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银玲,田新山
(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具体方向。《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坚持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很多契合之处,同时劳动教育的可感性、实践性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缺乏的内容。因此,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劳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劳树德、以劳立志,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文简称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2]。在重视劳动教育独立教育价值的同时,要积极探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关系,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结合的综合育人价值。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概括为“思政劳育”[3]。思政劳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下文简称为“思政教师”)担当的新使命,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时代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蕴含着推动时代发展的内在力量,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让大学生感受到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巨大力量。劳动教育的开展直接决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和技能水平。当前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愈发激烈。如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劳动教育缺位,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劳动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各族人民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展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科技强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各地区的劳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更加关注新兴技术。习近平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内容上体现发展性与时代性,这是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高校思政教师要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教育大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劳动教育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这是大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的新使命。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此,高校思政教师要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思政劳育的重要性。从实践出发,批判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果,深入挖掘劳动实践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知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大学生勤于奋斗、敢于奋斗,自觉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建设事业中。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青年人有信仰、有能力、有责任,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不断奋斗。当前,正处在国际体系加速演变和国内社会面临转型的时期,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特殊的时代使命。建功新时代,做好主人翁,青年一代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脚踏实地的奋斗。劳动精神是大学生需要继承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生要积极传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并将其作为丰富和发展自身必要的精神养料。高校思政教育要把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成长规律,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远大追求落实到实践里,将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传承下去。
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利用劳动理论和劳动体验,通过多种方式使被教育者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思政教育是社会或群体利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成员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二者各有侧重且分属于不同学科,但在教育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上有高度契合之处。
从教育目标上看,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指向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指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没有劳动就没有人,没有人的发展。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是为了劳动的教育,旨在开发人力。劳动教育通过讲解劳动理论或让人们亲历劳动实践过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人们勤奋、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使其具备生存发展必须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实现人脑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目标。任何一个劳动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无法否认:劳动教育是育人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接受过劳动教育的人,无法发展自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高校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选择,立德树人,也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看,虽然教育载体、路径不同,但二者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教育目标。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对于大学生观念的引领具有高度一致性。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伟大。这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劳动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需要的劳动者和人才。因此,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劳动价值立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而高校思政教育“是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文化的学习,从而达到道德感化、价值引领的效果”[7],其中所包含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所包含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方向一致。二者都以观念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在受教育者中进行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侧重不同但教育内容互通。
从本质上看,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是属于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对被教育者的心灵境界、品质和人格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二者都可以采取模范激励、榜样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这个角度看,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红色经典故事、劳模故事、工匠传奇是劳动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共同的教学资源。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劳动教育与以传授知识为内容的科学教育相区别,是以注重实践为特点,既引导观念又培养素质的知行合一的教育。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让学生真感受、勤动手、多出力,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从而锻造他们的价值观和品质。思政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养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白、讲透彻,就要在过程中重视理论性、科学性。也正是因为这样,思政教育给人留下了灌输、说教的印象。实际上这是传统思政教育的弊端,为了适应新时代对思政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中需要探索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劳动教育的可感性、实践性,与思政教育的科学性、理论性相互补充,为新时代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提供了可能。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局限在具体课程中,内容相对陈旧,方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教学难免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影响最终教学效果。劳动教育特有的可感性、实践性,正是思政教育相对缺乏之处。因此,应当深入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落实。
劳动教育素材既包括传统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教学教材,还包括教材之外的教育素材。首先,要加强对劳动理论的学习。尽管各种劳动实践能够最直观的帮助教育对象认识和感受劳动,但如果不懂劳动理论,不了解人类生产劳动的起源和发展史,对劳动的理解就始终是肤浅的。而要从更深层次把握劳动的本质,就必须用劳动理论来指导实践。把劳动理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中,使劳动理念和劳动体验结合起来,才能使大学生懂得运用劳动规律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其次,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素材的挖掘。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机构推行系统完善的劳动教育,但勤劳的优良传统仍然流传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比如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礼仪制度、家风家训等,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重要的素材来源。从经典名著到人物传记,再从诗歌到戏剧,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以及与理想信念相关的教育内容,这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最后,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素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努力奋斗、勇于创新的成果。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积累了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宝贵经验。这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提供了劳动教育素材。可以把影视作品、书籍报刊作为教学载体,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事迹中蕴藏着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舞大学生成才奋进。
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实践上的结合,可以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提升思政教育全面、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实效。劳动教育对教育对象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它可以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转向生动有趣的实践,在具体的劳动体验中,提高个体的劳动素养、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立足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特点,劳动教育在坚持实践导向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这就要求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一,可以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围绕创业就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专业服务、实习实训、勤工助学等活动,引导学生重视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或是开设实践教学专题,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走进实践教室、实训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第二,可以统筹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倡导学生成立实践性社团,鼓励学生围绕兴趣爱好适当开展社团活动,以社团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借此增强学生的诚实劳动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让学生把理性的思想与感性的体验结合起来,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实现二者的统一。第三,可以把劳动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传统劳动中的很多简单劳动已经被机械化劳动、智能化劳动所取代,新时代的劳动更加凸显个性化、自由度。为此,劳动教育要以市场新需求为导向,力求将学生的知识、技能、创造力进行深度融合。落实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可通过STEAM课程和创客课程让学生走近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适应新一轮的新兴技术革命。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发挥教师的教育主体示范作用,对于思政劳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仅引导青年大学生们把握理论的溯源和脉络、走向,更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求真知’[8]”。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实施者,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政教师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优秀的劳动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劳动光荣。第一,思政课教师是思想观念的传播者,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先在教师的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结出果。教师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具有诚实劳动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第二,反复说教不如以身作则。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第三,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皆为榜样。相较于前两者,良好的劳动习惯更加直观和具有代表性,与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优秀的劳动能力相配合,才能完整的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示范作用。
综上,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劳动教育本身,而没有关注它与思政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二者本就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应当探索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价值,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