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形成与弘扬

2022-03-17 13:49:47完瑞红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作者科学家科学

何 跃 完瑞红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44)

科学家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它是科学家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支撑科研工作者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重要精神力量。2019年《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中国科学家精神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当前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壮大科技创新队伍,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2]。中国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充分体现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优良传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时代特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奖掖后人的道德情操,成为中国科学家独特价值坐标和独有精神特质[3]。

(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所在

爱国主义是科学家的内在品质和成长条件。[4]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5]爱国始于科学家对祖国的情感认同、对同胞的深切热爱以及对人类福祉命运的真切关怀。爱国精神引领科技工作者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与同胞幸福密切相关,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向前发展和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钱学森曾说他一生的三次激动之一就是突破重重封锁,学成回到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之情构成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底色。

(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核心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每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1980年日本学术会议通过的《科学家宪章》特别强调科学研究工作中创新精神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6]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将技术优势武器化以遏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激发创新思维、锤炼创新意志、在独创上下功夫,以破除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加强创新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追求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志的人才,推动创新实践的展开。

(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要求

科学的本性是求知,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求实精神。[7]默顿在论述科学精神时指出,科学精神具有普遍性,即科学评判的标准不受外来科学人文因素的干扰,是事先确定了的,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探索真理是永恒的追求。广大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智慧必须贯彻落实科学理性精神,借助专业知识、严谨逻辑和科学经验对现有知识进行质疑。虽然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创新,但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前人理论成果并对其进行理性批判。求实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在具有批判精神的基础上保持理智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研究欲望,对创新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不懈追问,寻找背后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原因,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品德要义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是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追求,同时也表明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8]。淡泊名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奉献的基础和内生动力,它需要一个人将小我融入大我,甚至为了大我舍弃小我。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可以激励科技工作者将个人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坚定理想目标,践行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实践精神,培养不畏艰难、潜精研思的顽强品格。

(五)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优良传统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科技创新通常不是单枪匹马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9]。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内涵首先表现为强调融合思维模式的重要作用,利用学者之间的“头脑风暴”实现科技领域的集智攻关。其次科学研究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在重点攻关项目实现研究机构、政府、企业多方参与,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最后,要重视国际社会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的促进作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中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

(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指向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强调科技工作者要做青年一代的启蒙者和领路人,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繁荣发展储备后续人才。1949年《科学家宪章》规定科学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以促进科学发展。科学家从事育人工作不仅是提升自身水平推动个体走向成功之必须,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接续创新事业之必要。科学技术攻关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任务,它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只有薪火相传,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才能拾级而上。因此,做好育人工作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科技工作者是否具有长远眼光、大局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建党百年科学家精神的形成

(一)在“科学救国”中诞生以爱国求实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扎根陕甘宁边区发展自然科学事业之前,虽有如詹天佑一般的科学家洋溢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但从规模上来说仅仅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没有产生“群体性”的影响。延安时期,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赶赴延安,为陕甘宁边区的建设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这一时期的科技工作者在边区艰苦的环境中开展科学考察活动,萌发出具有群体特征的科学家精神风貌。

热爱祖国、投身报国的科学家精神。陕甘宁边区经济落后、生活困难、科技基础薄弱,远不如国外或者其他经济科技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但是,在科学技术力量与民主革命结合的感召下,科学考察主力军之中不仅有国内地质矿产、医药卫生、农业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也有屈伯传、陈康白、刘鼎等海外留学归来的技术人员。他们将个人的科学奋斗目标与促进革命胜利、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民族富强结合起来,秉承爱国之心,冲破层层阻碍,在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上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改变了旧中国的落后面貌,充分展现了爱国之情。

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家精神。在抗战救国的需求下,延安科技工作者通过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有效推动了边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保障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其次是根据抗战的需要发展工业,筹建纺织厂、造纸厂、化学厂等一大批工厂。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发展边区经济、支援其他边区和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除此之外,科技工作者们积极筹备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校并在普通民众中宣传科学,培养了一大批科学专业人才,提高了科学影响力。陕甘宁边区的科技工作者正是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利用边区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生产生活条件,才能有效解决人民的生活困境、为抗战救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科学家精神。为了克服党政军民各方面面临的问题,打破受制于人的困难局面,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关于财政经济建设的指示》中明确指出,为着反对投降,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力争好转的严重任务,又为着奠定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更充实与活跃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在财经政策上已不容我们慢步的走,则应转到完全自力更生的自给自足的政策[10]。为了解决边区军火匮乏、日常生活用品不足等的现实问题,科技工作者在简易的工作环境里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突破一个个现实困难。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才能克服边区物质环境恶劣、物质匮乏等种种困难,在创新科技、发展生产等方面取得巨大业绩。

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科学家致身科学事业,主要源于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解决现实困境实现“救亡图存”的使命召唤。这一时期的科学家群体大都具有远赴重洋求学的经历,他们亲眼目睹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现实差距,肩负用科学技术改变受制于西方国家现状,实现民族自强的历史使命。

(二)在“科学报国”中强调以创新育人为主色的科学家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催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科技发展黄金期。在科学报国的实践中,我国科技工作者为保卫新中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在祖国热土上涌现出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等一大批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创造了航空航天、水利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一个个科技进步的伟大奇迹,形成了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科学报国”与“科学救国”时期的科技工作者面临不同的时代任务,在精神风貌方面既有历史传承又有丰富发展。

传承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科学家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是科技工作者传承不息的精神情怀。为建设新中国,众多海外学者学成归国。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11]以“两弹一星”为典型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响应祖国号召投身科学实践。在全国力量的配合下,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怀揣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在荒漠中蛰伏多年,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带来巨大飞跃,有效遏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为保卫我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作出杰出贡献。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环境,在荒漠戈壁利用简单的计算工具完成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国科学家精神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强调比肩世界、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旧中国科技工作实践以生产必要所需为主要任务,对创新的要求较低。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根本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科技落后的社会面貌,早日赶上西方国家,我国实施“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赶超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创新日益成为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继研究出“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以及“海水稻”,为解决世界人民温饱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作出卓越贡献;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屠呦呦从青蒿中成功提取了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正是科研工作者们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创新,才能使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日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贯彻重视教育、奖掖后人的科学家精神。育人是科技工作者一直以来的使命和担当。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成立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专业院校,构建了多方位多领域系统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家作为具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科技工作者既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又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打造坚实基础。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在科学组织中投入大量精力,他所带领的原子能所成为人才辈出的科技创新场所。我国著名力学家童秉纲苦练教学法,解决理论授课中理论易习题难的问题,并协助钱学森建立专业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能够进行技术科学研究的人才。正是无数科学家把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创造更多辉煌。

在“科技报国”的进程中,我国实现了从科技基础薄弱到科技成果“井喷式”出现的质变。中国科学家在这一时期以赤子之心,不畏艰难险阻、矢志报国奉献,以自主创新之志成功解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发展问题,并为世界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三)在“科学强国”中升华出为圆梦筑体着色的科学家精神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应对世界发展格局转变和解决国内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为促进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对科技领域荣誉奖励和宣传报道的力度不断加大。不仅表彰了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等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的民族脊梁,还有南仁东、黄大年、朱有勇等一批为大我舍小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楷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家精神进行深刻总结,形成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刻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开拓视野、拥抱世界、加强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在国际舞台树立良好的中国科学家形象。

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12]一切科技创新实践的主体都是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倡导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促进科技繁荣的征途中,习近平多次强调,在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13]

发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科学实践成果首先应该解决国内的重大发展问题。但是,人类处于同一个世界,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发展,在谋求本国发展利益的同时需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需求。袁隆平作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曾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所有人能够吃饱饭,他的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的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人民英雄”陈薇在2006年敏锐认识到埃博拉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率领团队展开“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研究。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发时,陈薇团队深入非洲疫区,成功研制出第一支抗埃博拉病毒新基因疫苗,保障了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中国科学家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以全人类共同发展为目标,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和保障。

在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征途中,中国的科学家要继续发扬科学家精神,并不断开拓视野、加强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大国担当推动全世界共同发展。

三、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路径

(一)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体制机制

首先,完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激励引导机制。虽然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但是激励引导机制的建立对扩大科研队伍、增强科研热情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物质与精神双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科技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众身体力行、践行科学家精神。其次,完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监管机制。科学工作者攻坚克难的过程也是考验其品行的过程。个别科学工作者经不起磨难诱惑以至于做出违背道德法律和科技伦理的事。全方位的监管机制,既能规范科学工作者的行为使其遵循科学家精神,又能防止大众对科学家精神产生误解、进行诋毁。最后,完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保障机制。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也需要能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人才保障机制。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给科研工作者打了一针高效的“镇定剂”,提供了安稳的工作环境。同时,人才保障制度给科学工作者吃了一颗“长寿丸”,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踊跃加入是科学家精神能够永葆活力、不断延续的根本。

(二)社会进行多维宣传,打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正向氛围

首先,充分利用传播媒介进行议程设置,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丰富了信息交流的媒介,另一方面信息内容多元化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危险。各主流媒体通过设置正向的舆论话题,增加科学家精神在大众视野面前的曝光率,有助于科学家精神在社会群体中的知名度。其次,利用科技馆、纪念馆和科学及科学家主题VR体验馆,讲好科学家故事。新时代我国科研条件、基础和水平均已实现质的突破,青年科学家以及广大普通青年可能无法理解或深刻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科学研究环境的艰辛以及他们的历史使命感,所以国家更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基础设施和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时空对接,使一代代后继者领悟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和情怀。最后,加大对科技攻关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科学研究的广泛关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为科学研究培育优质人才,形成科学研究成果。宣传和奖励科技攻关成果,有助于全社会了解科学研究,激发全社会投身科研的兴趣和信心。

(三)学校注重科学教育,培育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后继力量

首先,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弘扬科学家精神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的教学课堂中。其次,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的重要作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部分。只有重视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青少年思政教育才能给科学家精神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其代代相传永葆活力。最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校可以通过邀请科学家开展讲座、参观科学实验基地、开展科技竞赛等多样化的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唯有从青少年抓起,加强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使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永久延续,为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赋能助力。

(四)家庭注重启发引导,培植赓续科学家精神的信念使命

首先,营造家庭内部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良好家风。家庭注重营造尊重科学家的生活氛围,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孩子的科学知识,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树立以科学家为未来职业选择的理想追求。其次,家长应不断学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人的潜能。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家长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正当追求,当孩子表现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时,家长应在言传身教中激发孩子的潜能,尽可能将孩子的兴趣转化为未来成长成才的动力。最后,家长应注重实地参观和拓展活动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巩固孩子对科学的爱好,增强对科学家的崇敬感。可以鼓励青年等科技人才后备军体验科学家的科学生活,比如深入田间地头播种粮食,体验农学家日常科研生活;参观“两弹一星”等老一辈科学家工作场所,体会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环境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良好的科学研究及生产生活环境等。除此之外,家长可以积极带领青少年参观科技馆、科学家精神纪念馆,鼓励参与科学竞赛活动,在启发引导中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提升青少年的动手能力。

猜你喜欢
工作者科学家科学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黄河之声(2021年2期)2021-03-29 01:20:20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44
科学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