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
——以巢湖学院为例

2022-03-17 12:16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抗疫育人

汪 军

(巢湖学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安徽 巢湖 238000)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如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1],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印发了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文件,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与时俱进性,在价值导向上要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性,在实现形式上要注重实践性,增强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知、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

1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蕴涵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知、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进一步增强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1.1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重视思想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共产党人历来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是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是当前和今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抗疫斗争实践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抗疫精神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价值遵循。

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履行为党育人铸魂的崇高使命。中国人民抗疫斗争实践,用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伟大抗疫精神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2],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爱国、爱党、爱民的政治信念和家国情怀。

1.2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反映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201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指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4]这为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导。

抗疫斗争的生动实践和丰富素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疫情中逆向而行的“天使白”、冲锋在前的“橄榄绿”、坚守岗位的“守护蓝”、默默奉献的“志愿红”,向青年大学生传递着榜样的力量,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活起来”,增强了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领航员”“掌舵手”的作用。

2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被边缘化,不利于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知、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

2.1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滞后

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2005年,高校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采用国家统编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促进了思政课理论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仍发展滞后: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缺少全局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纳入课程化教学管理,缺少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有一定的实践课时安排,但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相对孤立,实践主题内在关联性不高,缺少延续性。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缺少可操作性。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处在探索阶段,不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局限于个案的经验总结,不具有普遍性和可复制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不紧密。

2.2 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实践文化氛围

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氛围的缺失。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思想认同基础。无论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还是学生,长期以来都存在“重专业轻思政、重理论轻实践”的认知偏见,难以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共识。学校层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师资配置、学时安排、经费支持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层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补充,考核要求低,教师重视不够。学生层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度普遍较低,缺乏积极主动性。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校园文化基础。校园文化是承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由于缺少学校层面的统筹协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可利用的资源有限,与团学活动、专业实践难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时代文化内涵。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师来策划、组织和实施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少交流,实践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创新性不够。

2.3 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社会实践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缺少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拓维护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经费普遍不足,难以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效维护和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局限于少数学生代表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活动,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需求。二是缺少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之间缺少学校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没有建立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三是缺少思政课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机制。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是作为一项活动来开展,实践教学与教师的学术科研关联性不高,以科研促教学不明显,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产学研项目化的政策支持,没有形成思政课实践育人与科研育人相促进的激励机制,不能激发思政课教师将科研转化为实践教学的内在动力。

2.4 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价值引领不够

现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的一部分,高校网络思政价值引领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网络思政信息化平台不健全。当前,网络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日趋普遍,但高校网络思政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学校对网络思政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技术支持、教学资源供给不能满足网络思政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网络思政价值引领影响不够。互联网的大众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性在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和内容创新的手段;而消极性在于,因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碎片化、价值的多元性的弊端,信息的“快餐”化消解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三是网络思政保障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高校缺少网络思政实践教学协同机制,网络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信息化平台运营专业队伍建设、网络思政师资媒体素养能力提升等都难以满足需要,学校层面对网络思政实践教学缺少政策保障机制。

3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伟大抗疫精神教育,体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上的“因时而进”,通过构建实践教学课程化体系、增强实践教学文化氛围、拓展实践教学社会资源、提升实践教学网络价值引领,增强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知、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

3.1 在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体系中融入伟大抗疫精神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体系建设是促进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题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要求。一要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抽调专家组成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领导组,编写立足地方实践教学资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课程化教学管理体系。二要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突出主题性、实践性,在实践中强化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思想道德实践专题”通过大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国人民在抗疫中展现出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广大医务人员无畏牺牲、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环卫工人不辞辛劳、志愿者默默奉献……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历史观实践专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5]。抗疫实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6]都得到精心呵护,教育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专题”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设者们“仅用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7]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民的政治情怀。“爱国主义实践专题”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从率先公布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到实施分类救治、分级管理;从果断关闭离汉通道,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网格化疫情防控,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三要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建立适合实践教学特点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实践过程的监管,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3.2 在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文化氛围中体现伟大抗疫精神

“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8]在校园实践教学中融入伟大抗疫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伟大抗疫精神由情感认同转化为自觉践行。一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思政课教师的选拔上要把好政治关、师德关、学术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在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培养上要加强学历提升、实践研修、学术交流保障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功底。二要营造校园实践教学文化氛围。通过宣传栏、广播、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管理规定、疫苗接种知识、疫情防控法律知识、公民社会道德规范等。在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优秀团员、“十佳大学生”时,优先推荐在疫情期间贡献突出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结合“四史”学习教育组织师生宣讲团,讲清楚抗疫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实力、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各民族守望相助的血脉情怀,在校园中形成弘扬抗疫精神、践行抗疫精神的思想共识,坚定大学生立志坚定听党话、矢志跟党走的信念。三要深化校园实践教学时代内涵。在班团一体化建设中使伟大抗疫精神“入脑”,通过班级建设、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抗疫先进人物事迹,开展“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座谈会,举办抗疫志愿者报告会。在社团活动中使伟大抗疫精神“入心”,举办抗疫英雄事迹图片展、抗疫主题摄影展,组织学习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征文、微视频评比、小品、话剧等。在科研实践中使伟大抗疫精神“力行”,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践行抗疫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3.3 在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资源中彰显伟大抗疫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己、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一要统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方面,做足地域文化资源的文章,我校地处皖中,周边历史文化、红色主题教育资源丰富,依托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渡江战役纪念馆、金寨大别山红色教育资源、徽州文化等打造红色主题教育基地,通过情景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引导大学生理解抗疫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提升校地、校企合作内涵,组织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帮扶、防疫知识宣传、城乡留守儿童支教、“一院一镇一品”志愿服务、专业社会实践实习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能力、锤炼品质、淬炼思想,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二要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社会实践教学内容涵盖广、影响范围大、学生参与人数多,“单打独斗”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造成内容上的重复、时间上的冲突,偏离了实践活动的初衷。因此,组织以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为主导,各教学、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社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统筹团委开展的团学实践、教务处开展的专业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课程实践,团总支、学生会、学生社团、协会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各部门实践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式发展,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三要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科研机制创新。一方面,促进思政课教师产学研项目的机制创新,科研成果的社会化转化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也是创新科研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探索校企、校地合作中大学生思政教育项目培育,为思政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服务地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制定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特点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纳入教学评价、职称晋升、评奖评优范畴,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

3.4 在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价值引领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只有赢得互联网,才能赢得青年;只有过好网络关,才能过好时代关。”[9]凸显了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驾驭网络的本领,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主动权。一要构建网络思政信息化平台。“加快新媒体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平台、主流媒体平台的融合进程”[10]。疫情期间,我校积极引入优质在线精品课程资源,依托腾讯、钉钉、学习通、云视讯等信息化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答疑辅导等。推动主流媒体网络思政育人影响力,学生通过学习强国、人民网、中青网等APP了解党和政府的疫情防控决策部署。立足“三全育人”和智慧思政建设平台,统筹校、院、班级网络思政平台一体化建设,将易班·今日校园打造成集教学、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二要引领网络舆论价值导向。多渠道、多方式讲好抗疫故事,疫情期间,我校团委发起线上“志愿服务月”特色活动,以“战‘疫’那些事儿”系列报道大学生的抗疫风采;“汤青之声”微信平台开设“战疫:巢院学子在行动”“抗击疫情:巢院青年有话说”等专栏;《志愿者在行动》杂志开展“青春战‘疫’”主题征文活动;“汤青之声”平台推出“致全校师生员工的倡议书”“我是巢湖学院青年学子,面对疫情,我承诺!”各二级学院通过“两微一端”开设“战疫”专栏,宣传学生疫情期间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学工部组织学生观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抗击疫情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的责任意识。三要构筑网络思政保障机制。不断加强校园信息化管理机构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运营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功能。为保障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学校与网络运营公司协调为广大师生免费提升网速,向学生赠送在线学习爱心流量包,把“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水平,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抗疫育人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