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镇中学生劳动教育与体育融合模式探索1

2022-03-17 13:37崔绍怀潘李民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劳动体育

崔绍怀,潘李民

(1.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2.惠州市惠阳区镇隆中学,广东 惠州 516227)

劳动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为条件、共同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习近平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实施途径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2]。《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和《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4]等文件,再次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握导向,遵循规律,创新机制,注重实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满足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劳动教育与体育结合的必要性。城镇中学生,物质生活优越,普遍缺乏劳动知识,劳动意志薄弱,劳动实践缺失,社会也存在“轻劳重智”的教育认知,这种德智体美劳不均衡发展的教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有必要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开展教育工作。同时,我们也要把劳动教育与体育融合起来,以期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劳动教育的独立性和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劳动技能的形成方面。劳动教育与体育融合的模式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质。劳动教育与体育融合的关键点是体能、能力与身体素质。劳动教育与体育融合的思路是在运动参与中、在运动技能习得中、在身心健康发育中、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能力,增强劳动体能,完善劳动素质。

一、在运动参与中培养自觉劳动能力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5]”。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从技能、兴趣与爱好、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责任感和体育精神等方面规定了课程目标的要求,指出:“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6]6。而良好的劳动习惯、自觉的劳动能力在不断的自我运动中逐步养成,是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学生,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但其他形式的劳动也不能忽视。通过体育活动,学生懂得:在运动参与中逐渐形成自觉的劳动能力,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脱颖而出,担负起艰巨的工作任务。

(一)通过课上游戏活动,培养自觉劳动能力

人类的劳动能力,最初是原人在狩猎活动中,经过长期积累,不断改进、完善,才形成今天至美的劳动能力。爱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可激发运动欲望,养成锻炼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促进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6]4。结合地域特点、校情和学情,开展适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游戏和活动。如可以选用踢毽子、抽陀螺等传统项目,或者健美、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开展体育活动。

教师预设活动之前,要做充分调查研究,确定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抽陀螺比赛。教师首先准备好相关用具,边示范边讲授有关抽陀螺的知识及其历史,在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其次,对个人来讲,若学生的运动技巧不得要领、效果不甚理想时,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纠正。让学生明白:完成一项任务,要懂得不放弃、不气馁、勇敢地面对困难,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小组竞赛中,除了展示自我能力外,还要懂得交流与合作,交换活动的心得和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以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集体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增强自信心。互相关心和帮助是良性生活状态的表现。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要求。为顺利完成各项游戏,增进学生间的交流,需要进行合作。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与别人团结协作[7]。最后,活动的持续开展,必定有高下之分,此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荣誉与名次,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健康第一,友谊第二,竞赛第三”“重在参与”的思想认识。在团结、开心的活动氛围下,营造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发扬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可见,有益的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劳动能力的形成。

(二)通过课下体育活动,培养自觉劳动能力

目前学校的课下体育活动,主要有课间十分钟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及其他课余活动等。

课间十分钟,绝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未能加以引导利用。学生在校园游逛,追逐打闹,导致学生之间闹出纷争,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群体事件……之所以出现这些不良现象,是因为没有利用好课间十分钟,缺乏正确的疏导和规划。课上的学生,学习紧张。课间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舒缓紧张的学习心理。如健身操(在座位原地,拍拍肩膀,拉拉手筋,互动健身等);唱班歌,是一种有益于肺部的呼吸运动,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缺乏深入认识,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操场集中做课间体操、轻快舞步、跳绳、慢跑……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的劳动能力。有人说,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尤其是毕业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把握好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能力,尤其要着重培养学生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8]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医学证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从而引起身心疾患,进而削弱劳动能力和降低劳动效率。“教师只有了解一点心理学知识,才会自觉地给予配合,与咨询人员一起‘医治’学生的心理疾病[9]”。中学生通过课间十分钟的体育活动,可以放松身体,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的心理情绪,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又可以避免课间不良事件的发生。

第二课堂活动及其他课余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为方便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一般安排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后。它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智力学习型活动,另一种是体育运动型活动。这里主要谈体育运动型活动对劳动教育的影响。按活动的规模和大小,可以分为班级(年级)内部、班级(年级)之间的第二课堂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各个学校可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觉劳动的能力。如年级班际男子三人篮球赛。现在的男生普遍对篮球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对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联赛情有独钟,并在课余时间也对篮球运动充满浓厚的兴趣。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得到了运动的快乐。同时,这促进了学生体能的发展,训练了学生劳动基本能力。如篮球活动前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好活动的安排,对篮球运动有浓厚兴趣的、有扎实篮球运动技能技巧的、体质体能优异的学生可代表班级参与比赛和活动;一部分篮球运动爱好者,为自己班级呐喊助威;一部分学生可以提供一些后勤服务……总之,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互相协调、团结合作,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进学生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

劳动离不开协调与合作,学会合作是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在面对复杂的劳动时,将劳动任务细致地分解到人,让学生分工合作,以保证体育活动顺利地完成,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育高尚的集体荣誉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我劳动能力。

二、在运动技能习得中培养自主劳动能力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6]6。在此基础上,中学生对所参与的活动,都必须初步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在球类活动中做一个动作,如拍球、投篮和运球等;体操中滚翻、劈叉等基本动作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如何在运动中避险,掌握运动创伤和紧急情况下的一些简易处理方法,了解并学会常用救生方法,如人工呼吸的操作要领等。这些要求,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详细讲解,并在体育运动中加以落实,让学生明白:体育活动,不是一味地“玩耍”,而是一项科学的运动。在练就健康体魄的同时,自觉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培养自主劳动能力。

(一)通过练习运动技能,培养劳动技能

在体育运动中,学习诸如拍球、投篮和运球等动作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不断的实践训练、体会动作要领、自我完善,最后达到娴熟,动作协调,灵活自如。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与一个人的独立性、灵活性有显著的关系,即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其独立性、灵活性较强。对于身体处于快速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机能协调发展,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促进智力发育,提高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也促进了劳动技能的提高。“体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融入生命教育的体育将会更有活力,通过对自然生命的珍爱、精神生命的感悟和社会生命的实践逐步使运动员得到提高与完善[10]”。可见参与体育活动,对培养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有重要促进作用;对培养生存技能、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自立于社会的能力有重要奠基意义。

(二)通过开展安全体育活动,培养安全劳动能力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伤害的事故责任、事故处理、赔偿程序、责任处理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11]。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安全高于一切,没有安全性,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没有“安全”的体育运动,无异于是隐患重重的游戏,其教育价值与意义会大打折扣。

城镇中学生,普遍缺乏安全训练,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尤为迫切。一方面在于“校园安全教育量大面宽,涉及学生成长教育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校园安全教育应与公安、消防、交警卫生等涉及安全问题的各部门共同携手,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社会环境,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12]”。从其特性可知,安全教育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教育性及安全性于一体。体育活动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制定必要的安全制度与防范措施,学习体育活动正确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树立体育活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学会正确使用运动器械、设备,自觉穿戴运动必备品,从小养成严格、规范的安全运动习惯。

体育活动的“安全”,包括体育活动动作的安全、运动参与者的人身安全、体育活动环境的安全三方面。首先,体育活动动作的安全,指参与者对此项活动的动作规范有深刻的认识、理解和一定程度的防护意识。如投掷实心球或标枪,这是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运动(许多学校碍于“安全”因素,干脆取消这个项目,这是一种消极的工作态度)。教师首先应该讲解清楚这项体育运动的动作要领和规范,边示范边讲解,要求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规范动作。其次,体育运动参与者应有自我保护意识,做好自我防护,防范体育运动器械伤及自身。女生投掷实心球时,因手臂手腕力气较弱以及动作的不协调,导致出现投出的实心球伤及自身的“体育事故”,甚至出现活动参与者在投掷时,不在投掷区投球,而把球投入观众区的“惨剧”,以及在投掷标枪时,标杆与金属标头脱落、分离的状况……这些事例无不告诉我们:在体育活动中要有自我防护意识并做好防护措施。最后,要注意体育活动环境的安全。参加体育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体育活动场地的环境,判断场地是否符合此项体育活动的要求,以及在场地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做好预案,制定防范措施。如篮球场地是否平整,是否有积水,篮板是否稳固,等等,这些都要在运动前检查完毕,做到万无一失。

实践活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涉及的材料、工具和设备等,都带有不安全因素。在不断实践中,教师“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要求、劳动素养标准和劳动技能培养目标。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是各个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培养学生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1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培养安全劳动能力。

(三)通过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培养独立劳动能力

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野外狩猎活动的长期实践、积累与发展,形成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种种技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4]的话,准确地表达了劳动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中学生对外界自然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外面的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野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野外生存的技能技巧,并熟悉有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有限独立生活的能力等。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多变,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可适当开展野外体育活动。如春季开展野外远足,既可进行有氧运动,又可在活动中领略家乡的自然风貌,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操。夏季,临近海边的地区,在做好安全教育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开展海边集体游泳活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所学得的地理知识,查看潮涨潮落的时间,做好一系列安全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活动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分工协同能力等,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劳动、独立生活能力。秋季,天气凉爽,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等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耐受力。冬季,可以开展堆雪人、打雪仗或滑冰、滑雪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与品质。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组织登山、野营等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为了参与者的安全,组织者必须做好活动的安全防护措施及紧急情况预案。

野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培养了良好的劳动品质,提高了自信心、锻炼了意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为将来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发挥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沟通、交往能力,更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和达成劳动成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在体质健康发育中增强劳动体能,通过劳动实践奠定劳动素质基础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5]”。体育运动的开展,都是以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为出发点,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陶行知说:“首先,我们每天应该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15]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体能,要想完成复杂的劳动任务根本就是徒劳,无异于痴人说梦。由此可见,在体育运动中,健康的体魄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一)正确的劳动姿势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主要依靠跑、跳、投掷、攀爬等身体活动,来获取必需的能源,以求得生存,而这些身体活动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经过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对劳动活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姿势和方法,在保留其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与相应的社会生产相结合,不断地总结、积累与规范,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发展的运动形式,在社会劳动的分工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形式——体育。在现代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仍可清晰地看到劳动的痕迹,如标枪、铅球都是从原始社会以投掷的方式来获取猎物的活动中演化而来的,跨栏是早期人类为逃避野兽攻击或求得生存的一种活动形式。这些演化来的活动,现阶段已成为强身健体、获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性体育活动。

所谓劳动姿势,一方面指的是劳动的身体动作姿势;另一方面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的始终所具有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讲,就是对劳动活动所持有的思想认识与态度。规范、科学的劳动姿势能真正地促进身体的发育、成长,有利于身体健康。日常的劳作与正确的体育锻炼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能相提并论。如常年在泰山、黄山等旅游区劳作的挑夫,它的姿势不可谓不正确,但它只是某一个或几个动作的不断重复,劳动的强度有时甚至超出身体的负荷,不但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损害身体健康;而体育运动,要求有正确、规范的姿势,还要讲求运动的强度,它是一套系统的、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运动形式,与所谓的生活劳作有根本的区别。体育运动,如果不讲求正确的身体动作姿势,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甚至会造成身体的损伤,造成运动事故。所以,在体育运动及活动中,要养成正确的运动姿势。体育运动中的走、跳、跑、跨、投、掷、射与跃等动作姿势,都来源于人类劳动实践。体育运动来源于劳动,同时,体育运动又促进了劳动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整体。

(二)积极锻炼身体,参加体力劳动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成语告诉人们:凡事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坚持。同样,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也离不开持之以恒的锻炼和积极探索的精神。积极地投身于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学习和生活压力。积极的体育锻炼,可以放松身体,释放压力,缓解心理紧张的情绪,从而提高劳动的效率和品质。劳动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锻炼了其意志品质、激起其劳动的信心和决心。

四、在心理健康发育中完善劳动素质

身体健康,既指体质的健康,也指心理的健康。即是说,一个身体素质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合格的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强健的体格,而且培养其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等,对其思想发展和“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展示良好的劳动心理

人的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和幸福,是健康心理的结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剧、压力增加。学生没有良好的心态,就很难适应时代的挑战。目前在校的城镇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父母及长辈过多的宠爱,存在心理问题隐患。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造成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低下,对生产劳动认识的肤浅等问题。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学校既要做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劳动知识和实践活动,也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劳动习惯,并将这种习惯内化于心。

(二)调控消极的劳动情绪

消极情绪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忧郁不决,如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主要表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如学生对学习认知的障碍、学习情绪消极、学习意志薄弱等,都会导致学习心理障碍[16],产生消极心理。消极情绪会吞噬人的心灵,使人产生嫉妒,进而引起无聊,无聊也会导致懒散,甚至内心偏激,做出不可预见的行为。体育运动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进取的精神,是克服消极情绪的良方。

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能把自己潜在的形态充分释放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体育锻炼知识与运动技能技巧等以各种途径展现出来,极大地刺激了兴奋点,调动了情绪调控能力。竞技比赛的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机敏果断与乐观活泼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活动本身固有的竞技性、娱乐性与集体的协调性都是与中学生心理特点相互吻合的,这也是体育活动引起中学生注意和追求的原因。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在自我情绪调控下,往往具有心胸开阔、阳光乐观与集体荣誉感强等优点。

(三)坚定劳动意志及信心

当在劳动中遇到困难、灰心丧气时,应鼓励学生胸怀大志,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使命感、创造发明的欲望和勇气,使之逐步养成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以及对待劳动的正确认识等。劳动塑造人的品质。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形成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铸就了其坚毅的品质。拥有这样健康心理的中学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四)克服繁难的劳动任务

集体荣誉感既令学生倍感光荣,又具有不断修复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不断纠正问题、学会自我完善。当遇到某些复杂、艰难的劳动任务时,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妨让学生分工合作,将劳动任务分解到人”[17]102,以保证劳动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劳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形成团结互助、协调合作的精神,共克难关。

学生在开展团体运动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增加人的自信心。互相关心、协作共进,是人生存中更幸福、更有安全感的生活状态。“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劳动离不开协作[23]102”。当今世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一项科技研发或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协调与合作。因此,学会正确处理繁难劳动任务,有助于劳动成果的达成。

综上,劳动与体育活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手段。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加强中学生的体育运动工作,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能力和品质,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劳动体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呆呆和朵朵(13)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