提出考核标准。要让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价值。同时,根据“1+X”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建设,确保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制度保障。
地方本科院校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围绕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纳入课程体系改革范畴,统筹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协同育人关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19]通过协同育人,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标准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考试大纲,推动教学过程环节与行业生产过程环节之间的衔接和互动,达到“以证促课,以课促证”[20]、以证促教、以教促学、课证相融促就业的有机而良性互动。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地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需要和行业职业技术成果来驱动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以“1+X”思维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及专业实践环节,使之更好地为培养符合“1+X”要求的专业人才而服务。
按照“1+X”试点制度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发挥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资源优势,“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21]按照“1”和“X”有机衔接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岗位群及岗位能力所需之职业技能和技术流程建构“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22]。发挥本地行业资源优势,将其引入校园,并参与到校内实验实训教学、高校教科研等培养培训环节。同时,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师生锻炼、学习和提升的有效平台。总之,要统筹好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培训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要以“1+X”试点制度出台为契机,从国家战略角度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从自身长远发展角度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1”和“X”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有机衔接的路径及策略,不断深化理论研究的内涵和丰富实践探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