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党史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2022-03-17 12:16范鑫歆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党史思政

范鑫歆,刘 阳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16)

近年来,高等院校始终将思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遵循“立德树人”理念,加强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然而,受到思维及认知的局限,高校党建工作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教育内容单单围绕党的基本知识展开,缺乏对大学生思维的拓展;另一方面,面向学生党员开展的学习活动较少,致使教育工作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建效能,高校有必要构建起党员党史教育长效机制,优化教育内容与主题,为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水平而不断奋进。

1 建立高校党员党史教育长效机制的意义

1.1 拓宽思政教育路径,深化爱国教育主题

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党员的主要身份仍然是学生,在提高自身党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学业的兼顾;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贯穿高等教育始末,其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多学科交叉应用的兴起,思政教育汲取党史教育精髓,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呈现,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创新思路。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必然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对社会形势有清晰的判断,使思政教育内容得到优化升级。此外,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史展开思政教育工作,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良好传承。

1.2 提升学生党性修养,为后续教育积蓄力量

当代大学生普遍为“90后”以及“00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拥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在高校氛围日渐自由开放的前提下,大学生的个性与教育的共性间无法被协调,这也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党史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为专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土壤,从基础理论到社会实践的优化安排也能从根本上提升党员意识。党史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遵循系统性与实效性原则,迎合学生发展规律及个体化差异开展分层教育活动,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提升。与此同时,针对学生党员价值认同感差异问题,党史教育注重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结合社会热点设计教育主题,引发学生深思,进而加强学生党员对党的精神的领悟,使党史教育长效机制真正的发挥效力[1]。

1.3 满足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推动中国社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青年马克思者培养计划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建设学生党员阶梯队伍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探究,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高校纷纷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党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中,使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国基本国情,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2]。

2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存在问题

2.1 信息多元化对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但加速了信息流通率,也为教育资源的灵活运用开辟了新路径。但网络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缺乏监督的网络环境下,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杂糅了许多负面因素,诸如垃圾广告、危害网络安全的违规操作等,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网络言论的自由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言论开始在网络上弥漫,更有部分人将目标对准大学生群体,利用该群体较弱的信息甄别能力大肆搞宣传,也为高校党史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3]。

2.2 西方消费主义对学生思维带来的影响

受到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中西方消费观念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各国经济往来的日益活跃,西方消费主义逐渐走向中国市场,对国人的消费观念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消费异化刺激下,大学生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一项指标,琳琅满目的名牌、快消时尚品等成为学生追逐的对象,与自身资本不相符的消费行为也逐渐产生。不仅如此,消费主义紧抓互联网发展优势,依靠新媒体加大宣传,使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快速膨胀,奢侈消费行为在校园中屡见不鲜[4]。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系统的价值观,且处于虚荣心对比较强时期,若消费行为得不到良好引导,将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加强高校党史教育的迫切性。

2.3 传统党史教育方式带来的弊端

目前,高校党史教育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部分高校党员的理论知识缺乏,党性修养不足,受到教育方式的局限,党史教育的内容多以基础理论知识的形式呈现,缺乏形势、政策等内容的创新应用,致使学生党员的党史学习态度疲软,甚至出现懈怠抵触心理。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缺乏深入认识,一味通过照抄照搬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影响到党史教育效果的真正发挥。除常规的组织生活会、课程学习等安排外,党史教育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缺乏灵活性,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致使党史教育存在片面性问题,学生党员的思想水平也没有明显提高。

2.4 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缺失

在党史教育工作中,教育与管理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依靠管理职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但纵观学生党员党史教育现状,高校缺乏高度政治站位,缺乏对学生党员的长远规划,普遍存在重教育,轻管理问题。大学生是互联网受益者,更是我国主要的网络使用群体,高校党史教育却忽略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致使教育管理的形式单一刻板,影响到党史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5]。与此同时,由于管理机制的缺失,致使学生党员得不到有效激励,部分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党务工作人员,导致党史教育工作缺乏规划性与导向性,更为党史教育的改革创新带来局限。

3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党史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策略

3.1 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必须要立足于时代前沿,发挥教育示范性作用,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创新党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一方面,高校党务人员应积极借鉴网络优秀教育案例,结合校园发展史、学生学习水平等创建新教育体系,将党史理论教学与最新政策、法律规范等相结合,引导学生围观社会热点,提升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增设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课程,带领学生党员甄别违法违规信息,自主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 高校应在教务系统建立党史教育模块,专门负责对学生党员信息的采集,教育资源的发放及活动宣传等事宜,党务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便捷优势,构建线下教育体系,依靠微信、QQ等与学生党员实时取得沟通,发放研究性学习课题,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社会事件重,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良好教育效果[6]。

3.2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教育内容实效性

党史教育以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最终目标,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党史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教育内容的创新升级,紧贴时代主题,注重教育内容实效性,为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如高校应积极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国庆节、建军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党员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季度开办一次基层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党员走出校园,走上基层工作岗位,切实的为百姓解决生活问题,意识到党员“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同时,党务工作者应加强与学生党员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党员的学习需求,为党史教育创新提供有力依据。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优化党史教育机制,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党史学习队伍重,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

3.3 采取灵活教育方式,强化教育内容系统性

党史教育应注重系统性与连贯性,教育内容以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展开,更应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党史教育应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渗透意识形态引导、心理健康等要素,确保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实效性。高校应为学生党员提供更丰富的展示机会,利用学术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时间节点加大宣传,使学生党员的能力与才干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提升学生党员的集体荣誉感与学习自信。此外,也应注重教育形式的多元化,除常规培训班外,可开展理论研讨会、主题晚会等,使党史教育从单一的说教中脱离出来,提升学生党员学习积极性。

3.4 完善管理体系,为党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应将制度建设与教育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健全制度建设促进党史教育工作有序进展,使学生党员对自身职责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例如高校可构建科学的考核方案,将学生党员学习成果以学分绩点的形式纳入到综合素质考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细化责任分配,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引导学生党员更好的实现自省自查。

党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党员深化对党政工作的理解,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尽早意识到自身党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利用信息化技术开辟创新教育体系,将党史教育融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帮助学生党员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