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圣洁
(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张红玲[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吴庄、文卫平[3]用大量的研究实证表明,外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可以直接应用于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深层理解。宁静[4]认为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积极学习。这些研究证明了双向文化导入法与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在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会语言知识就达到教学目的,常常只注重日语语言教学而忽视日本文化推介,更别提本国文化输出,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忽略中日文化的教学往往会造成语用文化摩擦而影响交际顺利进行;日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通过对日语文章的精读和分析进行知识和文化的输入,其中文化输入内容相对较少。目前多数高校使用的《新编日语》教材,作者主要参考日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所编的《日本語教科書(日语教科书)》等多部日文原版出版物,教师在教学中鲜有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导致很多学生对中日两国文化的对比分析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甚至教师重知识、轻思想,重外来文化、轻母语文化,本土文化意识以及对外交流意识不强,对文化身份认识不清甚至缺乏认同,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在基础日语学习阶段,要接触大量的语音、词汇、句型等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学生需要良好的耐力以保持学习的兴趣,但不少日语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和程序化,无法引发学生的兴奋点,反而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形成厌学心理;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不太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说+学生听”这种单向教学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活跃性不强。传统教学的标配就是“粉笔+黑板+教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光靠课本的文字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无压力感、无质量感,难以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教学时注重读写能力和应试教育,忽视听说能力和实践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学用脱节,无法学以致用。
可见,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今,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双向文化导入法与项目教学法已经应运而生,教师必须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顺应21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1.双向文化导入法及其优点。语言学家Krashen曾提出“理解输入”的教学理论,即只有较广泛了解本民族文化知识,才能有效地理解和接受另一种文化[5]。双向文化导入法,就是在语言教学中不断加深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的教学方法[6]。其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多维度的世界观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让学习者有“知己知彼”的国际视野,成为沟通世界和中国的文化桥梁;加强学生对双向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鉴别力,使其拥有双语言知识和双文化素养,践行日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加深学生从“主位”角度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以及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自信从容地肩负起推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责任。
2.项目教学法及其优点。美国的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曾以教育的本质为依据,提出“学校即社会”与“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点。可见,外语教学的目的远不止语言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7],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和负责的教学活动。其优点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感悟和见解;对学生的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锻炼,使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使教学工作更具创新性,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8]。
根据基础日语的教学大纲,除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基本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完美地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1.双向文化导入法在教学内容上呈现的丰富性与全面性。受传统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对于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项目教学中学生对于中外两国文化的对比分析更是无从下手,学生的项目学习经常被限制在语言方面,很少有中日文化对比项目,会造成项目内容的局限性。而双向文化导入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语言之外的东西,实现中日文化的兼容并举,项目教学则偏向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疏于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项目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当导入文化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双向文化导入法通过教师选择内容、讲授文化的形式,避免了只由学生自行收集资料的盲目性与片面性,使学生的文化习得更具系统性和准确性。所以,双向文化导入法可以为项目教学增添更加丰富、全面的教学内容。
2.项目教学法在教学模式上具有的有效性与灵活性。双向文化导入教学一般结合的是课堂讲授的方式,能让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但长期只使用该教学法,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塑性。而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学生被动且枯燥地接受双向文化教学后,在有限的课时内使用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团结协作又展现自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推向学做一体的高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转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集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能力[9]。所以,项目教学法可以为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提供更加有效、灵活的教学模式。
双向文化导入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有效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更详细、主动地了解中日两国文化,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完美解决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更符合外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10]。
教师坚持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习阶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转换教学方法,分层推进、层层递进,求实用、讲实效。
1.以双向文化导入法为主、项目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根据第一学年基础日语教材关于日本文化的课程内容较少以及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有限的现状,先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双向文化导入法。关于项目教学法中的资料来源,大部分学生没有在日本的生活经验,所有的认识都只能间接来源于书本、网络等渠道,而且很难筛选有效信息,这也需要教师在开始项目教学法前,先有意识地为学生补充日本文化知识。而教师对目的语文化内容的引出应建立在学生已知的本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所以中国文化的植入也必不可少。到第二学年,学生有一定的中日文化知识储备的同时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在保持双向文化导入法的前提下加入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学有所获并能活学活用。传统教学中,外在动力不可或缺,教师挖掘学生的不足以补充授课内容。项目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得到充分调动,教师利用学生的长处开展课堂活动。
例如,第一学年的课文《ご馳走(请客)》的会话内容中出现这样的对话:“ところで、お国ではおすしなんかは食べないと聞いていますが...”(对了,我听说在你们国家不吃寿司之类的)。“中国では、ふつう、お米をご飯にして食べるのです。そのほかに、餃子や肉饅頭なども主食として食べますが、おすしはありません”(在中国一般把米饭当主食吃,另外,饺子和肉馒头等也会作为主食来吃,但不吃寿司)。可考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导入。该课的读解文《現代の食生活(现代的饮食生活)》中还涉及到中国现代饮食习惯的变化。第二学年的课文《インスタント食品(熟食食品)》的应用文《宅配弁当(送餐盒饭)》,可从日本传统美食的便当窥探日本现代的速食文化,并挖掘出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如餐具使用基本相同等。此时,正好可以结合之前学到的饮食文化内容,建立一个有关“中日両国における伝統から
現代への飲食文化の変化の比較(中日两国从传统到现代的饮食文化变化对比)”的学习项目,提醒学生可通过预习《日本料理(日本菜)》这一课寻找相关内容,丰富项目资料,展开项目教学。
在以双向文化导入法为主的综合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文化的推行者和课程思政的引领者,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文化的导入效果息息相关。首先,要深入学习,丰富文化内涵。平时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认真研究本土文化,广泛整合教学资源,归纳总结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区别,促使自己能够灵活地运用日语准确地介绍中国文化,达到提高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的目的。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教师不但要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要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文化成就。平时多参加高规格的文化培训讲座与文化研讨活动,领会新时代赋予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努力做到“学贯中日”,博古通今。其次,要身体力行,践行文化传播。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体会中国文化并自然而然地践行文化精神。比如《上海エクスポ(上海世博会)》这一课,可以作为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结合当前的抗疫形势,展现中国的大局意识。同时,也补充大阪世博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构建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日本文化、站在日本文化的角度观照中国文化这两种相对的文化视角。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文化素养。除了教学实践,还需要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与日本人的交流,不仅能检验日语教材中知识的准确性,还能增加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不但能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加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而且能以批判意识对文化加以学习、辨别和吸收,从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双向文化导入法为辅的侧重教学。一味的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模式,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适时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引领者,利用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第二学年教学法的重心在于项目教学法,信息的搜集、方案的策划、项目的执行以及最后的评价基本都由学生自己负责。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仍需双向文化导入法的助力,为项目教学中关于文化项目内容的展开做准备。教师在进行双向文化导入法教学时,可考虑既用中文介绍日本文化,也用日文介绍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提高中日双语表达能力,积累中日两国文化素材。从现象看本质,通过挖掘文章的文化内涵以增添语言的文化色彩,鼓励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相应的知识并大胆地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在吸收不同文化养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可以利用课间播放附有双语字幕的《私がここに住む理由(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这个文化纪录片,通过在日本的中国人以及在中国的日本人,帮助学生扩展中日双语语言表达能力、深刻感知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为接下来以中日双向文化为主要项目内容的项目教学的实施做铺垫。以双向文化导入为基础的项目教学的实践,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同时对语言文化内涵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在语言能力的发展阶段厚积薄发。例如,有一课的学习之窗的标题为《中日漢字の違いに注意しよう(注意中日汉字的区别吧)》,可考虑以此为导入点进行项目教学。自古以来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在我国有很多来源于日本的汉字。同样,日本也学习了大量中国文化包括汉字。
作为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大部分人对于中日汉字的关联性了解甚微,虽然有“系统自带”的优势,也容易因为思维定势产生对日本汉字的误判以及对中国汉字的误用,从而影响语言文字的正确表达。为了使学生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日语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导入“漢字から見る中日両国の言語文化(从汉字看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的项目教学。当然,前提是先为学生扩充相关的文化知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除了完善教材里的中日汉字对照表,还可以从《汉字文化通识·汉字在日本》这本书籍以及《日本人の知らない日本語(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这部日剧中选取相关内容,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双向文化教学。
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中,项目评估是项目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从传统的看分数、重结果的教学评估,升华到关注整个学习过程、注重经验总结和能力提升的评估。通过多元评价与考核,让学生学会精确、客观地评价,反思、共享自己的成败。
第一,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项目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项目活动成果的评估和对项目活动中自我表现情况的评估。让学生采用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将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解决的对策、积累的经验等记录起来。通过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估,在项目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行动力,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完善今后的项目学习。
第二,由小组进行组内和组间互评。先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在本小组的个人表现和对本小组的贡献情况进行互评,主要是让小组中每位成员对其他组员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做出具体评价,使学生可以从同伴的评价中全面地进行自我认识。然后,进行组间互评,主要是对各小组间项目资料的丰富性、任务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发表结果的准确性等进行对比,有利于各小组在评价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在竞争中获得成长与进步。教师暂不做任何评判,以免左右学生的思路,但要提醒学生尽量科学合理地进行互评,协助学生发现项目中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改进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由教师对小组进行评定。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就项目的展示情况从操作过程到完成质量等加以评价,将运用知识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作为评估的重点。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总结比较各组特点,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项目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主要包括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态度、付出程度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要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得失,培养其热爱专业、乐于助人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11]。比如在“中日两国的非语言交际文化”这个项目活动中,可邀请外教共同作为评委,外教着重对学生关于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相关文化这部分进行更专业、权威的点评。综合中日两国教师给出的专业性意见和示范性动作,学生能得到更全面、可靠的评价,进行更具体、深入的学习。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重视设置文化课程工作,即先由教师进行文化导入再让学生完成项目作业,在对理论知识讲深、讲透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拓展,确保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学生对文化内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学习和实践能力。
1.通过双向文化导入法进行知识储备。在双向文化知识导入与储备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平等性原则。引导学生以平等的文化意识进行文化交流,同时以客观的心态对待中日文化差异,避免存在妄自尊大、妄自菲薄两种不良行为,使学生今后面对中日文明的碰撞时能做出理性的思考与判断。(2)双向性原则。让学生在学习日本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双管齐下,对学生输入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能力加以培养,以强化学生语言文化信息输出的技能。(3)适度性原则。在明确文化导入对目的语教学的重要性的同时,避免盲目夸大各种文化导入因素的作用,对于文化的导入与语言的学习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使文化的输入刚好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4)相关性原则。保证双向文化的导入围绕课程教材内容展开,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真实可靠、简明易懂的文化知识,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导入,由表及里地使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知识的运用相互融通。
课前,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并选取中日对比性较强的文化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课上,通过宣传海报、场景模拟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形式加强文化背景教学,让学生在增加语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像单词表里有“うなずく(点头)”“ほほえむ(微笑)”“お辞儀(鞠躬)”等词,教师讲解完这些词的用法后可播放有日本人常见肢体语言的交际视频,以此引出日本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并通过中日非语言交际文化的对比,鼓励学生体验文化差异、探寻文化融合,引起学生对文化方面的兴趣和重视,提升学生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内容进行PPT的制作、微视频的拍摄、手抄报的设计等,将学到的中日双向文化的话题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对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并对作品进行成果展示,实现中日文化的交融互补,培养“中日贯通”的高素质人才。
2.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巩固拓展。在项目教学巩固和拓展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可实践性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保证项目的选取紧贴理论知识、符合时代背景并与社会实践相关,项目的设计难度适中、内容合理,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启发性原则。考虑项目问题的科学性和引导性,教会学生如何围绕选题筛选适用材料,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有效信息,帮助学生在开放和创新的环境下开展日语学习、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双向讨论与交流,教师随时跟踪项目进展,适时适度介入指导。(3)目的性原则。将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首要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基本任务能从多方面反映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双重提升。(4)整合性原则。将多个知识点和任务点融合在一个项目之中,以项目为载体,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促使每位学生既要动手又要思考,做到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
21世纪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和层次在不断发展,但人才市场需求与教学方法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日语人才培养领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越来越需要既掌握语言知识又能将其应用于跨文化交际的日语人才,基础日语课程的新大纲也强调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要创新日语教育培养思路,提高日语专业人才质量,教学方法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日语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让学生掌握外语基础知识,具备外语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文化修养也是目前日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12]。认清形势,打破常规,在了解双向文化导入法与项目教学法及其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变通,使两种教学法进行有效结合,更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