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入
(辽宁科技学院 外语系,辽宁 本溪17004)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无界性、确切性等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前期各高校推出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以第三方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作为依托,根据高校间的协议,学生可以跨越地域限制,选择其他高校精品课程进行学习并获得成绩,在本校审核后给予认定学分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1]。早在2014 年 5 月,辽宁省教育厅开始启动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辽宁高校的跨校修读学分工作进行得较早,取得了一定成绩,辽宁省教育厅非常重视跨校修读学分工程。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加快构建振兴本科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措施之一是 “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推动学分互认,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目前为止,辽宁省金课教学平台的课程数为:1 178门。在后疫情时代为进一步深化跨校修读学分,2021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专门进行了2021年度本科教改专项优质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项目的申报工作。全省共立项1 250项,外语类97项,支持力度空前。
2020年春季学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大力推进本校线上教学工作。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爱课程、智慧树、钉钉、学堂在线等信息技术载体,开设线上课程。从原来对教育信息化及线上教学一知半解到全盘熟悉建课、直播、打卡、互动、测试等线上授课流程。教师们尝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甜头,但也品尝到线上课程情感交流缺失、有效监控管理不到位的苦涩与无奈。当年春季学期众多高校实施了线上教学,开设了100多万门线上课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普及。人们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地位重要,但更加深刻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教育信息化监控与管理不可或缺[2]。
后疫情时代,我省跨校修读学分工程如何有效发挥跨校修读学分工程在高校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及疫情突发时的应急作用;如何向纵深发展,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发展,是当前全省高等教育同仁需共同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辽宁跨校修读学分工程面临很大挑战,实现了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的新发展阶段,这既是困难也是挑战。辽宁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否落到实处,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辽宁教育大省转变到教育强省的重要观测点。
目前开设的课程按照十三个学科门类进行大致划分,不够精细。以外语课程为例,被划分到文学栏目里,没有自己的专栏页面,我省的外语课程开设情况不够一目了然,有的课程名称外语特色不太明显,在不知道课程名称的前提下,很难被筛选出来,容易出现优质课程“漏网”的现象,如沈阳师范大学闫老师的《欧洲历史与文明》这门课很容易被漏掉,选课人数才14人。为了解高校英语课的开课情况,在平台中搜索“英语”,找到38门英语课程。而且课程名称有雷同现象,缺乏管理。
以外语课程为例,课程种类开发不足,如专业英语、行业英语、职业英语开发较少。大学英语雷同现象较多。大学英语课程名称不具体,如是现代大学英语还是新视野大学英语;是大学英语1 还是大学英语2;是适合一流本科的还是适合应用型大学还是职业院校的。就是说在课程的内容上要细化,课程种类上要把关和部署。既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也要避免资源浪费。
部分建课方的教学视频往往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对接。教学视频只是把建课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录制下来,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方法还是沿袭传统的方式。不能对用课方教学带来更大的启示和高度的引领或有益的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内容的需求。如有的课程教学视频过于冗长,教学内容过多或者过深,课程的任务节点不太恰当,练习题过于草率简单,缺乏互动性强的任务设计等。建课方的课程更新不及时,在用课方使用完课程后,缺乏沟通和反馈环节,没能收集使课程更加完善的信息和建议。平台方、建课方、用课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没能形成闭环,各自为战。
用课方教师在课程的实践及评价上没有把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线上线下融合度不高,或线上教学只局限于学生课前观看建课方网上视频,完成网上任务节点,实际上网上内容如线下教学内容吻合度或延伸度并不够。线下教学时较少依托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缺乏与建课方深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存在线上部分与线下部分分离的现象,没有形成以任务完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整合的评价,教学及评价存在两层皮现象。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动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合作式学习、研讨式学习,自主探知与内化,完成学习任务。部分学生在进行跨校修读课程时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师要求下载学习App,登录课程,茫然不知所以然,敷衍了事,甚或采用“挂机”方式刷完视频课程。对于网上慕课及精品课等资源不会有效加以利用学习,只是理解为“刷课”、随波逐流被动地完成任务。线下教学中依然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可见,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强化监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扭转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对学生自身能动性和学习方式的错误认知[3]。
跨校修读学分实践过程中要进行整体建设与统筹管理,包括平台架构与布局,平台维护、建课招标、课程更新、用课申请、建课方与用课方合作、建课成果评选、用课反馈、用课成果评选等一系列工作。平台、建课高校和用课高校之间建立联动机制,优上劣下,形成闭环管理和运行,这样,辽宁跨校修读学分工程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1)加强对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统一部署,分类管理
平台中精品课的开发实行招标式申报、建设与精细化管理,各个课程的建设不是简单上传授课视频、建个课程框架,必须精心打磨及时更新,优中选优。建课方管理方面更应该严格,建课优秀单位给予嘉奖,优秀课程进行示范展示,不合格的课程予以取消,实行优胜劣汰机制,用课方用课取得实践效果的,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广使用经验,这样平台、建课方、用课方实现三联互动,形成闭环,有助于跨校修读学分工程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
(2)细化跨校修读平台课程框架,完善学科分类
在现有十三个学科门类基础上,扩大学科门类,细化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同时丰富课程架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建设可分为基础模块、特色模块和课程思政模块;双一流板块、地方应用型板块与职业型板块。使得课程建设更加有的放矢,规范管理,避免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突出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
(3)严格把关网上课程内容,避免同类课程过多、重要课程缺失现象
以外语课程为例,还应加强课程种类的开发,可以专项扶植学术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职业英语等的建设,对于我省这类课程资源的匮乏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避免大学英语同质性较多的问题。大学英语开课较多,多数高校建课教师都是依据本校采用的教材而开设线上大学英语课程的。这样容易形成各个高校选课之间的壁垒。大学英语课程大而全,庞而杂,如果与用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重合,没有意义;如果与用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不相关,又增添学生学习负担,学生提不起兴趣,选课无意义。可以把大学英语根据学生能力维度需求进行分解,分成听力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翻译模块等。这样既能避免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又能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突出的课程群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从辽宁省金课平台可见,很多高校非常注重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建课规模从十几门到几十门不等,个别高校由于没有稳定的平台投入和建设,建设的课程比较少,也还有没建任何课程的高校。各高校应该关注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这种基于云技术、移动互联的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环境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发展趋势。所以,建课高校必须由教务处牵头,加大对教学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等方面的投入,积极鼓励组织本校老师成立建课团队,集体备课、集体制作课程,建设优质资源,多建课,建好课。同时,教师们必须迅速扭转观念,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挖掘课程中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以优质信息技术,呈现优质教学内容,精心打磨课程,并设计课程更新迭代的长远规划,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分享。
用课方高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加强信息化的软硬件保障,通过易获取、强交互的软硬件设施激发教师用课、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为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提供平台支持。鼓励组织任课教师定期与建课高校教师开展研讨交流,建立协作开发、共同建设课程的机制,多用课用好课,以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水平。
用课方教师要提高对于跨校修读学分教学观念、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如外语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构建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数字化、学习方式智能化的外语课程教学体系,采用翻转课堂、以产出为导向等教学方式,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重变革。用课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滥用信息技术,处处依赖建课方的课件及视频,忽略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忽略学生深层次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对学生的有效监控和科学评价缺一不可。跨校修读学分背景下,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的功能更强,教师则需要懂得如何综合利用各种元素和载体,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及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教师更要熟悉如何对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测, 并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跨校修读学分的核心是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于学生而言,要主动排除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干扰,积极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资源,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式学习能力,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自主学习。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全面推动跨校修读课程教学改革朝纵深发展。
后疫情时代,辽宁跨校修读学分工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课程平台,建课高校、用课高校和学生主体的联动机制,四大构成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加速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落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辽宁跨校修读学分工程一定会越办越好,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